1、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争取是一种选择, , ; , ; , 。
①选择是一种选择
②“要”是选择
③有比争取更重要的选择时
④“不要”也是一种选择
⑤放弃选择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⑥退让也是一种选择
A. ③⑥②④①⑤ B. ⑥⑤②③④① C. ②④③⑥①⑤ D. ①⑥③②⑤④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荣膺 腌臜 霹雳 千钧之力 B.掂量 礼聘 笑涡 两协插刀
C.招架 盘恒 扭绞 如坐针毡 D.乍篷 名讳 绰号 天纶之乐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中“岱”指泰山:“山河表里潼关路”中“山”指华山。
B.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荆公,著有《昌黎先生集》。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雁门太守行》,这里的“歌”和“行”都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D.古人用任官之地来称谓人。如称柳宗元为柳柳州、岑参为岑嘉州。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张圣听(扩大) 由是感激(感奋激发) 性行淑均(公正,公平)
B.夙夜忧叹(早,早晨) 陟罚臧否(赞扬和批评) 临表涕零(眼泪)
C.中道崩殂(死亡) 此皆良实(良好)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
D.悉以咨之(询问) 以彰其咎(揭示) 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君山记袁中道
万历辛亥暮春,汉阳王子以吊中郎①至。予感其意,送至岳阳,同游君山。以风逆,泊舟南津港。
质明,东风细细,波平如掌。初日甫出,与王子方舟进发。顷之,抵山足,见乔木蓊郁, 亏蔽天日,黯黯含雪霰气。两掖之山,如垂长袖。寺内鸭脚②四株,唐宋以来物也。上巢白鹤数百,远视之.如玉兰花。正殿亦壮伟,后为藏经楼。西去,穿乔木中,新篁绿色照人,盖远视此山,直似长眉一抹,入其中,求所谓十二螺③者,亦不得,都为老树寿藤所遮,仿佛见污隆耳④。然曲径中竹翠茶香,杂花芬馥,极迂回,有幽致,宛似江南佳丽名园。过轩辕台,此处可览湖中之胜,惜以文昌阁封之。复行竹石中,登酒香亭。
还至寺左掖髻上,得朗吟亭。望长沙、湘潭,去帆如阵。共坐其上看水,大约天水一色光景,乃此山寻常受用,然亦不能于此外觅一奇语,能模写其澄鲜也。步至湘妃庙,穿林中, 忽得旷野平田,极有野趣。入庙中,了无一人。
晚复至山口,觅石踞坐,看水上云变。予谓王子曰:“天下惟夏云最奇,而湖上之夏云尤奇。盖八百里之水气,上蒸空界,淋淋漓漓,生生动动,极百物之态,穷雕镂之巧。昔米老⑤谓于潇湘得画景,盖谓湖上云物异也。吾又安得一椽竹中,听水观云,以娱余生耶?”是夜,王子大有卜筑之意。水气清泠,不成寐。
晨起,猛风乍作,趣别山灵,一帆走岳阳楼下。
(节选自《珂雪斋集》)
(注)①王子:指王章甫。中郎:袁中道之兄袁宏道。②鸭脚:银杏。③螺:指像螺髻一样的山峰。④污隆:高低不平。⑤米老:米芾,米芾(1051-1107年)北宋书法家、画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巢白鹤数百 巢:筑巢
B. 极有野趣 极:非常
C. 穷雕镂之巧 穷:穷尽
D. 趣别山灵 趣:疾走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乃此山寻常受用 乃不知有汉
B. 远视之如玉兰花 能以径寸之木
C. 都为老树寿藤所遮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 以风逆 以其境过清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说明了作者游览君山的缘由:因感激王章甫的情谊,所以陪他游览。
B. 因为树藤遮蔽、道路崎岖,作者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路,只好登上酒香亭远眺。
C. 按照作者的游踪,文章依次主要记叙了“看山”“看水”“看水上云变”等。
D. 作者和王章甫一起游览君山,观山览水之后,两人都产生了栖身君山的想法。
【4】文言翻译。
(1)寺内鸭脚四株,唐宋以来物也。
(2)昔米老谓于潇湘得画景,盖谓湖上云物异也。
(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6、古诗两首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①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桃花
徐孚远②
海山春色等闲来,朵朵还如人面开。
千载避秦真此地,问君何必武陵回。
(注释)①谢枋得,宋末元初人。一二七六年率兵抗元,无缘而败。南宋灭亡后,隐居于福建,元朝曾数度征聘,始终坚持不应。一二八九年,遭福建省参政强制送往京师,乃绝世五日而死。②徐孚远,明末清初人,明朝灭亡后,曾参与抗清之举,一六六一年随郑成功入台,不久徙居厦门。一六六三年,消兵攻陷厦门,徐孚远拟携眷返家乡江苏未果,滞留广东,一六六五年病故。
【1】关于谢、徐二人中的“桃花源”的叙述,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谢枋得希望所居的“桃花源”不受外界打扰。
B. 徐孚远认为“桃花源”之地不适合安居久留。
C. 二人都因倾慕陶渊明而四处寻访“桃花源”。
D. 二人都认为已找到陶渊明的“桃花源”遗址。
