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缩句后与原句意思相同的是( )
A.某一个夜晚,一只小燕子飞过城市的上空。
缩句:夜晚飞过上空。
B.随后,他看见了立在高圆柱上面的那座像。
缩句:他看见那座像。
C.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上。
缩句:我立于山脊上。
D.月亮的女儿从菊儿的床边跑出来。
缩句:月亮跑出来。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经常抛出一些不经之谈,比如“侵略无定义”论,这些荒谬言论令全世界嗤之以鼻。
②目前,社会公众对各种食品的“转基因焦虑”沸反盈天。历经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事件后,面对转基因食品,老百姓个个谈之色变。
③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④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领袖,本可以把革命进行到底,但结果却半途而废,功败垂成,真令人惋惜。
⑤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⑥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④⑥
D. ②④⑤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党的十九大后,国家各行各业兴旺发达。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必将迎来一个繁荣昌盛的新时代。
B. 中考后,告别了青梅竹马的初中同学,来到高中,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学习新知识,感到眼界宽阔,前途更光明。
C. 乘着时代春风,人民生活跃上新台阶。我们长沙城每当夜幕降临时,酒店农家乐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D. 努力学习,就能增加才干。有了知识功底,还要多思,才能形成思想。多练,能提高写作水平。出口成章,文不加点,靠的是多学,多思,多练。
4、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爱珍器重宝 爱惜 ②此情可待成追忆 难道;哪能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抵抗 ④弦弦掩抑声声思 思念
⑤如听仙乐耳暂明 忽然;一下子 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约束;制止
⑦却坐促弦弦转急 更;越 ⑧流血漂橹 船桨 ⑨赢粮而景从 担负
⑩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晓
A.①②⑤⑥⑩ B.④⑥⑧⑨⑩ C.②⑤⑥⑦⑨ D.①③④⑦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定义纷繁复杂,莫衷一是,这实际上折射出文化研究的某种困境。
文化的内容无比丰富,研究者不能被动地湮没于其中,而应注重系统和层次,从以简驭繁的实际必要出发,宏观把握文化,归纳是非得失背后的文化理念。各种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谐”的一种现象就是“文”。用这种“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这是通过肯定文化主流目标的积极性对文化作出某种界定。一方面,文化模式通过社会的文化遗传在一代代文化之间传承,每个特殊人群围绕着文化传统而生活,形成独特的文化群体;另一方面,尽管存在文化差异,人类总体上都在致力于美好和谐的不懈追求,有着共通的崇高文化理想。因此,文化模式在不同层次上体现人的共同文化心理,文化在总体上对人类起到了强大的凝聚作用。
文化传统在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文化传统是累积的,它在文化模式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它是文化进行不断整合的依据。继承文化传统,是发展文化的前提。有效把握文化传统,有助于温故知新。文化传统具体表现为各个文化领域结晶出来的形式,而形式本质上代表了人们共同认定的文化内容。累积和叠加的文化传统以文化模式、形式、程式的表象存在并发挥作用。形式都是各种事物的大方向的、大轮廓的外在的一种表现,它是认识事物的一个开端。如果不从形式入手去触摸文化,那就很难再有其他更方便的依据。由形式再推进一步,就是“程式”。“程式”在戏剧、书法、绘画等文化领域的运用充分证明:文化内涵必须依托一定的形式才能呈现。
人和人相处的关系问题,有一些不可改变的法则和规律,中国古代概括为“纲常”,具体体现为社会生活中形成风俗习惯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也就是“礼”。人与人关系状态的关键不在于等级的存在,而是在于等级设定得合不合理。从社会的角度,必须构建人际双赢的关系。从个体的态度来说,谁能采取“化”的办法,不患得患失,把暂时的矛盾化开,谁的成就就最高。这些法则对于文化艺术活动的“学”与“创”也有指导作用。
人的文化越丰富,人格构成越复杂,心态也就越稳定。在文化活动中,人创造文化,也被文化所熏陶、感化、熔铸。应注重文化的人格塑造作用,努力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从“德”与“能”的提高上达到对个人“穷”“通”境遇的豁达,做到“顺理通玄知大体,循情抱德会天机”。
——摘编自何学森《用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就是要求将各种事物有章法地聚在一起形成的“美好和谐”行之于“一切”。
B.人类共通的崇高文化理想使得文化模式在不同层次上能够体现人的共同文化心理。
C.文化传统具体表现为各种形式,这些形式是人们触摸文化的一个极为方便的依据。
D.中国古代的“纲常”即“礼”,其不合理性体现在人为地在人与人之间设定等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文化的内容到文化内涵的呈现方式,再到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论证层次分明。
B.文章界定文化时更强调其共通性而非独特性,意在突出文化对人类的凝聚力。
C.文章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指出从形式入手对于把握文化的重要意义。
