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近字组词。
瑶(_____) 飘(_____) 度(_____) 密(_______)
遥(_____) 漂(_____) 渡(_____) 蜜(_______)
2、看拼音,写词语。
yán jùn(____) jūn fá(____)
bì miǎn(____) pì jìng(____)
kǔ xíng(____) chǒu jiàn(____)
mó guǐ(____) zhí xíng(____)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的匪徒 (_______)的吼声 (_______)的枪声
(_______)的力量 (________)的眼光 (________)的脸
4、补充诗句。
(1)_________,寒食东风御柳斜。
(2)__________,脉脉不得语。
(3)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
(4)__________,老大徒伤悲!
5、写同音字,组成词。
1.bīn 海( ) ( )客 五彩( )纷
2.jù 恐( ) 家( ) 万事( )备
3.jí 书( ) 狼( ) 手( )眼快
4.mò 寂( ) 沙( ) ( )名其妙
6、阅读下面的古诗,结合材料,完成练习。
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①得乌金,藏蓄阳和②意最深。
爝(jué)火燃回春浩浩③,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yí)元④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⑤。
但愿苍生⑥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释)①混沌:指世界还没有开辟以前的状态。这里指大地。②阳和:原指暖和的阳光,这里借指煤炭所蓄藏的热能。③爝火燃回春浩浩: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爝火:小火把。浩浩:本意是形容水势大,这里引申为广大无际。④元:本来。⑤铁石犹存死后心:铁石虽然变成了煤炭,但它依然造福于人类。⑥苍生:老百姓。
材料:于谦生平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人,明朝名臣。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后先后升为御史、兵部右侍郎。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而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于谦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1】诗中能够体现诗人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诗句“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以“_________”称“煤炭”,再以“_________”指煤炭所蓄藏的热能,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
【3】诗中画横线的句子象征意义丰富,寓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是咏物诗,所用写法是_________。表面上是咏_________,实际上是明志向,表达了于谦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石灰吟》,回答问题。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这是一首( )
A.送别诗 B.山水诗 C.咏物诗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
______________;三、四两句赞扬了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决心。
8、课内阅读。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寒食》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的__________。这是一首__________(讽刺 怀古)诗。诗人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__________,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诗人__________。
【2】诗的前两句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物点明诗歌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后两句用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现在人们常用此诗中的“__________”来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3】下面对诗歌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处不”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了整个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B.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夜晚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作出委婉的讽刺。
C.诗的后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皇宫也不例外。
D. “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的是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9、阅读理解
[材料一]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在明显下降。据调查发现,中国学生母语水平不容乐观,有的学生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材料二]网上有人问:“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有什么意义?”
是啊,有什么意义呢?当孩子旅游,感叹景色优美时,不会只是说:“哇,好酷哦,中国最美的景啊。”而会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诗句。
小时候,记忆里的声音,对精神世界是有影响的。诗歌,哪怕不明白意思,只是音韵,让他听着学着背着,素养就慢慢提升了。背着背着,美好就根植于内心了。
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我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慢慢地,就长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天,灼灼其华”;看到雨后禾苗拔节生长,突然明白什么是“好雨知时节”。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冬天,寒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地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地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风景,体会了那份情感。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记住了词,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
【1】材料一主要谈到了________的现象。
【2】对画“ ”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外语学好了就能学好母语。
B.外语学不好,母语也学不好。
C.光会外语是不行的,得先学好母语。
D.光学母语也不行,必须得学会外语才行。
【3】如果给材料二取标题,你认为不合适的是( )
A.经典浸润人生
B.背诵古诗词的意义
C.诗词在古代历史上的作用
D.经典伴我成长
【4】小时候,“我”背唐诗不觉得痛苦的原因是_______。
【5】小学期间,我们学习了许多古诗词,请你各写一句关于春、秋的诗句。
______________。
【6】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学习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泉
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电击折了。家里来信说:它死的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幺也不能做,劈成木材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不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了,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它,落得满枝满梢。立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夭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于是,它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这冬天的歌,喜欢的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如今我回开了,离开了老槐十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那老槐了,劈成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也不能再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个刺眼痛心的村柱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车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边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
“爸爸,树没有了。”
“没有了。”
“爸爸也想槐树吗?”
