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事实告诉我们,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
B. 作为时代的镜子,网络流行语也反映出民众的利益诉求。
C. 不动脑筋,不认真思考,提起笔来就写,怎么能写出中心明确、层次分明的文章不是很清楚吗?
D. 如何将各种弯曲的木料进行严丝合缝的连接,正可以体现大木匠师的营造智慧。
2、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童年的生活是令人回忆的。鲁迅先生就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充满童趣地回忆了自己在百草园的自由自在的玩乐场景;女作家萧红在她的《呼兰河传》中同样回忆了自己童年在爷爷的菜园里的无拘无束的生活;高尔基在《童年》里,回忆了自己最喜欢的人——外婆给自己的关怀和安慰。
B.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季羡林通过叙述幽径上绝美的藤萝被愚氓砍断的悲剧,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舒乙在《都市精灵》中运用对比巧妙地提出都市中人应当与鱼、鸟、兽共处的观点。
C. 寓言是一种精巧的体裁,让人在了解故事的同时,又能领会深刻的哲理。柳宗元《黔之驴》叙述了一个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而《郑人买履》则通过一个郑人未带尺码就没能买到鞋的故事,旨在告诉人们做事看问题不能迷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要懂得变通。
D. 爱国是一种无上的情怀,不过表现的形式会有所不同。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流露出的是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杜甫在《春望》中表现出的是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祖国的黯然神伤;《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为亡了国不能使用祖国的语言而哽咽。
3、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
B.小明在做试题的时候,既想先做选择题,又想先做默写题,总是见异思迁,拿不定主意
C.当家长在育儿方面遇到难题,专业人士的帮助于家长而言有如雪中送炭
D.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手段开始在移动端短兵相接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_______________
①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
②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③这是一只,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
④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无限的创造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A.④①③② B.③④②① C.③①④② D.②①④③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怀念》除了表达母子情深,更多的是表达对母亲的忏悔与怀念。
B.《散步》一文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温馨亲情。
C.《金色花》表现了母子之爱以及母爱的美好与无私。
D.《荷叶·母亲》借荷叶对荷花的呵护赞美了无私的母爱。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狩猎(shòu) 翌日(yì) 棱角(1íng) 安营扎寨(zài)
B. 推搡(sǎng) 漩涡(xuàn) 枯燥(zào) 纷至沓来(tà)
C. 妩媚(fǔ) 蛮横(hèng) 决择(jué) 销声匿迹(nì)
D. 襁褓(qiǎng) 汩汩(gǔ) 擦拭(shì) 目眩神迷(xuàn)
7、下列加粗词语使用不妥当的一项是( )
A.我很愤怒小兄弟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B.《水浒传》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D.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ǔ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 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加点的词
(1)鲍叔不以我为贪
(2)三战三走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不肖”、“_____”和“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丰收年景农民的热情好客。“足”字表现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则蕴含着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
B.颈联转人人事,描写农村生活场景。“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古老的乡土风俗,蕴含着诗人对吾土吾民的热爱。
C.尾联中诗人表达了渴望乘着月色随时到古风犹存的农家串门的愿望,用貌似闲适的心境反衬自己罢官赋闲的苦闷无聊。