D.文章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论证了人和人相处的“礼”的法则的指导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者如果能够跳出文化无比丰富的内容本身,就能够给文化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
B.创新固然可贵,但如果没有对文化传统的继承,文化就不可能发展,更谈不上创新。
C.文化艺术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分属不同的范畴,因而两者之间没有联系。
D.社会中人的心态之所以会不稳定,就是因为这个社会的文化不够丰富,人格不够健全。
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动静兼具的秋江图景。
(3)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5)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谈“学习”的重要性,即整日思考都比不上片刻学习的效果好。
8、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①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②。点滴霖霪,愁损③北人④,不惯起来听。
[注]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②霖霪:雨点绵绵不断,滴滴答答不停。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了芭蕉。此句将读者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
B.词的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难遣,郁结于心。
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变得更重更深。
【2】本首词和《声声慢》都在写“愁”,诗人在这两首词中描写愁情手法上有何异同?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本,字致中,东阿人。洪武中,自国子生授江都知县。燕兵至扬州御史王彬据城抗为守持所束本率父老迎降成祖以滁泰二知州房吉田庆成率先归附命与本并为扬州知府,偕见任如府谭友德同涖府事。寻擢本江西布政司右参政。
永乐四年召为工部左侍郎。坐事免官,冠带办事。明年五月复官。寻以奏牍书衔误左为右,为给事中所劾。帝命改授本部右侍郎而宥其罪。七年,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十九年将北征,命本及王彰分往两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督有司造车挽运。明年即命本督北征饷。
仁宗即位,拜南京兵部尚书兼掌都察院事。召见,言时政得失,且请严饬武备。帝嘉纳之,遂留行在兵部。宣德初,工部侍郎蔡信乞征军匠家口隶锦衣卫。本言:“军匠二万六千人,属二百四十五卫所,为匠者暂役其一丁。若尽取以来,家以三四丁计之,数近十万。军伍既缺,人情惊骇,不可。”帝善本言。时马大孳息,畿内军民为畜牧所困,本请分牧于山东、河南及大名诸府。山东、河南养马自此始。 四年命兼太子宾客。户部以官田租减,度支不给,请减外官俸及生员军士月给。帝以军士艰,不听减。余下廷议,本等持不可,乃止。六年病卒,赐赙三万缗,葬祭甚厚。
本廉介有执持,尚刻少恕。录高煦党,胁从者多不免。成祖宴近臣,银器各一案,因以赐之。独本案设陶器,谕曰:“卿号‘穷张’,银器无所用。”本顿首谢,其为上知如此。
(节选自《明史·张本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兵至扬州/御史王彬据城/抗为守将所缚/本率父老迎降成祖/以滁泰二知州房吉田庆成率先归附/命与本并为扬州知府
B. 燕兵至扬州/御史王彬据城抗/为守将所缚/本率父老迎降/成祖以滁泰二知州房吉田庆成率先归附/命与本并为扬州知府
C. 燕兵至扬州/御史王彬据城/抗为守将所缚/本率父老迎降/成祖以滁泰二知州房吉田庆成率先归附/命与本并为扬州知府
D. 燕兵至扬州/御史王彬据城抗/为守将所缚/本率父老迎降成祖/以滁泰二知州房吉田庆成率先归附命/与本并为扬州知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调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监国”,通常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B. “太子”是古代对储君的称谓,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监国的权利,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常用“东宫”借指太子。
C. “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六部制初创于隋,完善于唐,直沿用至清末。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漕。
D. “顿首”,古代交际礼仪。先跪直,拱手,叩头至地,头顿地即拍起,故曰顿首;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本很得赏识,颇受优待。任工部左侍郎时,接连犯有过失,皇上都宽宥了他的罪过没有追究。他病逝后,皇上赐给丧资三万缗,葬祭很丰厚。
B. 张本敢于谏言,不畏权贵。被仁宗召见时,谈论时政得失,请求严整武备。皇上采纳了建议。蔡信要求征取军匠家属隶属于锦衣卫。遭到他的反对。
C. 张本效忠朝廷,刚介严厉。他奉命总督北河运输时,亲自巡视,订立制度,使舟行无阻。登记朱高煦党羽时,受威胁而被迫跟从的人也多不得免。
D. 张本为官清廉,时号“穷张”。成相知道他廉洁,在宴请近臣时,给别人都摆设银器并把银器赏赐给他们。唯独给张本的案上摆放陶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以奏牍书衔误左为右,为给事中所劾。
(2)户部以官田租减,度支不给,请减外官俸及生员军士月给。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期中考结束后,学校改变过去把所有学生的成绩、名次全部张榜公布的做法,采用短信私发个人的成绩、排名。此举引发了同学们的议论,有的认为不张榜公布所有人的成绩缺少鞭策的力量,有的则认为这样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
为此,学校决定召开座谈会具体了解学生的想法。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8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