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五一假期”期间,哈尔滨某小区居民刘某准备在承包的居民楼三楼商服开一家健身房,但在装修过程中,刘某在明知部分墙体是承重墙的情况下,仍然要求施工队砸掉承重墙,但施工队并未听从刘某的要求,刘某一气之下亲自动手将承重墙砸毁,由于承重墙被砸毁,该楼体出现多道墙体裂痕,造成小区数百户居民楼体受损。刘某称其在自己承包的房间内装修,无需像其他业主负责,该楼体出现裂痕系建筑物本身质量问题,与刘某的行为无关。在本事件中( )
①施工队也参与了该装修过程,对于整楼墙体裂痕的损坏应承担部分责任
②刘某的行为侵害了对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造成损害,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③刘某的说法正确,裂痕系建筑物本身质量问题,与刘某的行为无关
④该居民楼业主有权要求刘某赔偿由于墙体出现裂痕造成的经济损失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受能源价格上涨、物价高企及美元持续加息的影响,席卷欧洲的“不满的冬天”现在已经升级为“不满的每一天”,罢工和抗议活动愈演愈烈,从英国、法国、希腊和其他周边国家蔓延到了德国。导致这种此起彼伏罢工潮的根本原因是( )
A.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导致了生产力被破坏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利益矛盾无法调和
C.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激化了
D.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经济关系
3、下列属于劳动者的义务的有( )
①超额完成劳动任务
②提高职业技能
③遵守劳动纪律
④提请劳动争议处理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4、当前,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我们必须保持“一篙松劲退千寻”的战略清醒,做好“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的思想准备,增强“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坚定战略自信,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②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③要加大改革抓落实力度,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④只需要坚持系统观念,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大问题谋划推进改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礼记·学记》记载:“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滋味美)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认识是实践的深化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重视实践的作用
④发挥意识的直接现实性才能够认识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3年9月5日,音乐剧《飞天》音乐会在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精彩上演,用音乐与时空对话,向世界讲述丝路的精彩故事,彰显丝路文化的厚重灿烂,节目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欢迎和赞赏。由此可见( )
①中华优秀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能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③搭建交流平台有利于提高文化的影响力
④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由此可见,实现2024年经济目标,需要( )
①在辩证否定中不断肯定新的事物和否定旧的事物
②在经济发展中重视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前提条件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
④坚持辩证思维,先立后破,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得益于中非日益紧密的双边经贸联系,中国企业家敏锐地观察到了非洲市场的成长新动向,在当地设厂生产建材家具、塑料制品、食品医药、服装鞋帽等生活类工业品,不仅能显著地节省运输成本,而且能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及时调整产品性能,跟上市场潮流变化,产品针对性、时效性强。材料表明( )
①中国稳步扩大制度、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②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③中国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资源
④中国企业坚持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2年是我们党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政策100周年。各民主党派深入开展“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不忘合作初心,思想政治共识更加牢固。各民主党派中央和无党派人士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课题深入调研,为中共中央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材料表明( )
①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和思想领导
②人民政协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协商
③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凝聚共识谋大事的政治优势
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基于共同的政治目标通力合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湖南摩崖石刻既具有突出的地理、地质内涵,又具有清晰的历史内涵。大量摩崖沿潇湘水路分布,成点成线成片,摩崖、扪石、剜苔、剔藓,成为湖南碑刻的习语;唐虞之道、盛唐气象、理学渊源、明清吏治,乃至民族文化融合、中外文化交流,一步步标记着文明的进程,一篇篇表达着人文教化的灿烂。由此可见,摩崖石刻( )
①彰显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硬实力
③是文化传承的物化形式,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借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逐渐成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习近平主席强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我们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反对出于一己之利或一己之见,采用非法手段颠覆别国合法政权。这要求主权国家尊重别国的()
①独立权②平等权③自卫权④管辖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发现,土卫二的冰下海洋中可能含有丰富的溶解态磷酸根,能够支持潜在微生物的起源与繁衍。这个发现填补了土卫二海水宜居性研究的空白,为人类未来探测土卫二可能存在生命提供科学参考。这一新发现印证了( )
①不断发现真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②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④之前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真理被推翻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3年12月12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23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等网络热词入选。网友们把年轻人用最低的经济成本挑战时间与体力的边界,以此换取最丰富的旅游文化体验,称为“特种兵式旅游”。2023网络热词反映了(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
③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派生物
④文化与文明没有本质的区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提到的“暮山紫”、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的“东方既白”、出自《楚辞》的醉后面色“朱颜酰”。今天,我们仍会借用这些诗词典籍表达对万物色彩的浪漫感知。中国传统色的表达( )
①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②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的力量
③推动了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创造