D.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紧扣“游”字写景、叙事、抒情,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2】小明同学在疫情期间学习遇到了很多困难,几经努力收效甚微,他产生了放弃的想法。那么,作为好友的你,可以借用本诗中的哪两句诗及其衍生义或哲理去安慰他?请组织好语言写下来。
10、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班内开展“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这则材料反映了中学生读书的一种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张明同学想拟写一条宣传标语,提醒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材料:
教育部向中学生推荐了几十本必读经典书目,但遗憾的是,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中学生的经典阅读只停留在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写出你的结论。
材料一:
我们提倡全民阅读,一个爱阅读的民族,才能真正铸就过硬的软实力。
材料二:
著名主持人董卿,即使工作再忙,每天都会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她说:“不读书就像没有吃饱饭一样,精神上是饥饿的。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晓丽同学在此次活动结束之际写了一段对阅读的感悟,请你根据语境,仿写句子,将这段感悟补充完整。
阅读是一种照亮心路的对话,广泛的阅读能丰富你的知识:阅读是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广泛的阅读能____________;读是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广泛的阅读能__________。让阅读充盈我们的人生,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
11、按原文填空。
(1)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2)写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名著阅读。
他曾经这样写道:“不管我怎样衰老,我都不会放弃。我是因为神的爱戴而去服务的,我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神的身上。”对这项神圣的事,他不愿接受任何钱财。
然而,就因为这件事情,他遇到了很多敌人,第一是桑迦罗一派,就是安东尼奥•达•桑迦罗。他一直都是A的敌人,因为A否定了他。
上文出自长篇人物传记《_________》,选文中的A是主人公_________。作者还塑造了另外两个人物__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在人物塑造上主要以_________描写为主,刻画的这三个人物都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这部作品给那些不幸的和幻想破灭的人提供一种鼓舞和勉励的源泉。
1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望春风
①一夜之间,田野山间的野菜被微风吹绿了——几次探头探脑后,终于在黎明到来之前晕出活泼泼的一片。在人们的翘首盼望中,春天终于如约而来。
②路边的大树开始褪去了枯黄,和田间的桃枝一起绽出新叶。我也受到了感染,心情顿时明媚了许多。路上行人明显多了起来,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不时看到戴着口罩、装备齐全的骑行者,他们塌下身子,双手稳稳地攥住把手,如一尾尾灵活的鱼儿,在车流的汪洋中穿行。
③第一批被春天唤醒的,总是乡间的农人。在乡村,春风是人们最好的朋友。它把山坡吹绿,把枝头的新芽催绽,与田野上每一个守护着土地的人不期而遇,带来花的清香与叶的肥嫩。
④疫情逐渐缓解,卡口渐次开放。麦子地里,农业站的技术管理员在查看麦苗长势,指导农民除草施肥、喷洒农药。苹果地里,果农们在为果树剪枝、开沟、追肥。农民们终于回到那片一生难以割舍的土地,扑向那地毯般铺张开来的田野,不错过惊蛰前后的每一个日子。
⑤郊外田畦都齐齐整整,荠菜花满坡满地,不时能看见三五个人戴着口罩在麦地里挖野菜。那些肥嫩的荠菜、苦菜子被人们摘下,收进随身带来的布袋、提篮中。在挟裹着乡土气息的清风里,他们带着满心的喜悦回家,品尝这大自然恩赐的美味。
⑥姜地里,一家家姜农戴着口罩,扛犁带锨,拉着竹竿和塑料薄膜,提着推着正月里在土炕上生的姜芽,开始下地种姜了。干活干得起了兴,他们脱掉了羽绒服外套,忙得满头大汗。很快,白花花的塑料膜包上地畦,一大块黄土地就这样落了一层亮亮的白雪。
⑦村庄路口,一个穿深绿棉衣的老太太正拉着一个穿暗红外衣的老太太的手,隔着彼此的口罩,絮絮地嘱咐着什么。两位老太太都是70多岁的年纪,干瘦矮小的身体,核桃般沟壑纵横的面孔,灰白的头发。两人拉扯了一会儿,红衣老太终于离开绿衣老太,走向马路对面,步子缓慢,但是很沉着,稳稳的,没有回头。春天的风依然凛冽,吹着老人灰白的头发、瘦小的身子。绿衣老太一直站在那里,目光始终追随着红衣老太。终于走到了路南侧的人行道上,红衣老太默契地回首,仰起菊花般的笑脸,挥舞着胜利的手势,向对面的老太太大声喊着什么。隔着一条路的距离,只能看到口罩在动。绿衣老太也挥起了手,大声地喊着什么,那笑容也如菊花般,层层叠叠。然后,红衣老太转过身,步子似乎轻盈了很多,继续向前方走去。
⑧她们应该是一对老友吧。疫情阻隔多日不见,红衣老太一定是惦记着闺蜜,于是穿过村庄路口去看望。离别时,绿衣老太不放心,执意要送老友,红衣老太摆脱了她拉扯的手,安慰说自己能走。老人过马路时故意走得镇静而从容,因为她知道,老友温暖的目光正陪伴着她前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本第①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2】文本形象地描绘了疫情缓解后乡村中哪几幅劳动场景?请简要概括。