【2】若谢诗作于福建,徐诗作于台湾,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诗“问君何必武陵回”的“武陵”,是暗指台湾。
B. 谢诗“怕有渔郎来问津”的“渔郎”,是暗示作者自己。
C. 二诗运用“避秦”典故时,都将原本避乱之地引申为不受异族统治之地。
D. 二诗的“花飞莫遣随流水”、“朵朵还如人面开”,都流露避世而居的喜悦。
7、洮阳中学九年级(5)班组织了一次“与小说人物对话”的读书活动,请你按照相关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都是你们惹的“祸”
(1)在小说人物艺术画廊中,一个个鲜活的、个性突出的人物穿越时空,永远飞翔在文学的天空。这不,简·爱和林黛玉就这样相遇了,她们同是寄人篱下的孤女,惺惺相惜。可偏偏来了个多事的猪八戒,他硬是要对两人做一番评头论足。于是吸引了一群好事之徒的热议,她们的“粉丝”竟然互相攻击起她们来了,请你为她们写出相应的理由。
简·爱的“粉丝”:我不喜欢林黛玉,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黛玉的“粉丝”:我不喜欢简·爱,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我为你正名
(2)文学作品对人物的刻画往往带有作者明显的感情倾向,以致作品中的人物与历史中的原型有很大的出入,曹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谈谈你对曹操的认识。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中的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他的心思向谁说
(3)范进、孔乙己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一个喜极而疯,一个悲惨而死,这天他们结伴而行,来到了法院,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控诉,请你帮他们拟好诉讼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为山九仞,_____________。
②待到山花烂漫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不亦君子乎?
④_______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
⑤漫步唐诗宋词,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让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陶渊明《饮酒》中的“ , ”展示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心胸,李白《行路难》中的“ , ”充满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9、超重
肖复兴
①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②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③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④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⑤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⑥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选自《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第一段的场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笫④段划线的句子。
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
【4】小说以“超重”为题,请探究以此为题目的好处。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的秘密
朱国平
①小林十几岁的时候,经常肚子疼。爸爸在县城工作,一个月半个月的,回家一次。通常,肚子疼了,妈妈就给他喝点姜茶,发一身汗,便会好些。
②这次,爸爸正好在家,小林的肚子又疼了。可这回喝了姜茶不仅没止住,而且,症状加重,并且疼的时候,伴随高温发热。爸爸用自行车将其驮到四五里外的公社卫生院,医生说,可能是阑尾炎,建议去县城的人民医院查治。
③爸爸本来第二天清早骑自行车去县城上班的,现在只好乘轮船,带小林一起走。一路上,小林呻吟不已。他斜躺在爸爸的怀里,爸爸不停地用手在他的腹部轻轻地来回抚摸。
④到县城时,已经快晚上八点了。爸爸把小林背到医院,挂了急诊。然后,医生开药,护士输点滴。这一夜,点滴未停,小林后来渐渐睡着,爸爸在小林躺着的狭床上坐了一夜。
⑤第二天上午,几位医生一通会诊,说是肠粘连性梗阻,通知准备手术。上午九点半,小林进了手术室。爸爸守在手术室外面,一直到12点半,小林才被推出手术室。主刀刘医生告诉爸爸,手术很好,一段有点问题的小肠,已被切掉。
⑥在医院住了八天,小林出院。爸爸妈妈和他一起乘轮船回到了乡下家里。这年,小林16岁。
⑦之后,小林肚子疼的病,还就基本上好了。爸爸每个星期天都要回家,经常给他带一些药,带一些吃的,辅导他做作业。每次临走时,爸爸总要叮嘱妈妈,上学之外,不要让小林做家务,要督促他注意休息,少吃多餐。