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
福、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了。
“爸爸,”小儿突然说,“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
唉,这孩子,为什么偏偏要这样说呢?是水一样的声音,这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
“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呼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
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一下子使我惊异不已了:啊,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抱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就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
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柱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是那么的精神,
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得鲜蛘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
“能的。”我肯定地说。
我说完了,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1】文章第三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展开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说:“很是伤感”,第四自然段又说一腔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作者伤感流泪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儿将树桩比作一口泉,“我”觉得小儿的发现很伟大,你觉得这比喻好吗?为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说“谛听”“生命的水声”。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空心树
①河岸上长着两棵柳树,老柳树谦逊地低着头,舒展着自己的枝叶。可是年轻柳树却认为自己长得又yún chèn( ),又好看,老是仰着脸,想尽量把自己的枝﹑杈把弄得比老柳树漂亮一些。
②有一天 年轻柳树对老柳树说 你干吗老是低着头趴着 你看我多气派 那些房子呀 人呀 我都不放在眼里 看他们谁不chēng zàn( )我长得又高大又漂亮 他摆出一副瞧不起老柳树的样子
③老柳树友爱地对它说:“我不是不知道你长得漂亮。可你要当心树会变空的啊!”
④年轻柳树不理睬老柳树的忠告,仍旧得意洋洋地欣赏自己的美貌。
⑤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因为年轻柳树老是把吸收到的养分用在打扮外衣上,树心真的变空了。不久,这两棵柳树的主人把它们砍倒了。主人看到年轻柳树心竟然是空的,痛心地说:“唉,本来我是打算用你做房梁的,可现在除了把你当做柴火烧掉,再也没有别的用处了。”年轻柳树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读准文中的拼音,规范书写汉字。
【2】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近义词:谦逊(_____) 气派(_____) 吸收(_____)
(2)反义词:称赞(_____) 痛心(_____) 得意洋洋(______)
【3】给第二小节加上标点。
【4】年轻的柳树为什么会变空心的?主人对它的空心为什么痛心失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年轻柳树听了主人的话,会怎么样呢?它又会说些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在文中空白处写几句话。(至少用上一句歇后语或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柳树和年轻柳树有什么不同之处?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这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3】“精兵简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4】举出采用李鼎铭的意见这一事例,是为了说明文中的哪句话?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5】文段共______句话,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告诉我们,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___________;接受任何人的正确的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多说一两句话》,回答问题
①从医学院一毕业,他就进了父亲的诊所,成了和父亲一样的乡村医生。从他进诊所的第一天开始,父亲就谆谆告诫他,诊所是为乡邻们开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开大处方。他将父亲的话牢记在心上。
②他进诊所,是被看做来接父亲的班的。父亲年龄渐大,一天看几十个病号,已经吃不消了。他们的诊所,只看一些普通的病症,诸如慼冒、腹泻、炎症之类。如果病情复杂,他们会立即建议病人去大医院诊治,以免(延误 延迟)。对他来说,这可谓是小菜一碟,因为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可以说,他的医术已经一点也不比父亲差了。然而,奇怪的是,来看病的人,大多仍然会选择让父亲看。
③父亲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他查看了儿子的门诊记录,没开过大处方,药方也是正确的;儿予看病时的态度,问诊周到,热情友善,也没毛病啊。不过,在连续留意了几天后,老父亲还是发现了问题。
④这天,他坐在父亲身边,观摩父亲诊治。对待每一个病人,父亲都详细问诊、把脉、察看舌苔、摸腹,然后,給病人开处方。他特别留意了父亲所用的药,与他的(判决 判断)几乎一致。一切似乎都与自己的诊治没有什么差别。
⑤父亲也不着急,只顾自己和平时一样,一个接一个看病。一个姑娘,陪着一位老人来看病,肠胃不舒服。老父亲仔细问诊检查后,开好药,对老人说:“老哥,我刚刚检查了你的咽喉,你还有慢性咽炎呢。”老人连连点头:“是啊是啊,你也给开点药吧。”老父亲摇摇头说“慢性咽炎重在保养,你一定抽烟吧?听我一句话,把烟戒了。烟不戒,吃什么药你的咽炎都好不了。”默默站在一边的姑娘忽然激动地插嘴说:“爷爷,你听见了吧,医生都让你戒烟,你就是不信。”老人看看姑娘,又看看医生,憨憨地说:“是得戒了。”姑娘搀扶着老人站起来笑着对老父亲说:医生,谢谢你,你的话他听。”
⑥ 。自己每次看病,都是开完了处方,就急着看下一个病人,根本没时间再和病人交流,而老父亲似乎总会比自己多说那么一两句话。
