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Al、Fe、Cu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很多转化关系。下表所列物质不能按如图(“→”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
a | Na | Al | Fe | Cu | |
b | NaOH | Al2O3 | FeCl3 | CuO | |
c | NaCl | Al(OH)3 | FeCl2 | CuCl2 |
A.A
B.B
C.C
D.D
2、有下列四种微粒:①、②
、③
、④
(1)按原子半径由大到小顺序排列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序号回答,下同)
(2)微粒中质子数小于中子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化合物中呈现的化合价的数值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形成X2Y2型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
3、取一定量的酸性KMnO4溶液依次进行下列实验,有关现象记录如下:①滴加适量H2O2,紫红色褪去,并有气泡产生;②再加入适量的PbO2固体,固体溶解,溶液又变为紫红色; ③最后通入足量的SO2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KMnO4、H2O2、PbO2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
(2)实验③中的现象为__;
(3)实验①、②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是__、___。
4、航天飞机常采用新型燃料电池作为电能来源,燃料电池一般指采用H2、CH4、CO、C2H5OH等可燃物质与O2一起构成的电池装置。它可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甲烷燃料电池以KOH溶液为电解质,其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2OH-===CO32—+3H2O。
(1)负极上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耗标准状况下的5.6 L O2时,有________ mol电子发生转移。
(3)开始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pH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关于物质①K2O;②CO2;③NH4Cl;④H2O2;⑤Na2O2;⑥NaOH。
请回答下列问题:仅含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化合物___;仅含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___;仅含离子键的化合物___;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___;含有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___(填数字符号)。
6、(1)在①NH4Cl ②H2 ③CaCl2 ④O2 ⑤Na2O2 ⑥H2O2 ⑦D2 ⑧O3 ⑨12C ⑩14C(填序号,下同)只含有离子键的是______________ ,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______ ,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联氨(又称肼 N2H4,无色液体)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化工原料,可用作火箭燃料。
①联氨分子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室中可用次氯酸钠溶液与氨反应制备联氨(其中某一产物为 Na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7、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合成乙烯是综合利用CO2的热点研究领域,反应如下:2CO2(g)+6H2(g) C2H4(g)+4H2O(g);理论计算表明,原料初始组成n(CO2)∶n(H2)=1∶3,在体系压强为0.1MPa,反应达到平衡时,四种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x随温度T的变化如图所示。
(1)图中,表示C2H4、CO2变化的曲线分别是__、__。
(2)根据图中点A(600K,b、c相交),计算该温度时反应的平衡转化率为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合成乙烯反应往往伴随副反应,生成C3H6、C3H8、C4H8等低碳烃。一定温度和压强条件下,为了提高反应速率和乙烯选择性,应当__。
8、某饱和烷烃的分子式量为72,
(1)该烷烃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
(2)该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有____________种。
9、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NH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铅蓄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Ba(OH)2·8H2O与NH4Cl晶体搅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4)画出稀有气体氪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
10、完成下列各小题
(1)新冠病毒全球蔓延以来,消毒药品,口罩等成了稀缺物资。回答下列问题:
①“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次氯酸钠属于_________(填“离子”、“共价”)化合物;
②聚丙烯可作为口罩滤芯的主要材料。聚丙烯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物质的分子式:
①含碳质量分数为80%的烷烃:___________;
②最简单的芳香烃:______________;
③共价键数目为13的烷烃:______________。
(3)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C5H12的异构体中,只有一种氢原子的烷烃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
②将甲烷与乙烯的混合气体1.5g,缓缓通入足量溴水中,溴水的质量增加0.7g,则原混合气体中乙烯与甲烷的体积比为________。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乙烯通入溴水中,溴水褪色______;
②实验室制氨气______;
③铅蓄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
11、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ⅠA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
一 | ① |
| |||||
二 | ② |
|
| ③ | ④ | ⑤ | ⑥ |
三 | ⑦ | ⑧ |
|
|
| ⑨ | ⑩ |
四 | ⑪
|
| ⑫ |
|
|
| ⑬ |
(1)表中元素__的非金属性最强;元素__的金属性最强;元素__的单质室温下呈液态(填写元素符号)。
(2)表中元素⑦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
(3)表中元素⑥⑩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为__(填写化学式,下同)。
(4)表中元素⑩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__。
(5)表中元素②和⑦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__。
12、钴(Co)的氧化物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利用反应CoCO3+O2CoxOy+CO2来生产相应的钴的氧化物。实验室中可以用下列装置来制取钴的氧化物并测定其分子组成。
请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A装置的大试管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2)E装置的U形管里盛放的物质是___;
A.P2O5 B.无水CaCl2 C.碱石灰 D.无水CuSO4
(3)O3的氧化性比O2强。已知制得的O2中含有少量的Cl2和O3,则B装置中所盛放的物质是___;
A.NaOH溶液 B.饱和NaHCO3溶液 C.饱和NaCl溶液 D.KI溶液
(4)实验结束时,若先撤去A装置中的酒精灯,会引起___;
(5)在CoCO3完全转化为CoxOy后,若称得E管增重4.40g,D管内残留物质的质量是8.30g,则生成CoxOy的化学式为___;请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
(6)此实验装置存在一个比较大的缺陷,如何完善___。
13、将64 g铜与140 mL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的NO和NO2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L。请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1)NO标况下的体积________
(2)参加反应的HNO3的物质的量________。
14、完成下列问题。
(1)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气体X与气体Y反应可生成气体Z,反应过程中,X、Y、Z三种气体的浓度(c)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
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若,用X表示的该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若向容器中充入He,该反应速率___________(填“加快”或“减慢”或“不变”)
(2)一种新型催化剂用于NO和CO的反应:。已知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可提高该反应速率,为了验证温度、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条件已经填在表中:
实验编号 | t(℃) | NO初始浓度(mol/L) | CO初始浓度(mol/L) |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
I | 280 | 82 | ||
Ⅱ | 280 | b | 124 | |
Ⅲ | 350 | a | 5 | 82 |
①a=___________。
②能验证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规律的实验是_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
③实验I和实验Ⅱ中,NO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表示实验Ⅱ的是曲线___________(填“甲”或“乙”)。
④若要进一步提高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除了使用催化剂和升高温度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任写一条)。
(3)天然气是高效洁净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广泛。
甲烷可以消除氮氧化物污染。如:。若上述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叙述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
a.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0
c.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
d.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再变化
e.
f.单位时间内生成同时生成
15、一定条件下,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可逆反应,A、B、C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2)反应从开始至4min末,用A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
(3)t2的值___8(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原因是___。
(4)某同学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___(填选项序号)。
①该反应在t1时刻达到了反应限度
②保持条件不变,延续足够长的时间,容器中将可能不存在A物质
③该反应达到了反应限度后物质B的质量将保持不变
④改变反应条件将可能改变反应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