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左传》,传说左丘明著,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壮,古代三四十岁男子称“壮”;老,古代七十岁男子称“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宇文新州之懿范 美好 曷不委心任去留 委屈 茕茕孑立 孤单
B. 所赖君子见机 机遇 忍尤而攘诟 责骂 听臣微志 准许
C. 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 但以刘日薄西山 迫近 命途多舛 不顺
D. 会有四方之事 恰逢 既替余以蕙纕兮 代替 责臣逋慢 逃脱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朝)、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
“无我之境”中的“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最终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还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的作品,都客观地整体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的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马远、夏珪等那许许多多的小品:《深堂琴趣》《柳溪归牧》《寒江独钓》……我们就会发现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它不再像前一时期那样宽泛多义,而是要求得更具体和更分化了。尽管标题可以基本相同,由画面展示出来的情调诗意却并不完全一样。应该说,比起北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是小多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精巧细致多了,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厚、鲜明了。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还是在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
上述第二种意境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罢了。“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这当然是标准的“有我之境”了,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我之境”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和田园诗歌之中,而小说等则不具备这种艺术境界。
B.北宋的大量作品,如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都能客观地整体把握和描绘自然。
C.北宋山水画具有整体而多义、宽泛而不细致的特点;而南宋山水画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观念的直接表露,不注重客观写实。
D.在第二种意境中形似与神似这对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在元代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通过与诗的“无我之境”作比较,论证了北宋山水画的思想情感具有多义而丰富的特点。
B.文章分析了南宋山水画既是又不是“有我之境”,是为了论证第二种艺术境界较第一种自觉的抒情诗意更为浓厚、鲜明。
C.文章论述了宋元山水画“无我之境”、从“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推移的“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有我之境”这三种面貌和意境。
D.作者在论述这三种面貌和意境时,字里行间没有随自己的兴趣、倾向而偏爱偏好任何一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我之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因而作品的思想情感就更为宽泛、广阔。
B.由于引用的陶渊明的诗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就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C.南宋的山水画有的标题可能和北宋的一样,但刻画更为精巧,能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思绪、感受。
D.“有我之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与上述北宋、南宋的两种意境三分鼎足,各擅胜场。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表达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大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无限幽怨。
(3)李白《将进酒》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4)《李凭箜篌引》中与白居易《琵琶行》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意境相似,都通过侧面描写表达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春天鸟儿们充满生机与情趣的活动。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象征手法表现自己对美德汲汲以求,并直陈自己因进谏而遭贬谪的经历。
(2)李白在《蜀道难》突出了蜀道“高”和“险”的特点,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山中激流和石头滚动的巨响烘托出蜀道之险。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4)柳永《望海潮》中运用对仗手法,刻画出钓鱼老翁和采莲少女戏乐样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芳与泽其杂糅兮,__________________。
(2)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岂余心之可惩?
(4)《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德行、至死不悔的心志。
(6)《离骚》中写要学习古代圣贤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淇则有岸,________。(《诗经·卫风·氓》)
(2) 故木受绳则直, ________。 (荀子《劝学》)
(3) _______,弃脂水也 (杜牧《阿房宫赋》)
(4) 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节选)
(5) 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6) 所守或匪亲,_______。 (李白《蜀道难》)
(7) ________,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8) 桃李不言,_______。 (司马迁《史记》)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2)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以“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两句来描写秋日的山光水色,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特征鲜明。
(3)李密在《陈情表》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家族人丁稀少,内外无亲的可怜可悯之状。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师说》中,韩愈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惑而不从师,________,_______”,强调了人们从事学习的重要性。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春夏两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上面这段诗文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A.该诗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C.“卷不去”“拂还来”的不只是月光,更有化不开遣不散的相思之愁。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不动声色地将典故化到春天滨江景物之中,用典了无痕迹。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 ,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资酒具,于半道栗里①之间要之。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书·陶潜传》,有删改)
注:①栗里,地方名。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躬:亲自
B. 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白:禀告
C. 而蓄素琴一张 素:古老的
D. 毕,还复著之 著:穿,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拔剑切而啖之
B.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C. 辄抚弄以寄其意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 郡将候潜值其酒熟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B.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C.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D.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潜自幼志向高远,但因家境贫困,父母年迈,不得不去做官;又因无法容忍官府的束缚,所以不久便又辞官。
B. 陶潜有志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怎奈身体瘦弱多病,不得不再次出来做官。
C. 陶潜先后多次出仕,分别做了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著作佐郎等,终于不能忍受官府的束缚,彻底辞官归家,并赋《归去来兮辞》。
D. 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陶潜,但陶潜却不予理会。在陶潜前往庐山的途中,王弘便让陶潜的老朋友庞通之在半道上邀请他。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遇见谁,你便是谁。
也有人说,不论遇见谁,你都是你自己。
这两句话带给你怎样的启迪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