【3】文本中作者是如何刻画两位老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4】一边是友情,一边是疫情。文中两位老人在疫情还未完全解除的情况下,为友情而相聚的行为,有人认为不可取,有人认为值得赞赏。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4、仰大师之风范
大师什么最大
朱晖
①最早发现并引荐陈寅恪这匹“千里马”的,是梁启超。上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恪。
②陈寅恪在国外陆续留学20余载,潜心读书和研究,不仅学贯中西,而且通晓三十多种文字。由于他始终对博士、硕士之类的学位淡然处之,所以连大学文凭也没拿过。幸亏梁启超慧眼识珠,才使得这位旷世奇才没有“遗于野”,也才成就了这位日后清华园里大名鼎鼎的“教授中的教授”。按理说,陈寅恪对梁启超不说感恩戴德,至少也应该礼让三分。但是,因为一个古人陶渊明,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
③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末期,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和隐士。东晋灭亡后,陶坚决归隐,誓不与新政权合作。他的举动,关系到所谓的“名节”问题,也引发了后世的长期争论。作为史学大家的梁启超,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动机,是当时士大夫廉耻扫地,他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也不肯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丧掉。陈寅恪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认为陶渊明“耻事二姓”才是可信的。同时,针对梁启超本人“无论从政还是从教,都不在乎在清朝还是在民国”的做派,批评他“取自身之思想经历,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
④应该说,陈寅恪批评不仅力道十足,而且尖酸刻薄。有好友劝他:“梁公对你有知遇之恩,你这样做,就不怕别人说你忘恩负义?”陈寅恪笑答:“错了,我这样做才是对梁公最大的尊重,也才没有辜负他对我的赏识和抬举。”那么,梁启超又会怎么想的呢?“饮冰室主人”生性洒脱不羁,当有人嘲笑他“引狼入室”时,他回敬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无论是批评陈寅恪还是讥讽我的人,都把我们看得太小了。”
⑤相对于梁启超所言的“小”,西方著名的社会哲学家马克思·韦伯曾相应地表述过“大”。有学生问他:“您教书的目的是什么?”韦伯答:“是让后来的人超越自己。超越老师就是尊敬老师。”学生又问:“您就不怕学生超越了你反而瞧不起你了?”韦伯大笑:“孩子,这样想太狭隘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做一件比他们自身还大的事,那就是学术。”
⑥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从17岁开始追随柏拉图。他对老师非常崇敬,曾写了一首诗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然而,当亚里士多德思想日益成熟之后,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柏拉图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他勇敢而坚决地批评老师的错误和缺点,结果遭致众人的谩骂,说他背叛了老师。对此,亚里士多德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需要补充一句,这个真理被实践所检验、证明了的。
⑦到底何为大师呢?他既不是头顶的光环,也不是姓名前的头衔,除了顶尖的学问、广博的见闻、宽阔的胸襟,更需要一种超越个人荣辱成败和恩怨情仇的境界。大师者,是把学术看得远大于自身,心中超越一切的是对真理永不妥协的探索。
【1】通读全文,你认为大师什么最大?
【2】对陶渊明归隐的最主要动机,梁启超和陈寅恪各持怎样的观点?
【3】第⑤段划线句子中梁启超所言的“小”的含义和韦伯所表达的“大”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4】第⑥段中划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5】按照作者的标准,你认为梁启超是不是“大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6】默写陶渊明《饮酒》中表现美好的东西只能用心去感受,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诗句。
15、丝绸之路上的使者行走在大漠中,架起了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守卫边疆的战士行走在风雨里,默默为我们保驾护航;备受瞩目的宇航员行走在太空中,开启了探索未知的新篇章。中学时代的你,可能行走在求索知识的征程中,可能行走在发现美景的旅途里,可能行走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这既是一份坚持不懈的付出,也是一种不可磨灭的力量,更是一份值得坚守的信仰。
请以“行走在___________”为题(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书写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抄袭和套作。②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散文。③写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④写散文要求叙事或抒情线索明朗,感情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