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秦惠王、秦昭襄王、秦王嬴政。
C.“丹青”,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草行露宿 B. 去今之墓而葬焉 C. 晋军函陵 D. 左右欲刃相如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海边,他写浪花、礁石;在山顶,他写青松、老藤;在田野,他写春花、秋月;真可谓“远近山水皆有情”。
B.一群六、七十岁的老人,却有年轻人的朝气,每天上下班高峰时间,他们都主动在十字路口帮助维持交通秩序。
C.近年房价不断上涨,可难为了那些工薪阶层预购房者,是赶快买一套新房子呢?还是继续观望一阵?
D.“这是仅仅交给医院的,再加上乘车、住宿、吃饭,有几个农民负担得起?”周晓春代表说,“农民就近看病应该是我国农村医疗发展的一个方向。”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也是一部散文著作。它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如《崤之战》。
B. 柳宗元是唐代散文家,与韩愈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他的寓言小品《三戒》和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为后人所称诵。
C. 高适、岑参、王昌龄是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D. 《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它们都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训结束那天,我们举行队列表演,下午三时,操场上歌声嘹亮,沸反盈天,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B. 老师为我们订复习资料,可我身边没有钱,连借几位同学,也都没有,百无聊赖,只得请假回家。
C. 这几天天气闷热,上床以后总是惴惴不安,难以入睡。
D. 前有警车当道,后有群众追赶,歹徒走投无路,扔下凶器,向警察投降。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少男少女
钟丽思
(1)四年前一个下午,我将提包遗忘在地铁上,才走出路面,就有只小手扯我的衣角:“哈罗,中国人!您丢东西了。”
(2)我转过身来,见一张白如粉团的脸蛋儿正朝我笑:“我翻过提包了——一个身份证,一件衣服,一本书,不是么?”那是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眉毛又细又浓,柔柔地几乎延伸到鬓际。
(3)我一面道谢,一面伸手去接那个背包。
(4)“请等等,”她好敏捷地将背包藏在身后,说,“您付多少钱?”“50法郎。好么?”“不够的。”她仰起那张美丽的脸,摇摇头,问我,“您知道去警察局补领一个身份证的价钱是多少么?”“知道知道,是160法郎。”
(5)“那么.我应该挣得80法郎——等于您有一半我让一半。不是么?”我哈哈大笑,身上却只有50法郎。
(6)我请她跟我回家去拿,来回10分钟就可以了。
(7)“那么,您就要多付10法郎了,因为您将耽误我的工作。”
(8) 我们一起回家去。“您可以叫我乌阿玛哈小姐。”她说,一本正经地。一路上,她告诉我,她是阿尔及利亚人。姐弟共6个人,大哥大姐15岁,小妹才2岁。
(9)这不正是该上学的年龄么?“我们当然读书!”她口齿伶俐得很,只是带了些微北非口音,“放了学就工作呗,嗯,当然,是星期六和星期天,我们干两个工作日。”
(10)她告诉我,大姐去杂货店收款;13岁的二姐去餐馆洗碗;8岁的四妹抱了两岁的小妹去闹市讨钱;她刚满12岁,到地铁卖唱。
(11)到家时,我去揿门口的密码,她转开了脸,不看。
(12)拉开抽屉,我才发现家里也没有零钱,便又递给她一张50法郎。她为难地瞧瞧我,说是无法找我10法郎。我说不要紧的。她先是嘀咕了一句“这不公平”,随即一拍巴掌道:“哎!我为您唱支歌好吗?为您一个人唱,用心唱。”说着就把条粗粗的褐色大辫往后一甩,轻轻唱起来。歌声清清甜甜,很美,带着些许忧伤……我送乌阿玛哈下楼时,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来:“你父母是干什么的呢?”“父亲死了,两年前。”她说,眼圈儿便红了起来,“他是位商人,去贝鲁特做生意时死于战乱。妈妈只在家照管我们,干不了工作。”
(13)“那——你哥哥呢?”“哥哥跟大姐是双胞胎,在学校专心读书,跳过两级的,明年就可以参加高中毕业会考了。”小姑娘的眼睛倏地亮了起来。
(14)“你哥哥课余又干什么工作呢?”“我哥课余就到蓬皮杜图书馆看书,他读得很多很多。”
(15)“他怎么可以这样?!”
