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大同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亭送别》“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借夕阳、古道、秋风、嘶鸣的马等种种凄清的意象,衬托了离别之苦之悲。

    B.“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轻轻的拢,慢慢的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一连串的动作,侧面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

    C.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之“萧萧”吸收了《楚辞》中“风飒飒兮木萧萧”,写出了绿叶尽脱的悲凉之景,更添无穷悲伤。

    D.“连峰去天不盈尺”极言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三句运用多个意象渲染蜀道艰险。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然,犹有未树也

    ②此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④彼恶乎待哉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漫长。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曳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做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然后它们站起来,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给它吃奶吧……”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苍穹附以和声,母体般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跪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蹄奔跑,进入季节的深处。

    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月或者五月分娩,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枕着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河冰不开,天鹅不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冬长夏短,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洁白细致;萨丽娃姐姐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候,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着现代化的打草机,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她那些有品质的羊卖出了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是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2016年4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草原的春天”贯穿全文,把呼伦贝尔大草原独特的风光和萨丽娃姐姐的故事有机串连,是全文的线索。

    B.萨丽娃姐姐是草原新一代牧民的代表,她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把草原的花期提前到二月。

    C.作者在记叙萨丽娃姐姐艰苦创业,带领其他牧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同时,赞美了新时代给草原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新希望。

    D.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描摹了大草原上生生不息的物与人;引用民歌民谚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E.呼伦贝尔草原春天短暂,气候寒冷,条件艰苦,因此萨丽娃姐姐去了城里,这说明她对草原的情感与老祖母截然不同。

    2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

    3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南宋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到“暖风重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表达了对时人安于繁华、不思收复故土的担忧;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___________”两句,也表达了类似的忧虑。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   ______”两句,作者凭吊英雄人物,以一杯清酒祭月,来开解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列子虽免于步行,但还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因为他“______”;只有做到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______”,遨游于无穷的境域,才算逍遥。

  • 5、写出空缺的名句。

    (1)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

    (2)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借鸟兽反应侧面描写了蜀道之高。

    (2)《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以古代圣贤作为榜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诸葛亮虽然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杜甫在《蜀相》中水到渠成的写下了千古名句:“____________”。

  • 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

    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大学之道》)

    ③自伐者无功,_______。(《老子》)

    ④王于兴师,修我矛戟,_______。(《无衣》)

    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

    ⑥天生我材必有用,_______。(《将进酒》)

    ⑦相顾无言,_______。(《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⑧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书愤》)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将进酒》中,诗人由自己的不得志联想到历史上古圣先贤不被理解的普遍现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行百里者半九十。正如《论语》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如果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运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要坚持,不能中途而废。

    (2)《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3)《老子》不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先用“合抱之木”来阐述,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说理,最后指出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的道理。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刘朝英进斋

    杨万里

    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

    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即说读书须起三更、睡半夜,必然非常辛苦,但每天与诗书相伴,有古琴作陪也不失为一种雅趣。

    B.颔联采用比喻手法,将艰苦的学习过程比作通向圣门之路,表示尽管前路蜿蜒曲折,也不可半途而废。

    C.诗人以“涧底针”“云端树”做比,勉励学子不要好高骛远、浮于“云端”,而应做踏实勤恳的“涧底针”。

    D.这首诗平易直白、通俗易懂,然而却具有真知灼见,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后辈的殷切希望。

    【2】诗歌尾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和当代现实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语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   所托:爱好的事物

    B.放浪形骸之外   放浪:任性不羁,放荡,放纵

    C.况修短随化 随化:听任安排

    D.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这此(集会)的诗文

    2下列语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B.及其所之既倦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生命之痛。

    B.第二段交代作序目的,同时凸显兰亭集会的盛大。

    C.作者深入思考生死的问题,否定人生虚妄的观点。

    D.语言骈散结合,以散为主,音节齐整又富于变化。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宋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的唉声叹气。苏轼却极为快速的把面条吃完了。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吗?”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大笑着起身上路。

    你读了这则材料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并阐释你的观点。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