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吕梁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

    使弈秋二人弈(________      也(________                 

    思援缴而射之(________      为是其弗若与(________

  • 3、补充古诗名句。

    (1)众鸟高飞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

    (3)与朋友交, 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 ,勿施于人。

    (5)爱人者,_________________;敬人者,_________________

  • 4、填空。

    1.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

    3. ,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 5、读拼音,写词语。

    pái huái fáng yù chóu chàng jī xiè sī kōng jiàn guà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ūn fá yōu yù gē da jiàng yóu zhǎn dīng jié ti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对比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练习。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两首诗都是描写__________(季节)的,却各有特色。《钱塘湖春行》看似白描,实则重点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春夜洛城闻笛》中触发诗人故园之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诗句回答)。

    2对比这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春夜洛城闻笛》

    《钱塘湖春行》

    诗的体裁不同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表达的情感不同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给人的感受不同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这首诗,诗人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美丽的景象。

    B.《钱塘湖春行》结尾两句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感叹。

    C.《春夜洛城闻笛》首句中“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D.《春夜洛城闻笛》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飞入菜花无处寻。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2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季的景色。

    3“急走”的意思是________

    4理解古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篱笆和小路表明这里是乡村。

    B.枝头的花已经落了,枝叶繁茂。

    C.“急走”“追”形象地刻画出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特点。

    D.“无处寻”表现出儿童的天真和稚气。

    5说说读完这首诗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题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等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既写出了石灰原料的来之不易,更强调石灰“前身”所经历的痛苦之巨大。

    B. “若等闲”三字写出石灰从容自若,处之淡然的态度,经过锤炼是心甘情愿的。

    C. “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高尚的节操。

    D. 末句是作者在直接抒情,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理解

    监狱里的锻炼

    王若飞同志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前,他因从事革命工作,被敌人逮捕了。在监狱里,他经常对难友们说:敌人要摧残我们,我们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我们是革命者,决不能向恶劣的环境屈服,要坚决斗争。

      王若飞同志的身体不好,为了坚持对敌斗争,他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条件锻炼身体。

      王若飞同志在狱中的锻炼方法之一是日光浴。他利用每天短暂的放风时间到院子里晒太阳。后来,他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敌人被迫允许他每天晒一两小时太阳。他就利用这个机会,躺在院子里让太阳晒全身,把皮肤晒得紫红紫红的。

      冷水擦身,是王若飞锻炼身体的另一种方法。那时,反动派百般折磨政治犯,别说洗澡,就连喝的水也不供给。但王若飞的言行感动了出身贫苦的老看守员,他偷偷地给王若飞买了几只大碗,王若飞同志每天用它盛冷水,用毛巾蘸着擦身,擦到全身发红为止。

      王若飞同志在狱中还有一种锻炼方法,叫做室内体操。体操包括伸腿、弯腰、曲臂等动作。不管三九天,还是三伏天,他都坚持锻炼。

      一次,一个难友问王若飞:我有一事不明白,你骂国民党,骂蒋介石,天不怕,地不怕,真是好汉。可是,你坐在牢房里,还天天做操,又好像很爱护自己的身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王若飞同志说:我不怕死,是因为敌人害怕我们的真理,我们必须拼死去保卫我们的真理;我爱护身体,是因为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有力地保卫真理。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

    1王若飞经常采用哪些锻炼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为一个被敌人迫害,甚至可能不久就要离开人世的王若飞为什么要经常锻炼身体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王若飞的故事,我想到了李清照的诗句:______________,死亦为鬼雄。

    4你还知道哪些像王若飞一样的英雄呢?请写出两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搜集关于王若飞的资料,来纪念这位革命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内阅读

    有些表示事物的词语,鲜明地打上了地域的烙印。来自北方的称,如胡萝卜、胡琴;来自西方的称西,如西餐、西装、西医、西红柿、西瓜;近代来自西方的称,如洋娃娃、洋装、洋伞、洋车、洋枪。

    在汉语家园中,有许多新朋友是漂洋过海的舶来客。现在,T恤一词已经进入普通话。其实,它原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穿的一种衬衫,英文叫Teeshirt。由于一部电影的男主角穿了这种汗衫,20世纪50年代随电影流行到香港。后来,经香港来到广东,再逐渐成为内地广为A B,T恤一词也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时下,平台一词也是人们语言中的新宠儿。平台一词古已有之,唐代诗人李白的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杜甫的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都是讲平台的本义。但是随着电脑普遍进入寻常百姓家,它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使用宽泛的时髦用语,如物流运输平台”“文化艺术交流平台”“跨媒体平台,等等。

