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公瑾(jǐn) 萧瑟(sè) 纶巾(lún) 淘尽(táo)
B. 凄切(qī) 刹那(chà) 芒鞋(wáng) 病菌(jūn)
C. 暮霭(ǎi) 连累(lèi) 支撑(chēng) 料峭(qiào)
D. 骤雨(zhòu) 崇拜(chóng) 迫切(pò) 模糊(mó)
2、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大地震等自然灾难,我们的救援工作一定要有宏观意识,避免目无全牛,顾此失彼。
B. 居里夫妇在科学征途上比翼双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C. 记者坦言:“而今内地政府各项事务越来越透明,很多场合下,官员应对媒体记者游刃有余,不再抗拒。”
D. 那天当我一口气登到山顶,年轻时候那种踌躇满志的感觉,好像又回到了心中。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人就产生了实现“和谐大同”社会的理想,并为此设计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其核心莫过于采用一套有效的争议调处机制,即今天所谓之调解制度。调解,作为一种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今天能够看到的关于调解的最早记载是舜主动出面对“历山之农者侵畔,河滨之渔者争坻”进行有效调处的故事。可见,华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调解对社会和谐的作用。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调解制度在我国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发展,几乎在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负责调解的机构或人员。
秦汉时,在乡一级设“秩、啬夫和三老”专司调解事务,调处不成再到县廷起诉。唐代则于基层分设“乡正、里正和村正”,而且还明确规定调解是将纠纷交府县处理的前提。到元朝时调解已被广泛应用于解决民事纠纷。元代还为调解及其他非诉讼争议解决机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告拦”,元朝法律同时规定通过审判官调解达成和解而再次起诉的案件,不允许有司再行受理。这就赋予调解达成的和解协议以既判力和法律约束力,这是传统调解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到明清时期,我国古代调解制度发展到了极致。明代将儒家“无讼”观念付诸社会管理实践,调解自然继续充当民事诉讼的法定前置程序。朱元璋就曾颁布敕令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轻便告官,务要经本管里甲老人理断。若不经由者,不问虚实,先将告人杖断六十,仍发里甲老人量断。”清代在沿袭明朝做法的同时,还将调处率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这从某种程度上导致调解适用范围被不适当地扩大。据载,清嘉庆十五年至二十五年间,天津宝坻县自讼案的调解结案率竟高达90%。从上述调解演进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调解在一步步制度化的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强制性特征。这种强制调解模式体现了统治者以此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考虑。中国古代调解也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道德教化功能。
我国古代调解制度特点鲜明。首先体现在中国古代调解的主动介入特性。中国传统调解实践大多具有某种主动介入的因素,即调解人出面调和纷争,并非基于双方的邀请而是多由调解人主动介入争议。其次是调解人在某些情况下的非中立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调解人主持调解时未必一定会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受传统道德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调解人在调解过程中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古代调解人大多都是带着自己对争议的看法和既定立场介入争议的。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自然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对调解结果施加影响。为了给调解人保留“面子”,当事人大多会听从调解人的建议。这些情形都是西方式调解体系中闻所未闻的。
(选自2012年6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的调解制度发挥着积极的保障功能,是在“和谐大同”传统社会理想期待下诞生的一种争议解决机制。
B.被誉为“维护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调解制度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相对的完善。
C.元朝对传统调解制度的发展功不可没,法律规定由审判官介入的调解,其结果虽有法律约束力,但仍有改判的可能。
D.清朝时期的调解制度进一步完善,法定程序化更为严格,但也使调解的对象不合理地扩大,暴露出一定的弊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元璋颁布敕令规定,其目的在于发挥调解制度的道德功效,使调解双方尽量不走民事诉讼程序,避免更大的麻烦。
B.与清朝相比,明朝调解制度调解的案件数量和案件结案率明显较低,充分反映出清朝社会矛盾更多,治理更为有力。
C.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对调解更加重视,并将原来的民间调解上升为法律规范的高度,强化了调解制度的政治色彩。
D.中国传统调解模式能践行数千年并且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其中关键的因素在于长期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稳定封闭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人们之间和平共处的重要性,相对于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调解可以使当事人从繁冗的诉讼中解脱出来。
B.清代曾有叔嫂之间因田产之争诉诸官府,在官府开审前,双方亲友主动出面调解,劝说双方各让一步,来平息纷争。
C.在古代婆媳纠纷中,调解人大多会倾向于站在公婆一边而劝说媳妇作出更多的让步,调解难以不偏不倚。
D.西方古代调解制度具有与我国古代调解制度不同的特点,它具有中立性等鲜明特点,调解可以给双方当事人一个谁是谁非的精确评断。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一句写君子的天赋秉性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螃蟹虽有脚和钳,但“用心躁”,所以只能寄身在别的动物的巢穴中。
(2)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你遭遇困境时,千万不要放弃,因为困境中往往蕴藏着希望,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
(l)寻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2)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食桑葚!(《诗经·氓》)