⑦下一个病人牙痛,老父亲检查后,确定是牙周炎。老父亲开好药,问病人是不是喜欢吃咸东西。病人直点头,说最喜欢吃腊肉和咸菜。每年冬天,家里都会腌很多咸菜,一直要吃到夏天呢。语气里造着满足和自豪。老父亲摇着头说:“成东西开胃,但吃多了,有损健康,还是少吃点吧。”病人捂着肥帮子,点点头说:“听你的。
⑧几天的陪诊结束了,儿子回到了自己的诊室。一位年轻的妈妈领着孩子走了进来, 孩子肚子疼。化验单显示,孩子肚子内有蛔虫。他很快就开好了药方,递给孩子妈妈。然后,他拉过小孩的手,看了看他的指甲,笑着对小孩说:“你看看,你的小手指甲太长了,里面藏着好多小虫呢,小虫一不留神就跑选了你的肚子里。记得要多洗手,常让妈妈剪指甲哦。”男孩腼腆地低下了头。妈妈弯腰对孩子说:“听到了吧,医生叔叔的话,是不是跟妈妈讲的一样?”男孩看看他,又看看妈妈,点了点头。
⑨他微笑着目送年轻妈妈拉着孩子的手离开, 。他终于明白,多说这一两句话,带给病人的,不仅仅是温暖的关心,更为这寒冷的冬季,带来了一抹动人心弦的温情与爱。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使用不恰当的词语
【2】选择下列句子,填入文中横线上。(只填序号)
A. 这一幕让他心里暖暖的
B. 这让他涌起了一股莫名的失落感
C. 这一发现让他惊喜不已
D. 看着这一幕,他猛地一震
【3】短文第②段中“对他来说,这可谓是小菜一碟。”一句中“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第③段中“不过,在连续留意了几天后,老父亲还是发现了问题。”结合下文,老父亲发现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第⑦段画线句子是对父亲的_______和___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对病人的_____________
【6】下列选项中对短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中“谆谆告诫”一词表达了老父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希望儿子成为一个不仅有医术更要有医德的医生。
B. 文中分别写了老父亲给老人、牙痛病人、小男孩看病,他用自己在诊疗过程中的实际行动影响教育了儿子,不露痕迹地解决了问题。
C. 文中的儿子最终明白了,多说一两句话带给病人的不仅是温暖的关心,还有动人心弦的温情与爱。
14、开心阅读。
感悟春天
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渐渐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数落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凍间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往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着,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又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耸立?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 “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等诗人们的关于春的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灏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唐朝的志雨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角度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借助春天,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位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一个春日,在讲台上,偶有知更乌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1】读第①自然段,你感到在作者的笔下,江南的春天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第③自然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自然段中那位封建时代的女子和那位现代美国哲人桑塔耶那面对同样的春天,心态却明显不同。请借助文中“悔”和“冲”两个字分析他们各自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从春天里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用“____”从文中画出来。
15、秋天,树叶从枝头飘落下来。(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分析下面语句的意思:
① 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②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③ 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④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沿着这条小路走,能到图书馆。
改成反问句: 。
2.海上日出很壮观。
改成感叹句: 。
3.草原的景色很美。
改成比喻句: 。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报告这个喜讯的人把消息告诉了她的丈夫。(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低声说:“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愿意告诉你。”(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身在热带,即使有衣服也不用穿。(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老师说:“你今天放学之前必须完成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说:“今天晚上你和妈妈先吃饭,我有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婆问我:“你在干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强说:“老师,是我不对,您批评我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说:“我不信你考了一百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题目:爱就在身边
提示:读了《捐个微笑》这篇短文,我们感受到世界充满爱。其实,爱无处不在,爱在亲人之间,爱在师生之间,爱在同学之间……请以“爱就在身边”为题,用流畅的笔触来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要求:语句通顺连贯,抒发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