⑧小林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了小学老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抽调到县卫生局做了秘书,后来做科长,再后来,到下属单位人民医院做了专职纪检书记。
⑨一次,小林和几个医生朋友聊起了他二十年前在这里做手术的事儿。负责外科的刘主任盯着他看了好几秒钟,问他:你爸是在五金公司的吧?小林点点头。刘主任说,小林当时的手术就是他做的,那是他参加工作后所做第一台手术。当时诊断以为是一般粘连性梗阻,切开来后,发现肠子有一段糜烂,知道可能有别的问题。把切下来的病灶标本带到南京做活检后,才知道小林患的是溃疡性结肠癌。小林爸爸听到这个情况后,坐在医生对面的椅子上,直发抖,镇静下来后,要求医生千万不要透露实情。刘主任说,他们安慰小林爸爸:病灶切除较好,以后注意观察,有情况及时就诊,没有问题的。刘主任说:“其实,对预后,当时我们心里也没底。”
⑩小林不敢相信。他既为刘主任所说的事儿吃惊,又为自己的幸运庆幸。但他无法理解,父亲,不,他和母亲为什么一直对他守口如瓶。
⑪这天晚上下班,小林去了母亲那里。父亲去世后,母亲舍不得离开,一直住在她和父亲一起住了几十年的那一套四十多平米的小套里。小林来时,母亲已吃好晚饭。他和母亲聊了两句闲话,直接问:“妈妈,我那年在医院肠子开刀,患的是什么病?”他看着母亲诧异的神情,把语气轻松些又问了一遍。当母亲告诉他是肠梗阻时,他确信,关于他的病情,是父亲一个人深藏心底的秘密了。
⑫可是,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小林想起自从生病之后,父亲对他格外的关爱和呵护,不厌其烦地对他的身体状况的询问。小林想起,父亲弥留之际,吃力地睁着眼睛,想要和他说什么,却说不出来,然后,艰难地伸出右手,抚摸坐在一边的小林的肚子——想到这些,小林的眼睛湿了。为了不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关于他的病情,爸爸连和妈妈都没有说过;天大的事儿一个人扛着,爸爸就是这样的性格。
⑬现在,我和小林都已先后退休。那次,我们聊起了各自现在的身体状况。小林现在的身体极好,略瘦,没有“三高”,体检时各项指标正常。当我对他表示羡慕的时候,他说:“可是,我得过癌症。”看着我疑惑的神情,他向我讲述了这个有关他父亲秘密的故事。
(选自“中国作家网”2018年1月29日,有删改)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语境,揣摩句中加点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1)小林爸爸听到这个情况后,坐在医生对面的椅子上,直发抖。
(2)然后,艰难地伸出右手,抚摸坐在一边的小林的肚子。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主刀刘医生告诉爸爸,手术很好,一段有点问题的小肠,已被切掉。
【4】小林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写出两点即可)
【5】第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6】阅读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在你成长的历程里,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父母的爱。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能更名吗?
①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
②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
③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④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李旭解释说:茶是古道上运输的主要物品,马是运输的主要工具,因此谓之为“茶马古道”。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篇讲茶马古道的文章,作者是一位藏族学者格勒,但他对“茶马古道”的解释是“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指从宋朝开始,朝廷在四川等省设茶马司,专门负责用茶叶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因此“茶马古道”是茶与马互换的通道。这种解释与李旭等的解释有些差别,这种差别也许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然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差别,蕴含有深层的文化内涵。“茶马古道”四个字在李旭等汉族学者脑海里唤起的画面是,大山褶皱中艰难跋涉的马帮和马背上的茶叶,而在藏族学者格勒眼前推出的却是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骏马和以马易茶的场景。
【1】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2】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②段“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一句的理解。
12、请以“ 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请你从“书香”“爱”“挫折”“鼓励”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