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吉林白山2025届高三语文上册二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对《蜀相》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此诗自祠写起,因武侯祠而思蜀相,也是理之必然。

    B.首联以问引起,开门见山,一问一答,自开自合;颔联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日景色;颈联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尾联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全诗“起承转合”章法自然、完美。

    C.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情境,准确地摄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阶的春草和隔叶的黄鹂这些最能表现典型特征的景物,用来烘托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借以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今不如昔的特定心境。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入夏以来,南方各省市普降大雨,多地洪水泛滥,两湖地区受灾尤为严重,数十万人民群众生灵涂炭。

    B.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推进和谋划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首要问题,也是高等教育领域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C.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发挥正常的关键。

    D.网络综艺发展至今,和电视台播出的传统综艺节目已没有严格区别,且反过来影响电视综艺节目。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宏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嬴政”,刺杀嬴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姓氏曾经是认定一个人社会等级的最重要因素,但自宋代以后,姓氏却只作为一种血缘标志符号而存在。迄于今日,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次一级的结构。

    B.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

    C.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D.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成员的姓是相同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氏所代表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

    B.春秋时期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从姓的方面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

    C.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

    D.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

    B.宋代以后姓氏只作为一种血缘标志符号而存在,现在,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两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D.姓与氏在先秦时期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___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__________,实所共鉴。(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思垂空文以自见。(司马迁《报任安书》)

    (4)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5)东隅已逝,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6)_____________,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7)小山重叠金明灭,__________。(温庭筠《菩萨蛮》)

    (8)鸿雁长飞光不度,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5、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的《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2)“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意在告诚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里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 ”两句由景人情,自然过渡到下片对周瑜的追忆。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无论身居何处都要心系百姓、心忧国事的崇高境界。

  • 7、名篇名句默写。

    (1)《望海潮》中具体描写杭州富庶繁华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苏轼《定风波》中描写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毫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______________”这十四个叠字层层铺叙,分三个层次,由外面内,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6)《雨霖铃》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将即将离别的两人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却因气结声阻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的情态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虽短暂易逝,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__________

    (2)李白《将进酒》中表现由悲而乐的转折,表面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愤激之情,暂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 __________

    (3)《论语•里仁》中写与别人相处要扬长避短的句子是:“__________。”

  •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典故,描绘了美好的、缥缈的梦境,把人生的恍惚、迷惘,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表现了出来。

    (2)借古人自况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的表现手法叫用典明志。《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适的《燕歌行》中描写行军时金鼓齐鸣,旗帜飞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槛遣心二首(杜甫)

    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其二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祇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漂泊多年的杜甫定居草堂。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首联描写草堂环境清幽静谧:离城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极目远眺,也不能看见村落。

    B.“其一”颔联远近结合:先写诗人凭槛远望“江水清澈浩荡,似与江岸齐平”之景,又写草堂四周树木郁葱,春花姹紫嫣红,清香迷人。

    C.“其二”颔联承接首联蜀地多夜雨的叙写,描写了花叶湿润、树林水洼遍布的雨后景象,同时又照应了“其一”,“环境清幽”之意,结构严谨。

    D.“其二”尾联一改杜诗“沉郁”之风,描写诗人慢慢倒酒,自斟自饮,借此来消遣余生,与后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豪放异曲同工。

    2有评论家说,“水槛”两首,无论是景语,还是情语,皆“各含‘遣心’”(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请结合诗歌内容,梳理探究诗人“遣心”之变化。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列课文中的文言语句,完成各题:

    《诸子喻山水》: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仲尼亟称于水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秋水》: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木小石之在大山也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前赤壁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游褒禅山记》: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仲尼称于水_____(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_____

    (3)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4)则或其欲出者_____

    2完成下列选择题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B.明主不厌人

    C.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D.舞幽壑之潜蛟

    (2)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与“始舍于其址”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声闻过情,君子   B.以其善

    C.孔子登东山而   D.孤舟之嫠妇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以为莫己若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完成下列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下江陵,顺流东也   B.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C.不知何时止不盈   D.尽吾志也不能至者

    (2)下列各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余与四人拥火   B.方存乎见少,又奚自多

    C.上下交朴,道为舍   D.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3)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犹小木小石在大山也   B.不知东方既白

    C.野语有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D.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4)下列各句中“于”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名成于前,德垂   B.吾长见笑大方之家

    C.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   D.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4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又奚以自多”相同的一项:( )

    A.以为莫己若 B.客有吹洞箫者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D.方存乎见少

    5翻译

    (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6年3月,河南省商丘警方发现,有一个平均年龄约50岁的近30名中老年妇女组成的“讨债”团,这些人没有正式工作,受人雇用,以辱骂、恐吓、殴打、损毁财物等手段帮人“撑场”,参与各种债务纠纷、工程纠纷、医疗事故的处理,被人们称为“大妈骂骂队”。2017年7月,这个“大妈团”的14名主要成员被法院一审判决犯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和寻衅滋事罪,判处2年至11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这群大妈生活条件大多不好,普遍文化程度低,被每天200元和管饭吃所吸引。除此之外,大妈们成“罪犯”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月考试卷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