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书生义气 意气用事 寥廓 辽阔
B.绿树成阴 绿草如茵 苍海 苍茫
C.惆怅 笙箫 沉淀 凄婉
D.忸怩 扭扣 青荇 翻两番
2、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应该是最具有泥土气息的,古人云:“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清明雨星星,一棵高梁打一升”,字里行间,就把天人关系和耕种基因充分地侵染在这一颇具清新气息的时节里。 , , 。 ,但那份存于心中的敬畏和遵从,依然故我地在中华儿女的行为举止中延续下来。
①让清明节得以用岁月之犁深耕伦理文化的深厚土壤
②虽然这些风俗习惯不见得要与庙堂之高的繁文缛节看齐
③至今,扫基、踏青、植树等清明传统习俗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下来
④因发轫于农业社会的悠悠远迈
A. ④①③② B. ③①④② C. ③②①④ D. ①③②④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寥廓(liáo) 霓虹(mí) 憎恨(zènɡ) 挥斥方遒(qiú)
B.执拗(niù) 稻穗(suì) 娇嗔(chēn) 残羹冷炙(zhì)
C.凛冽(lǐn) 辗轧(zhǎn) 自诩(yǚ) 窸窸窣窣(sù)
D.闲暇(xiá) 狭隘(yì) 慰藉(jí) 戛然而止(ɡá)
4、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跟) 举酒属客(劝酒)
知不可乎骤得(突然) 到则披草而坐(拨开)
B.假舆马者(凭借) 不绝如缕(细丝)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沿着)
C.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纵一苇之所如(纵然)入深林,穷回溪(穷尽,走遍) 故为之文以志(记)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疑惑) 而莫得其涯(边际)
功在不舍(停止)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用)
5、下列加点字活用类型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栗深林兮惊层巅 吾从而师之
B.是故圣益圣 或师焉或不焉
C.云青青兮欲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用心一也 食埃土,下饮黄泉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以清廉为贵。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朴素观由老子首创,后来又汲取儒、墨学说内容;在现实生活中与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的审美观。
B.中国农业社会所倡导的朴素观崇真尚善臻美,以自然为本位,具体包括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三个方面。
C.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继承和发展了农业文明时代朴素观,它不关注自然而关注生态。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制造不易回收的垃圾,符合生态公正原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论点,接着论述了朴素观的源起,然后从三个不同时期展开分析论证,末段与开头呼应,结构严谨。
B.文章以工业社会人们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环境严重破坏的事实为立论依据,论证了建构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必要性。
C.文章四五段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生态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的历史性与巨大的传承价值。
D.文章分析论证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生态文明时代审美观的特点,但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观是论述的重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所以朴素美是最值得推崇的审美形态。
B.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在当代备受推崇,是因为工业文明时代奢华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
C.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观与农业社会的朴素观有着实质的不同,可见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不是节约型和保护环境型的。
D.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指引下,人类要注意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与生态相互容让,避免矛盾,协调发展。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师说》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的道理。
(2)《劝学》中强调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君子之所以高出一般人,是因为他善于利用外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诗人因回忆年轻有为的周瑜进而感慨自己壮志难酬、韶华已逝,顿生伤感。
(4)《短歌行》中写诗人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对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默写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3)又前而为歌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4)惨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雨巷》)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一句概括了秋天万物的总体特征,“________”一句表现出作者对达官贵人的蔑视。
(2)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3)《归田园居(其一)》以物喻人,表达对家园故土留恋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和“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5)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6)《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用比喻手法慨叹自身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这可以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
(3)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5)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得儿女消息①
文天祥
故国斜阳草自春,争元作相总成尘。
孔明已负金刀②志,元亮犹怜典午③身。
肮脏④到头方是汉,娉婷更⑤欲向何人。
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注】①这首诗写于宋末元初。②金刀,是繁体字“劉”(刘)的组成部分。③典午,是指“司马”,是晋朝的隐称。典,司也;午,马也。④肮脏:此处念kǎng zǎng,高亢刚直的意思。⑤更:改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采用双关手法,既描写了自然环境,也暗示民间的抗争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B.颔联用典,诗人以诸葛孔明和陶渊明自比,写出自己抗争的结局和对元朝的态度。
C.颈联通过对比,写出真正的男子汉都高亢刚直,女人们却容易朝三暮四,改弦更张。
D.整首诗采用多种艺术手法,意蕴深厚,情感真挚,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诗人形象。
【2】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上以问封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若遍历诸司,太为烦碎。”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对曰:“天下之务,善则从之。德彝所言,臣诚心服。”上悦。九月己酉,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宜各自言。”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诸将乃相谓曰:“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上谓房玄龄、杜如晦曰:“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比闻听受辞讼,日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乎!”冬十二月,或告魏征私其亲戚,上使温彦博按之,无状。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上瞿然曰:“吾已悔之。”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司文案,恐有稽失 稽:延迟
B.叔父虽首唱举兵 唱:长声高呼
C.吾侪何敢不安其分 侪:辈,类
D.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惜:吝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德九年”和“贞观元年”是古人常用的年号纪年法,“八月甲子”和“正月丁亥”则是干支纪月法。
B.“果有愆违”的“愆”指过失、罪过,与《窦娥冤》中“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的“愆”意思是一样的。
C.“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中的“或”的意义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也”的“或”相同。
D.“刀笔”在文中是“文书”的意思。因为刀和笔是古代常用的书写工具,所以常用来代指主办文书的官吏。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
B.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
C.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
D.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阵乐》,封德彝认为文德比不上太宗的神武,被唐太宗批评以后,叩头谢罪。
B.在如何处理有关部门的文件卷宗的事情上,封德彝和杜淹的观点由起初的不一致到达成一致,太宗很高兴。
C.将领争功,争论不休,太宗就决定当面授予、封赐众位功臣的爵位和封地,并且命人在殿下高声宣读明示。
D.唐太宗深知官员恪尽职守的重要性,明确告知房玄龄等人以“广求贤人,随才授任”为任,不宜忙于审案。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
(2)或告魏征私其亲戚,上使温彦博按之,无状,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岁月轻轻划过指尖,许多往事便渐渐弥散在如沙漏般的光阴里。但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某些东西,让我们刻骨铭心,难以忘记。因为这种记忆是美丽的,芬芳的,让人心情愉悦的,能够温暖人心的……
请以“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为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立意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