    【1】波浪线划出上面三段文字各自的中心句。

    【2】平台一词也是人们语言中的新宠儿。

    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3】在第一自然段中,主要写了打上地域烙印的词语。来自北方的一般称   ,来自西方的称 ,近代来自西方的称  

    【4】T恤的由来是什么,在下面写一写。

     

     

    【5】平台一词在古时的意思是(   ),现在成为一个使用宽泛的时髦用语,意思多是指(

    A.供休憩眺望等用的露天台榭。

    B.人们进行交流、交易、学习等具有很强互动性质的媒介。

    【6】以上三段文字都采用了(   )的结构方式。

     

  • 11、阅读短文。

    公德

    冯骥才

    ①在汉堡定居的一个中国人,对我讲了他的一次亲身感受。       

    ②他刚到汉堡时,随着几个德国青年驾车到郊外游玩。他在车里吃香蕉,看车窗外没人,就顺手把香蕉皮扔了出去。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车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中,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这件事给他印象很深,从此再不敢随便乱丢废物。       

    ③在欧美国家的快餐店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吃完东西要把用过的纸盘、纸杯和吸管扔进店内设置的大塑料箱内,以保持环境的整洁。为了使别人舒适,不妨害别人,这叫公德。    

    ④在美国碰到过两件小事,我记得非常深。      

    ⑤一次是在华盛顿艺术博物馆前的开阔地上,一个身穿大衣的男人猫腰在地上拾废纸。当风吹起一块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在垃圾筒内,直到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这人是谁,不知道。大概他看不惯这些废纸满地,就这样做了。

    ⑥另一次在芝加哥的音乐厅。休息室的一角是可以抽烟的,摆着几个脸盆大小坐地的烟缸,里边全是银色的细砂,为了不叫里边的烟灰显出来难看。但大烟缸里没有一个烟蒂。柔和的银沙很柔美。我用手一拂,几个烟蒂被指尖勾起来。原来人们都把烟蒂埋在下面,为了怕看上去杂乱。值得深思的是,没有一个人不这样做。      

    ⑦有人说,美国人的文化很浅,但教育很好。我十分赞同这见解。教育好,可以使文化浅的国家的人很文明;教育不好,却能使文化古老国家的人文明程度很低,素质很差。教育申的“德”,一个重要成分是公德。公德的根本是重视他人的存在。       

    ⑧我坐在布鲁塞尔一家旅店的大厅内等候一个朋友。我点着烟,看到对面一个人面前放个烟碟,就伸手拉过来。不一会儿那人起身伸长胳膊往我面前的烟碟里磕烟灰,我才知道他也正在抽烟,赶紧把烟碟推过去。他很高兴,马上谢谢我,并和我极友好地谈起天来。我想当我把烟碟拉过来时,他为什么不粗声粗气地说;“哎,你没看见我正在抽烟!”       

    ⑨美好的环境培养着人们的公德,比如清洁的新加坡,有随地吐痰恶习的人也不会张口把一口痰唾在光洁如洗的地面上。相反,混乱肮脏的环境败坏人们的公德,比如纽约地铁,墙壁和车厢内外到处胡涂乱抹,污秽不堪,人们的烟头乱纸也就随手抛了。        

    好的招致好的,坏的传染坏的。善的感染善的,恶的刺激恶的。世上万事皆同此理。

    1填空。

    (1)选文第⑨自然段将新加坡和纽约地铁对比,意在揭示_______________(限制在10字以内)的道理。

    (2)选文第⑩自然段画线句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一句古语: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车起香蕉皮到一个废纸兜里,进车中,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风吹起一块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在垃圾筒内,直到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选文第⑧段中的“我”是有公德的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何为公德?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公德?(请提出两个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读文章片断,按要求回答问题。

    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

    1填空。

    总要的意思是:   ,说明母亲  

    常常的意思是: ,说明母亲

    2回答:去掉总要常常,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有删改)

    【1】给短文拟个题目_______

    【2】短文第2自然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了人们钟情中秋赏月的原因,并诠释了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的内涵。

    【3】短文按照_______顺序介绍了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的发展:大约始于_______,盛于_______,现已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4】“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文中有一个字与“衰”的意思相反,这个字是_______。可解释为_____

    A.华美    B.炽烈    C.兴旺    D.热烈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格列佛游记(节选)

    〔英〕乔纳森·斯威夫特

    【梗概】

    格列佛是英国一个酷爱航海旅行的人。他年轻时学医,后来在海轮上担任外科医生,多次环游世界,到过许多地方,有过不少的奇遇。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的四次游历。