(16)“哥哥是男人,对我们穆斯林来说,男人是家庭的荣光,不是么?”我正思量应该如何回答,她又追补一句:“你们中国人也这样,不是么?”
(17)三天后,我刚踏入地铁,乌阿玛哈就跟了进来,她冲我甜甜一笑就开口,一开口,就吓了我一跳——那嗓门儿干干巴巴,口齿倒依旧伶俐:“小姐们女士们先生们,请原谅我不得不打扰你们。我是罗马尼亚人,因为国破家亡来到法兰西……”我分明记得前几日她才对我说是阿尔及利亚人,怎么忽又变成罗马尼亚的了呢?“……如今为大家唱支我家乡的歌。”她正眼也不瞧我,张口便唱。天哪!那歌子又硬又粗!当乌阿玛哈唱完时,只见乘客都不约而同长长吁出口气。
(18)“罗马尼亚语,”有先生说道,“我还听过她唱阿富汗歌哩!”说着,“噗”地笑了起来,“我发现哪个国家发生动乱,她就说她是哪个国家的。也怪,这孩子还真不知去哪儿学这些歌来唱,居然都是原文的。”
(19)乌阿玛哈拎只做工精巧的小陶罐,一路收起钱来。
(20)我满肚狐疑,见她下车,便不由得匆匆跟了追着问:“嘿!你的嗓子出什么事了?”她脆脆一笑,清清朗朗对我说:“哎呀您!地铁里噪音那么厉害,就是认真唱,别人也无法听。我粗声粗气,人们为了图个耳根清净也会赶紧掏钱打发我的。”忽地,那张美丽的脸庞严肃起来,“哎呀糟糕!您会觉得我这样做不正派,不是么?”她又仰了脸,款软地求我:“您可以见见我哥哥么?”
(21)“那应该付你多少法郎呢?”我想开个玩笑,话一出口,却又后悔。
(22)她已是红了脸,红了耳根,不过依然仰起头看着我的眼睛:“不,不是您付账。我请您喝咖啡,再加一份点心,好么?”我暗自叹息,便干脆请他们翌日上我家小聚。
(23)第二天,乌阿玛哈如约候在我家门前。一见面,她就神采飞扬地将兄长介绍给我。那兄长,是个目光深沉英气勃勃的卷毛小伙,举手投足都很见教养。他送给我一盒录音带,说:“希望您给予我这种荣幸——向您介绍我故乡的音乐。”
(24)我冲咖啡招待我的客人。妹子就去扯哥的衣角:“你快点提问题,别浪费时间呀!”小伙子开始提问了,问及中国风貌,问及中国习俗,然后问及儒、道、佛之宗义……我越来越惊诧于他的思路之清晰与兴趣之广泛。便忍不住打断道:“乌阿玛哈先生,您了解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将来去中国经商。”
(25)“经商?”“经商。如果与中国人交谈时,能对中国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首先就会使对方从感情上产生一种亲切感,感情上越契合,签约的可能性就越大……”
(26)我不由得在心中暗暗喝彩。
(27)夜色越来越重,谈兴却越来越浓,我便留这兄妹俩吃饭。
(28)饭后,鸟阿玛哈小姐手脚麻利地收拾残局,她的兄长端坐着喝茶,我忍不住向他提了个问题:“您知道您的母亲和姐妹为您所做的一切么?您心安理得么?”少年那黑色的眼睛深深地看着我:“我知道一切,也心安理得。因为我们全家没有一个人会怀疑我不能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成为家庭的光荣。我是男人。”
(29)“我为您唱支歌,好么?”那妹子又轻轻地拉我的衣角,“唱支罗马尼亚民歌。”我不懂罗马尼亚文,但知道那确是一首罗马尼亚民歌。鸟阿玛哈如上次那样,微微靠在墙上,用心唱,表情幽默,音色亮丽。
(摘自《最感人的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选取了一个非洲家庭在法国的艰难生活,以小见大,反映了西方社会繁华背后的辛酸,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残酷现实。
B. “我”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因为丢包被乌阿玛哈敲诈80法郎,她还索要了10法郎的“误工费”,又借口无钱找用唱歌抵了10法郎。我对她的无耻行径毫不在意。
C. 第二次在地铁见面时,乌阿玛哈声称自己是罗马尼亚人,被一位先生揭穿了她利用人们对战乱地区人民的同情,讨要钱财的把戏。
D.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但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巧合与误会等艺术手法,精心剪裁,匠心独运,读来常有峰回路转的惊喜。
【2】小说在刻画乌阿玛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做简要分析。
【3】小说三次写到乌阿玛哈唱歌,每次唱歌的具体表现和原因都不同,请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效果。
7、根据上句填出下句或者根据下句填出上句。
