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子中描写的人物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贾宝玉)
B.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诸葛亮)
C.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话语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武松)
2、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那些抗洪战士奋力救灾的身影令我肃然起敬。
B.听着爷爷暖心的话语,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C.老师一针见血,几句话就把此次比赛失败的原因讲得明明白白。
D.只有细心观察,若有所思,才能发现大自然中的奥秘。
3、下列词语读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黯然(àn )祷告(dǎo) 肉馅(xìn) 匪徒
B.奔驰(chí)遐想(xiá)淤泥(yū) 樱桃
C.湛蓝(zàn)琴弦(xián)窘迫(jiǒng) 胸膛
D.胚胎(pī)旖旎(nǐ)眷恋( juàn ) 海欧
4、把词语补充完整。
目光(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欲试 所向(___________) 靡
星罗棋(__________) (_________) 天大厦 波光(________)
5、解释加点的字,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穿:______________ 破: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妻子:______________ 喜欲狂: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纵酒:______________ 青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在括号里填上搭配恰当的词。
联系( ) 节约( ) 工作( ) 回答( )
解决( ) 身体( ) 感情( ) 讨论( )
7、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甚聪惠(____________)
2.孔君平诣其父(___________)
3.为设果(___________)
4.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__)(__________)
5.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__________)(__________)
8、照样子,各写三个词语。
动静: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葡萄灰: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五光十色: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两茎灯草(节选)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选文画“﹏﹏﹏”的句子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代替。
【2】严监生临死前还仲着两个指头,他在惦记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自然段通过对严监生的_________描写,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守财奴形象。
【3】严监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读了这段话,你认为严监生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选文,你想对严监生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
狮身人面像的面部保存较好,但几千年来经历风化和人为破坏,鼻子完全损毁。根据1402年一位阿拉伯历史学家的记载,一名苏菲派狂热分子曾故意毁其容,目的是“修正宗教上的谬误”。然而,仍有很多线索能推想石像最初是什么样子。19世纪早期,人们挖掘出脱落的石雕胡子和代表埃及王权的眼镜蛇头饰,石像脸上至今还有残留的红色染料,这让考古学家推测____________,而其他部位同样发现了黄色和孔雀蓝颜料,这让雷纳尔怀疑,最初雕像____________。
材料二
多家媒体报道,一座按1:1比例高仿的山寨版埃及狮身人面像亮相河北石家庄“影视动漫旅游创意园”,引起埃及文物部门的关注,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投诉:高仿的狮身人面像涉嫌触犯国际公约。
【1】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损坏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将材料一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3】材料二中,河北石家庄“影视动漫旅游创意园”的负责人认为此举是为了推广世界的文化。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为保护文化遗产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练习
跳水(节选)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孩子走到桅杆顶端横木上是为了__________。
【2】用“——”画出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孩子面临的危险情况。
【3】“四十秒钟——大家觉得时间太长了。”“四十秒钟”是很短的,为什么“大家”觉得“太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你认为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拓展题
小书屋
这间小巧玲珑的小书屋,被挤在两幢高大的楼房中间。
小书屋门前,摆着几张临时搭起的书架,上面挨挨 ( )挤挤地摆满各种书刊杂志:有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有适合青年人阅读的,也有适合中老年人阅读的,种类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它们都争着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地奉献给过路的读者。小书屋主人的态度很好,不仅百问不烦,百拿不厌,而且还能根据顾客的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主动介绍你所喜爱的精神食粮。
小书屋内,有一个柜台,它分上下两层,都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刊杂志。四周的墙壁上,从上到下也用铁丝和绳子挂了四行 ( )书刊,就连两扇打开的小门上,店主人也没让它空 ( )闲着。不管是清晨,还是傍晚,不管是三伏酷暑,还是数 ( )九严寒,只要你来到这个书店小屋,都可以随意选择你喜爱的书刊,让你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这个小书屋,没有宽敞豪华的门面,也没有富丽堂皇的室内装饰,却有着琳琅满目的书刊杂志、热情和蔼的笑容、亲切温柔的话语,这一切,给人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它像一叶小舟,载 ( )着人们遨游知识的海洋。
【1】在短文中的括号里给加点的字或词注音。
【2】联系上下文说明加点的词各代指什么。
(1)它们都争着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地奉献给过路的读者。( )
(2)它分上下两层,都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刊杂志。( )
(3)它像一叶小舟,载着人们遨游知识的海洋。( )
【3】用“______”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明用什么比喻什么。
。
【4】在熟读短文的基础上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小书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刷子李(节选)
……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1】作者从刷子李刷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细腻地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___的手艺人。
【2】选段中,刷子李刷墙的规矩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作者这样强调刷子李的规矩,目的是___________。
【3】本文选自_______的小说《______》,我还知道他写的奇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阳光下的守望
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正值高考,母亲就站在六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母亲脸上满是豆大的汗珠,汗水早就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发白的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了一尊雕像。
树阴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阴下,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了浅浅的笑,小声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
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半个小时,也许是一个小时,母亲就像一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见呼唤多声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我常常把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学生说,这个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1】文中刻画母亲的形象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如第①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和动作描写。第⑦自然段主要使用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描写。
