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药是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大特色和亮点,面对疫情,我国发挥中医药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下列关于汉代医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医圣张仲景著《千金方》
B.《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C.《伤寒杂病论》莫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D.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订的药典
2、从1928年开始,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33年1月,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但农业却还没有达到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粮食紧张,生活日常用品短缺。这说明
A.农业集体化政策阻碍工业发展
B.斯大林模式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C.工农业经济结构已是失衡状态
D.优先发展重工业应该长期执行
3、《秦律·杂抄戍律》载:“遣戍,同居毋并行(家中男丁不同时服役),县啬夫、尉及士吏行戍,不以律,赀二甲。”汉简《二年律令·奏诫书》载:“有生父而弗食三日,吏且何以论子?廷尉等曰:当弃市。”这表明秦汉时期( )
A.儒家伦理道德已渗透至法律中
B.政府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C.政府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维护纲常伦理是王朝立国之基
4、从1951年我国制定的第一个社会保险法规至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目前,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94.6%的人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
A.已经是世界上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B.基本继承欧美的社会保障制度
C.加重国家财政负担,不利于社会稳定
D.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5、秦灭义渠国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北地、上郡三郡;攻取东越后在东南之地置会稽、闽中两郡;汉王朝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合称“河西四郡”。秦汉时期的这些举措( )
A.推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
B.使民族交往交流更为深入
C.增强了地方治理自主性
D.保证了边疆地区政局稳定
6、《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中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1810年,法国人阿佩尔发明了“罐头食品”:1958年德国成功开发了谷物冷却机:2017年,中国提出要建立“全链条、可追溯、新模式、网络化、高效率”的冷链物流体系。由此可见( )
①食物供需矛盾得到彻底解决 ②食物储备技术在不断提升
③人们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④食物生产集约化水平提高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7、《联合国宪章》和其他国际法中做出了一些原则性规定,如主权平等、维护和平、保护人权、禁止歧视、国际合作、结果公平、承担责任等。这表明国际法重在( )
A.规范国际秩序
B.强制约束暴力
C.体现国家意志
D.调整双边关系
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阅读下面历史照片,该照片直接可用于研究( )
A.20世纪80年代群众精神文明建设
B.三线建设时期的劳模精神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活动
D.20世纪90年代的文明创建活动
9、秦至明,人口数量即便是盛世,总数从未破亿,但是清乾隆二十七年,数量达3亿,清代人口数量骤增主要源于( )
A.儒家伦理的影响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家庭观念的变化
D.赋税制度的变革
10、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农业革命还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下列最能表达作者意图的是
A.农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
B.农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
C.农业革命加剧了社会分裂与动荡
D.农业革命引发了生产关系变化
11、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本日罗店第四军溃退,但左右各部队未动摇,故未致大害。保定阵线如常,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该日记记述的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2、在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有如下记载
明 | 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鲜抗击日本。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 |
清 (1840年前) | 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也向本国广泛的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 |
以上材料表明
A.朝贡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唯一管道
B.中华民族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C.中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D.体现传统农业社会对外交往的特征
13、“起义门”为今武昌古城幸存的唯一座城门,清朝时称为“中门”,武昌起义后改为现名。1913年,段祺瑞任湖北都督时直接改回原名,翌年接任的段芝贵更是拆毁城楼。这反映出民国初年( )
A.武昌成为政治争夺重点
B.民主共和之路任重道远
C.政党政治问题日益突出
D.革命遗址保护意识缺乏
14、某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首题为《相隔一层纸》的诗:“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请问这首诗最早可能创作于什么时期(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15、自1883年起,德国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事故保险法》《伤残及养老保险法》等法律,为工人及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这一系列法律的颁布是源于( )
A.德意志统一进程的推进
B.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C.“福利国家”的基本建成
D.议会政治走向了成熟
16、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心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这表明( )
A.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方针确定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7、孙中山曾指出:“民国虽已十年,祸乱相寻,实际未达共和境界,不过将满洲统治权,换入腐败官僚和复辟派手中,北方政府实在不是民国政府。”这反映了
A.民国政府与满清政府无异
B.当时正值袁世凯独揽大权
C.共和政治的运行情况堪忧
D.国民党已经开始训政时期
18、关于继承,《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父亲以盖章文书形式将土地、房屋赠给所喜爱的继承人,父亲死后,遗产分割时,其所喜爱的继承人先获得所赠部分,然后所有继承人参与均分剩余遗产。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
A.尊重财产所有者的意愿
B.化解了社会矛盾
C.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D.明晰了家庭权利
19、1930年,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设方针案)中强调:铁路公路、水利、矿产资源及重要工业部门,特别是原料动力工业,应由“国家经营”。对现由私人经营的上述产业政府要采取措施。这说明