    1699年,格列佛随“羚羊号”出航南太平洋遇险。在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国)后,他被小人们用专车运到京城献给了国王。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当时,另一个小人国布莱福斯库王国准备入侵利立浦特,但在对抗中格列佛不愿彻底消灭布莱福斯库王国,这使得皇帝很不高兴。后来,皇后寝宫失火,格列佛撒了一泡尿把火扑灭,又使皇后大为恼火。于是,小人国准备除掉格列佛,格列佛便赶快逃回到英国。

    格列佛回家后不久,就随“冒险号”再次出海,不幸又遇上了风暴。在被刮到布罗伯丁格纳(大人国)后,格列佛被一位高达20米的农民带到全国各大城市展览挣钱。之后,这个农民把他卖给了皇后。后来,国王召见他,他慷慨陈词,夸耀自己祖国的伟大、政治的贤明、法律的公正,然而均遭到国王的抨击与驳斥。由于思乡心切,格列佛假装生病,来到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天空中的老鹰错把他住的箱子当成乌龟叼了起来,丢进了海里。随后,他被路过的一艘船救起,并乘船又回到了英国。

    在家待了一段时间后,格列佛又随“好望号”出海。这一次,格列佛所乘的船遭贼船劫持,格列佛被一座叫“勒普他”的飞岛(飞岛国)救起。这里的人十分奇怪,国王和大臣们整日在飞岛上沉思,沉迷于毫无实际用处的科学研究。岛上环境荒凉无比,人们甚至没有衣服和食物。格列佛走访了荒诞不经的巴尔尼巴比、精通魔法的巫人岛、长生不老的拉格那格王国,最后路过日本,再次回到了英国。

    五个月后,格列佛受聘为“冒险号”的船长,再次乘船出海。途中叛变的水手把他放逐到“慧骃国”。在这里,格列佛被一种形状像人,名为“耶胡”的畜生围攻。幸亏一匹具有智慧的马——“慧骃”救了他。原来马是这个国家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而“耶胡”则是马所豢养和役使的畜生。在“慧骃”各种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驱国”。然而,“慧骃国”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要消灭所有的“耶胡”,所以格列佛的愿望无法实现。无奈之下,格列佛最终只好回家。

    【节选】

    布莱福斯库王国位于小人国东北偏北的一个岛上,两国被一道宽八百码的海峡所分隔。我还没见到过这个岛国,由于知道了这场蓄意准备中的入侵行动,我便避免在这一带的海岸上出现,唯恐被某艘敌舰发现,因为敌方对我还是一无所知;值此战争期间,严格禁止两国间的一切交往,违者将被处以死刑;国王下了一道禁令,不管什么船一律停航。

    我将考虑好的一个俘获整支敌舰队的设想告诉了国王。根据侦察兵的情报,我们得知这支舰队正泊在港口内,只待刮起顺风便要起航。我向那些经验最丰富的水手了解这道海峡的深度,因为他们经常探测那儿的水深。他们告诉我,在涨潮时,海峡中最深处是七十格鲁姆鲁夫,也就是欧洲尺寸的六英尺[注]左右,其他时间最多不超过五十格鲁姆鲁夫。于是,我走到布莱福斯库对面的东北海岸边,躺在一座小丘后面,掏出我的袖珍望远镜,窥看泊在港湾里的敌人舰队,我看清了这支舰队包括约五十艘军舰和大量的运输舰。然后我回到住所,下达了命令(已授予我这个权力),要求为我准备大量的最粗的绳索和铁棍。这些绳有打包绳那么粗,铁棍的粗细长度和编结针差不多。我将三股绳绞在一起,使它更结实牢固;出于同样的考虑,我又将三根铁棍绞成一根,棍尖都绑上一个钩子。就这样,我绑好了五十个钩子并配上同样多的绳索,带上它们我又回到了东北海岸边。我脱去外衣、鞋子和袜子,只穿着紧身皮背心,在潮水最高峰到来前半小时走进海水里。我尽最大速度蹚水而过。到中途游了大约三十码,便又踩到了硬地;不到半小时我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敌人的舰队边上。