【2】第①自然段中“盯”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 ”画出一处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4】家长们“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
A.母亲不肯听从大家的劝告。
B.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们都有着同样的心情,母亲对孩子的爱,家长们都能理解。
C.其他人都牵挂着自己的孩子,根本没有注意到母亲。
D.大家被母亲长久伫立的行为感动了。
【5】文中的母亲的守望令人感动,但是也有人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母亲应该学会放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联系本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1】在原文上标出孩子追赶猴子时的动词,并从中挑选三个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选段中描写水手们的相关的语句在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选择正确的答案。
(1)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______)
①引出对孩子处境的危险的描写。
②引出对船长果断行为的描写。
③引出下文对孩子害怕心情的描写。
(2)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____)
① 水手的大叫惊动了船舱里的船长。
② 水手的大叫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出境的危险。
③水手的大叫把猴子吓跑了。
16、剥豆(9分)
毕淑敏
一天,我和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缲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断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
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几粒。”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我欣赏儿子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
又快了起来。
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但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定了。我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来了,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想起自己的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大可不必。
【1】“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作者“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2】文中“我"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我"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每条不超过18字)。(2分)
(1)慢下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快起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这几句都是描写人物的____________(1分)
【4】能否用“儿子的脸上仍是笑容"替换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请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儿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联系课文内容来说一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品读句子,回答问题。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 )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 )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用______比喻______,阐明了_______的人生道理。
【3】下面的谚语与这段话意思不一样的是( )
A.人心齐,泰山移。
B.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C.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
D.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
18、课外阅读。
李逵杀虎(节选)
李逵背着母亲过沂岭,途中将母亲放于岩石上,自己去找水来给母亲喝。
到得松树里边,石头上不见了娘,只见朴刀插在那里。李逵叫娘吃水,杳无踪迹,叫了几声不应。李逵心慌,丢了香炉,定住眼四下里看时,并不见娘。走不到三十余步,只见草地上一团血迹。李逵见了,心里越疑惑,趁着那血迹寻将去。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舐一条人腿。
李逵心里忖道:“我从梁山泊归来,千辛万苦,把老娘背到这里,却把来与你吃了。那鸟大虫拖着这条人腿,不是我娘的是谁的?”心头火起,赤黄须竖立起来,将手中朴刀挺起来,三两个小虎。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被李逵手起,先搠死了一个。那一个里便钻了入去,李逵赶到洞里,也搠死了。李逵却钻入那大虫洞内,伏在里面张外面时,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李逵道:“正是你这业畜吃了我娘。”放下朴刀,胯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内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把,也直送入肚里去了。那母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李逵却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岩下去了。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颌下。那大虫不曾再展再扑,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
那李逵一时间杀了子母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李逵也困乏了,走向泗州大圣庙里,睡到天明。
【1】以上选文跟《武松打虎》一样,都出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_,作者是施耐庵。
【2】请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将下列故事情节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A.怒杀虎仔 B.不见老母 C.再除双虎
( )→( )→( )
【3】参照例子,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两位梁山英雄打虎的不同之处。
武松打虎 | 李逵杀虎 |
在景阳冈打虎 | 在沂岭杀虎 |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
【4】武松和李逵同为小说中的打虎英雄,你更钦佩谁?请结合课文和所选片段简要说明理由。
_____
19、快乐读书吧。
大圣执着扇子,行近山边,尽气力挥了一扇,那火焰山平平熄焰,寂寂除光;行者欢喜,又扇一扇,只闻得习习潇潇,淸风微动;第三扇,满天云漠漠,细雨落菲菲。
【1】这段文字出自《_______》。作者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中国四大名著。这是讲的著作中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
【2】你喜欢著作中_____这个人物,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胜利的欢笑。(缩写句子)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成陈述句)
3外婆讲故事。(扩句)
4只有善于调查研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用划线的关联词语造句)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楚王只好吩咐手下打开城门,迎接晏子。(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的一位朋友被瑞恩的执著感动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消息大大增进了中国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信心。(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师对我们说:“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电话是现代通话的一个工具,联系工作办点儿事都比较方便。(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猜不着了,我告诉你,歌剧,刘三姐,没看过吧?(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话人人都会打。(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打电话啰唆误了自己的事。 打电话啰唆耽误了别人的时间。(用关联词合并为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积累运用。
(1)第二单元是一组有关 的作品,读了这组课文让我们仿佛看到小英子在 经历的往事,看到祖父园子里的 、 、 、 ;与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一起发现了 的规律。真是其乐无穷,妙趣横生。
(2)归来饱饭黄昏后, 。
怪生无雨都张伞, 。
最喜小儿亡赖, 。
(3)“天行健, ”。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名著“ ”;“ ,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 写的《 》;
“不积 , ,不积小流, 。”
从荀子的这句话中你读懂了:
(4)莫等( ),白了少年头,( )悲切。
(5)少年( )老学( )成,一( )光阴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