A.国民政府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B.民族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C.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膨胀
D.国民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0、如表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对外援助情况,由此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对外援助方面( )
| 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9年) | 改革开放后(1979年至今) |
援助形式 | 军事援助、物资援助 | 发展援助、人道主义援助 |
援助内容 | 无偿援助、无息贷款。 | 中小型成套项目比例上升、贴息优惠贷款 |
援助渠道 | 双边援助 | 双边援助、多边援助 |
援助主体 | 政府 | 政府、国际组织、企业、金融机构。社会团体、个人 |
A.开始主导世界新秩序
B.继续奉行睦邻友好外交宗旨
C.逐渐呈现理性化趋势
D.努力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主宰
21、1947年9月《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中指出,不但土地、山林、水利平均分配,而且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些东西的人们。该复示( )
A.说明共产党领导开展土地革命
B.认真落实了《土地改革法》
C.激发了民众参与战争的积极性
D.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22、西汉的户籍,一般称为名、名数、名籍等,百姓按什伍乡里划分相居,名列户籍。造籍时,同时附带土地调查——这是由居民自己申报所有财产,包括土地。各家所报是否属实,由所在地邻里党三长负责。造籍完成以后,各地派出上计吏带着籍帐上交京师。这说明当时( )
A.国家赋税征收得到了根本保障
B.土地兼并受到严格的限制
C.基层管理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D.地方治理具有理性化色彩
23、19世纪上半期,美国实施的“政党分赃制”导致政府官员党派化。其后,1883年国会通过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定期考核,凭业绩奖惩升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
A.党派矛盾激化
B.人治走向法治
C.避免政府腐败
D.分权制衡完善
24、康熙皇帝曾谕令在乡试、会试将.浮饰八股文章永行停止",改试策、论、表、判。五年后,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乾隆皇帝时,朝臣中也有废除八股文的声浪,却也最终作罢。这表明当时( )
A.选官制度变革势在必行
B.西学思想的影响日益广泛
C.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
D.八股取士有深厚社会基础
25、________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6、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 __________在美国的富尔顿发表演说,呼吁西方国家联合起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挑战,冷战序幕拉开。“__________________”的提出是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两大阵营形成了东西方对峙的 ______________格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以东欧剧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标志,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向_______________转型。
27、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后来经孔子整理编订,奠定了中国古典_______文学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8、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_________”学说,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
29、政权都城知多少
问题:完成上表中的相关内容。
30、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分裂为____、____和____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31、1859年,______发表《_____》,标志生物进化论的诞生
3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
(1)表现:1917年,胡适发表《______________》,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2)意义: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推动了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33、美术
(1)印象派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_、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等阶段,涌现出了________、高更和________等著名画家。
(2)现代派绘画的出现
①特点: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________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
②代表人物:西班牙画家________。
34、电视的产生
1926年,英国人________发明了电视。
35、材料一孔子作为封建社会文化的奠基人来看,一方面总结了殷代末年箕子等和周人特别是文武周公等的“德治”思想(敬德保民),来巩固统治和防止贵族内部腐化,所以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另一方面,又因为孔子生当春秋末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扩大,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正在激化,旧的生产关系已难以维持下去,“礼崩乐坏”,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从前谭嗣同说过:“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摘编自苏渊雷著《读史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来源(背景按角度回答)
材料二(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只答三条)
材料三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36、回答下列有关近代以来世界自然科学发展的问题:
(1)牛顿力学体系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2)相对论的创立者和量子论的提出者分别是谁?
(3)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随着它的问世,在交通运输业中出现了哪些重要发明?
37、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源远流长。观察下面四幅历史遗址图片,它们共同反映的文化特征是
A.农耕文化
B.海洋文化
C.草原文化
D.游牧文化
38、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发展,在延续本身的传统、显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的同时,推动着全人类文化的共同进步。请根据分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A组:孔子和董仲舒B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C组:李鸿章和曾国藩D组:梁启超和孙中山
E组:李大钊和陈独秀F组:毛泽东和邓小平
(1)A组人物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什么突出的贡献?
(2)与A组人物相比,B组人物的思想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3)指出C、D两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他们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有何不同?
(4)促使E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5)F组人物在“走自己的路”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
39、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当时主要有哪些思想流派(至少举出2个)?
(2)写出你最欣赏的一个流派的思想主张。谈谈你欣赏它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