④展现了中国民族的整体风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在学习了《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之后,同学们打开视野观察不同国家的制度,不同国际组织的作用,更深刻地理解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意,更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①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②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③国家经济利益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础
④主场外交彰显中国魅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对“新篇章”理解正确的是( )
①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 ④标志着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7、正是一代代核工业人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下功夫,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才打造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使我国核电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目前,第四代核电技术也步入了研发阶段。这表明( )
①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③新出现的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④事物的否定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央视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带领大家身临其境地感知“一带一路”的民生百态。从中可以看到茶叶、丝绸伴随着中国口音旅行到了全世界,而远方的特产来到中国的同时也把海外乡音带进了汉语词典;阿拉伯神话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的电影海报也张贴在外国的电影院里……这表明( )
①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③人们可以通过商业贸易交流文化
④中外文化经过交流、借鉴,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双减”政策实施后,小玲妈妈为高一的小玲报名寒假兴趣班,微信记录如图所示。小玲去上课时被要求在报名表上签字,其上记载:课费不退。后受疫情影响小玲未能完成剩余9次课程,小玲妈妈向兴趣班主张退费被拒,遂诉诸法院。本案中( )
①销售人员发送价目表的行为是要约邀请,具有法律约束力
②合同在回复“好的”时成立,“课费不退”不作为合同内容
③合同自小玲签字时生效,可以主张不可抗力请求退费
④合同系以书面形式订立,微信记录构成电子数据证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康德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宗教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他的观点( )
①认为“物自体的存在先于人的感觉”,有唯心主义的倾向
②将灵魂、宗教和世界排除在可认识对象之外,是不可知论
③将宗教作为世界的最高统一体,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
④与“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不属于同一哲学派别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2023年2月18日首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在海南开幕,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通过论坛、展览、演出、美食文化体验、文创大赛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展现苏东坡的家国情怀,豁达人生,为民意识和文学成就,给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人民留下了独特的“海南印记”。这表明( )
①与现代科技融合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②立足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引发世界的共鸣
③关注群众的精神需求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条件
④贴近群众的表现形式能更好地彰显文化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2023年,一批优质电视节目火爆荧屏,《2023中国诗词大会》、《古韵新声》、《锵锵行天下第三季》、《诗画中国》、《经典永流传正青春》等节目,在新理念、新技术加持下,凸显传统文化悠长底蕴,用文化精品让观众与先贤之间实现沟通与互联,由此可见( )
①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因继承而丰富多彩
②文艺工作者作为文化发展的主体要不断创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文艺创新要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④文艺创作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某国大选各主要政党支持率如图所示。社民党积极回应选民社保诉求,获得了26%的工人群体和23%的失业群体的支持。因所获议席未过半数,社民党最终与绿党、自民党组成新一届联合政府,该党候选人出任总理。由此可见( )
①选举结果凸显了该国碎片化的政党格局
②联合执政旨在平衡政党之间的利益关系
③该国政府要接受议会监督并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
④社民党执政的原因是其代表了工人和失业群体的利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4、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的政体( )
A.都是议会君主制
B.都是议会共和制
C.都是总统制共和制
D.都由议会组织政府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阎肃(1930.3.9~2016.2.21),著名词作家.中共党员。他创造了《江姐》.《我爱祖国的蓝天》.《敢问路在何方》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阎肃与飞行员在长达一年相处中,体会了飞行员对飞机.对祖国领空的感情,创造了《我爱祖国的蓝天》;他从鲁迅先生《故乡》中“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找到灵感,创作了“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阎肃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时说他也有风花雪月,但风那是“铁马秋风”. 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
“正能量.接地气”是是阎肃的座右铭,他毕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了对社会的“思想引领”; 将党员的标准落实在关心群众生活的具体行动中,实现了“行动践诺”。
为了凸显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你更赞成“思想引领” 还是“行动践诺”? 请结合阎肃的事迹,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有关知识分析其合理性。
26、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27、中国梦是时代的梦,也是历史的梦,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现时代的映射和反映。圆梦:“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不可逆转地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快车道。新时期,全体中华儿女要以共同理想凝聚共同力量,以共同奋斗追求共同目标,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以及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以使梦想成真。
结合材料,说明为实现中国梦,我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生活依据。
28、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结合材料,请你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
29、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的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联系材料,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剖析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