    敌人见到我都大惊失色,纷纷跳船向岸边游去,他们的人数至少有三万。这时我取出准备好的索具,在每艘军舰的舰首锚洞里绑上一个钩子,又在钩子的另一端绑上绳索。在我忙着进行这项工作时,敌人向我发射了数以千计支箭,许多箭矢射中了我的手和脸,它们不光让我疼痛无比,还大大影响了我的工作。最令我担心的便是我的眼睛,要不是我急中生智想到一个应急办法,我保准就会失去双眼。在我衣服的一个暗袋里放着许多日常所需的小用品,其中有一副眼镜,就像我先前交代过的,这副眼镜也没让国王的那两个检查官发现。我掏出眼镜,尽量牢靠地将它固定在鼻梁上;这样装备完毕后,我置敌人的箭雨于不顾,继续勇敢地干我的活计;有许多箭射在我的眼镜玻璃上,但至多不过让它们稍受伤损,并无什么妨碍。这时,我已绑好了所有的钩子,我用手抓住绳扣,开始拖曳;但没有一艘船挪动,原来都被抛下的船锚牢牢拖住了,我还得鼓起勇气,采取果断行动。于是我放下绳索,让钩子依然牢牢地挂住所有的军舰,然后我断然掏出匕首,割断了所有的锚索;这么做时我的脸上和手上又挨了二百多支箭。最后,我抓起系住钩子的所有绳子结在一起的绳扣端,不费吹灰之力拖起敌人的五十艘最大的军舰就走。

    布莱福斯库人根本想象不到我想干什么,从一开始就处于极度地惊愕之中。见到我割断他们的锚索,他们便以为我的目的只是让舰只漂走,或是让军舰相撞纠缠在一起。可等他们看清整支舰队一起移动,又见到我正拖着绳索的另一端,他们真是伤心欲绝,大声号叫起来,这幅惨景真是无法形容,难以想象。等我脱离危险时,我便停下来,拔出扎在我手上和脸上的箭,往手上和脸上涂抹油膏,就是我初次登岸遭箭射后他们为我涂的那种油膏。然后,我摘下眼镜,等了一小时左右,等潮水稍稍退落一点后,再拖着我俘获的舰队涉过了海峡中部,平安抵达小人国的王家港岸。

    (选文有删改)

    【注释】英尺:一种计量单位。1英尺约等于0.3米,6英尺约等于1.8米。

    【1】(词语含义)请你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神不知鬼不觉:_________________

    (2)不费吹灰之力:_________________

    【2】(情节梳理)默读梗概,想想名著中格列佛在游历中都遇到了哪些奇特的人或物,并完成下面的游历路线图。(语文要素: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

    【3】(内容概括)读节选片段,说说格列佛在捕获敌军舰队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又是如何实施的。

    准备工作: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实施:__________________

    【4】(人物形象)读完节选的片段,你觉得格列佛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用“从……(事例)中,可以看出格列佛是一个……(性格)的人”的句式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下面几种句式的变化形式是你熟悉的,请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

    【例】气候变化无常,人们怎么能不感冒呢?

    气候变化无常,人们会感冒。

    (1)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止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橙黄色的柿子压弯了树梢。

    橙黄色的柿子把树梢压弯了。

    树梢被橙黄色的柿子压弯了。

    (2)抗击在“非典”一线的工作人员收到了我们深情的祝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王宁说:“我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王宁说,他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3)烈士的母亲说: “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而光荣牺牲,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写句子

    1)海鸥在飞翔。(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个小朋友都喜欢小动物。(改写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么美的景色,难道不令人陶醉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花草树木能美化环境。花草树木能防止水土流失。(用上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完成句子

    (1他花了好大心血把报告完成。(改成被字句)

     

    (2)他有梦想。(扩写句子)

     

    (3)那样的梦想难道会实现吗?(改成陈述句)

     

    (4)你被我泼过冷水。(改成把字句)

     

     

  • 18、改反问句为陈述句

    (1)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我放入嘴里的是中指吗?(改反问句为陈述句。)

     

    (2)一只兔子怎么可能同时砸晕3只猎狗呢?(改反问句为陈述句。)

     

    (3)烤过的贝壳不会磨成黑色的细粉。(改为反问句)

     

    (4)不注重细节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改双重否定句为肯定陈述句)

     

     

  •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 像桑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赞扬。(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江南风景如画,怎么比得上我的家乡美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句子练习

    1.疲劳和干渴把他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改成“被”字句

    2.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改成陈述句)

    3.一大滴松滴下来,正好包住了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

    改成

    4.每一个访问埃及的外国人,怎么会不去看一看金字塔呢?

    改成肯定句

    5.同学们选举他。当选少先队员。(把两个句子合并成一个句子)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芳草地。(25分)

    学校是我们这六年来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同学们对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无限的情感,但学校也一定有一些不能让你满意的地方,你对未来的学校一定充满了向往。请以我想设计这样一所学校为题,写一写你心目中的未来学校。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