(3)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4)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阁夜》描写萧瑟寒冬之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_____。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_______。
(3)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亲朋无一字,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连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
(2)《过秦论》中,贾谊在记叙了秦由弱变强、统一天下、迅速灭亡的过程之后,通过设问指出秦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浩浩江河,古代文人曾发出无数感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句默写。
(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章。
(2)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穿戴华丽的同学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书写了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相似的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一个独具匠心的比喻,感叹世态人情浇薄,同时诗人自问为什么过客居寂寞无聊的生活。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①
葛胜仲
昏昏雪意惨云容,猎霜风,岁将穷。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清夜小窗围兽火②,倾酒绿,借颜红。
官梅疏艳小壶中,暗香浓,玉玲珑。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国③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
【注】①此词是词人刚被贬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所作。②兽火:指有兽头装饰的火盆。③上国:京城。
【1】本词开篇三句勾勒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结合全词,简要赏析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十三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敌骑出没塞下,掩杀守墩军,敏伏壮士突擒之。修治垣堑,敌不敢犯。十五年,召为兵部右侍郎。逾四年,病归。河南大饥,条上救荒数事。二十一年改督漕运,寻召拜户部尚书。先是,敏在大同,见山东、河南转饷至者,道远耗费,乃会计岁支外,悉令输银。民轻赍易达,而将士得以其赢治军装,交便之。自是北方二税皆折银,由敏始也。崇文门宣课司税,多为势要所侵渔。敏因马文升言请增设御史主事监视。御史陈瑶斥敏聚敛,敏再疏求去。帝慰留之。贵戚请隙地及牧马场千顷,敏执不可,事得寝。当宪宗末,中官、佞幸多赐庄田。既得罪,率辞而归之官,罪重者夺之,然不以赋民敏请召佃,亩科银三分,帝从之,然他庄田如故也。会京师大水,敏乃极陈其害,言:“今畿辅皇庄五,为地万二千八百余顷;勋戚、中官庄三百三十有二,为地三万三千一百余顷。官校招无赖为庄头,豪夺畜产,戕杀人,污妇女,民心痛伤,灾异所由生。请尽革庄户,赋民耕,亩概征银三分,充各宫用度。无皇庄之名,而有足用之效。至权要庄田,亦请择佃户领之,有司收其课,听诸家领取。悦民心,感和气,无切于此。”弘治四年,得疾乞休,帝为遣医视疗。诏敏乘传归。未抵家卒。赠太子少保,谥恭靖。敏生平笃行谊,所得禄赐悉以分昆弟、故人。里居时,筑室紫云山麓,聚书数千卷,与学者讲习。及巡抚大同,疏籍之于官,诏赐名紫云书院。大同孔庙无雅乐,以敏奏得颁给如制云。
(节选自《明史·李敏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B.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C.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D.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漕运,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通过水道运往京师或其它地点的运输方式,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
B.户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是六部中户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土地、水利、赋税、户籍、粮饷、财政收支等。
C.宣课司,官署名。明代设于京师顺天府的税务机构,掌商业税和财产税的征课。
D.孔庙即孔子庙,又称作文庙,是纪念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传统的中国城市基本都有孔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敏治边有方,效果显著。在巡抚大同时,面对外敌侵扰,李敏埋伏壮士进行突袭擒获敌人,并且加固边防守御,从此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B.李敏体恤军民,积极改革。先前,从山东、河南转运粮饷到大同,路途遥远、耗费巨大,李敏规定除每年必要开支外,均以银两代替粮饷。
C.李敏不畏权贵,忠于职守。针对崇文门宣课司赋税被权要侵吞一事,李敏请求马文升增设御史进行监督;权贵请求空地及牧马场土地,他坚决反对。
D.李敏重德轻财,兴办书堂。他平生重视德行,将自己的俸禄赠送给兄弟、故交,曾修筑书堂,收集几千卷图书,后将其献给国家,皇帝下诏赐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轻赍易达,而将士得以其赢治军装,交便之。
(2)既得罪,率辞而归之官,罪重者夺之,然不以赋民。
【5】李敏针对京城庄田弊端向皇帝进言,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庄田的危害及革除庄田会带来的好处。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如今,各式各样的网络热词和流行语令人目不暇接,如觉醒年代、YYDS、双减、破防、元宇宙、绝绝子、躺平、强国有我等。《觉醒年代》回溯中国共产党的孕育和创立过程,深刻讲述中国人民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对中国运动员的突出表现,全网齐喊“YYDS”(“永远的神”)一度刷屏;“逆袭者”指代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勇者;“逆袭”展现扭转局势、转败为胜的韧性;在表现爱国情怀与英雄气概的视频里,网友们“超燃”“太燃了”的点评不断刷屏……层出不穷的网络热词为语言的发展带来新语料,也嵌入日常生活的交流中。这些流行词在年轻人中引发共情,形成共鸣,既彰显独特个性,又在口口相传中传递着青年群体的朝气。
阅读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从中选择两三个流行词语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关联;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