①遥想公瑾当年,_____,雄姿英发。
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_______。
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
④或脱身以逃,______,而又有剪发杜门。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_______。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嗅梅
无尽藏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中“尽日”交代了寻春心情的急切和行动的持久,“踏遍陇头云”用夸张手法表现出寻春的艰辛。
B.第一首诗“笑”字意味丰厚,既有对自己艰苦寻春而不见春的暗笑,也有对归来后感受到春就在身边的自得。
C.第二首诗情感富有变化:诗人因寻春不得而惋惜和遗憾,因看到大林寺桃花盛开而惊异,因发现春景尚在而欣喜。
D.两首诗语言华丽,构思精巧,立意新颖,既富有情趣,又包含深刻哲理,读来耐人寻味,感觉耳目一新。
【2】两首诗蕴含的哲理有何异同之处?请简要说明。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连辟公府不就 金就砺则利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建社会,官吏初到任叫“下车”,官吏到职办公叫“视事”。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叫“乞骸骨”。
B.“太学”是指古代全国最高学府,始于西周,汉代设在京师。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古代学校的名称还有“庠”“序”等(如“谨庠序之教”)。
C.《礼记》中有“大六艺”“小六艺”之分。“小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大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范晔,南朝宋人,历史学家,博涉经史,善属文,通晓音律,曾写有《二京赋》,被贬为宣城太守,不得志,才开始撰述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在科技上的才能和成就,来源于他对理论的精心研究,对科学实验的重视,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对科学事业的坚强决心和毅力。
B.张衡研制成浑天仪后,又研制了候风地动仪,通过里面设置的机关,可以测定地震的发生和方位。
C.张衡为人“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不仅影响了他在仕途上的发展,也影响了他的学业和科学研究。
D.张衡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表现了他的政治智慧;而“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则表现了他的政绩卓然。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岁的岩坎香是云南某高中一名足球特长生,他的目标是踢进男足国家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在水中苦练足球,不断增强和提高自己双腿爆发力和奔跑速度。他的训练视频在网络上受到广泛关注,继而他被一家职业球队邀请到省城试训。然而,球场上真刀真枪的较量、短兵相接的对抗,让岩坎香迅速暴露出诸多短板,事实证明他“根本无法吃职业这口饭”,梦想破碎一地,他崩溃大哭……然而看清了终极梦想的不切实际后,他很快自愈,并重新树立了一个跳起来可以够得到的目标——好好复习,考入大学,报考足球专业,毕业后当教练或体育老师,教孩子们踢球!
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从下列三个任务中任选一个,以相应的当事人身份完成写作。
(1)假如你是岩坎香,请给广大网友写一封信,回应大家对自己的关心和关注;
(2)假如你是班长,请写一篇演讲稿,在班会课上发表自己对“梦想”的看法和思考;
(3)假如年级要组织一场以“梦想的价值在于实现还是在于拥有”为辩题的辩论赛,请你作为正方或反方的辩手,写一篇辩论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