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的发现。
全校运动会上,小马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大牛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小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小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课文或要求填空。
1.《北京的春节》作者是______,全文是按照_______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了_________、腊月二十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是____国著名作家____________的代表作品。小说梗概按照鲁滨逊历险的________顺序记叙,写了遇险上岛、____________、养牧种植、___________、回到英国等事情。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唐代诗人________在《寒食》一诗中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2.和“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表达的感情一样的诗句还有很多,我能写出其中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明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已经很好了,不用再那么努力学习了,这时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诫他;读书的时候不能只看文字的表面意思,要体会其背后的含义,因为“____________,一字值千金。”
4.他在一座无人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野人为奴,取名“_______”,后因帮助一位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回到英国。这是作品《___________》中的内容,其作者是英国作家_______。
4、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诗句,并指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泉眼无声惜细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课文内容、积累或要求填空。
(1)________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________,我们________有缺点,________不怕别人批评指出。________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________行。________你说得对,我们________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2)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面对敌人的威迫利诱,他们从不屈服。爱国将领叶挺在《________》中写到“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________,将我连这________一齐烧掉,我应该在________与________中得到________!“
(3)《实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作者是丹麦作家________,读完这个故事,我想说的是________。
(4)我国古代诗词浩如烟海,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佳句更是数不胜数。如写春节的“ ________,春风送暖入落苏”;写中秋节的“玉颗珊下月轮,________”;我还积累了其他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
6、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xíng háng)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zhuăn zhuàn)溪桥忽见。
【1】这是______代词人________写的一首词,词牌名是_________。
【2】用“√”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下列描写雨的诗句表现了雨的哪些特点?选择恰当的序号填空。
A.温柔润泽 B.零落稀疏 C.绵密繁多
(1)“两三点雨山前”,勾勒了雨的____________。
(2)“清明时节雨纷纷”,描写了雨的____________。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出了雨的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词人人生得意之时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充分体现了他对社会的赞誉之情表达出他仕途得意的心情。
B.前四句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喜悦。
C.“星”和“雨”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_____》,作者是 _______代的_____。
【2】“独”的意思是_____,“倍”的意思是____ 。
【3】“佳节”泛指亲人团聚的节日,在诗中指的是______, 是农历___这天。诗中提到的习俗有______和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喜欢秋天。 B.思念亲人。
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诗人借助山、水、______抒发了______的感情。
【2】传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过很多次,最后才用了“绿”。那么他为何要用“绿”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最大的麦穗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可惜--( )正确--( )挑选--( )
丰满--( )如同--( )年迈--( )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东张西望________
如梦初醒___________
不失时机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金色的鱼钩(节选)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大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1】鱼汤特别少,老班长还笑的原因是( )
A.笑是因为多少还有一点野菜和鱼汤,可以充饥
B.笑是因为鼓励小战士们,让他们吃下去
C.笑是因为让小战士原谅他钓得少
【2】“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这句话中的“意思”指的是__________。
【3】从“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能看出________________。
【4】用波浪线画出与画横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5】当看到老班长嘴边露出一丝笑意时,“我”的心里为什么沉重极了?当时,“我”的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你展开想象,把“我”想说而没说出的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感悟。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选文出自现代文学家_________(作者)的散文篇《________》。
【2】根据语境解释词语:
千门万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痕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稳重的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是一个_________句。换一种句式,意思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这个句子中,“痕迹”指_____________;第一个“赤裸裸”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赤裸裸”指__________________。
12、这位年轻妇人,是居里夫人。1898年,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一起,发现了一种未被人类知晓的金属,它以微小的含量混杂在其他矿物质中,寻找提炼它,确定它的化学性质,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居里夫妇没有经费,没有实验室,也没有帮手。怎么办?他们只能因陋就简,利用最简单的设备,开始做这件在旁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娄蒙路的那间旧棚屋,夏天像锅炉,冬天像冰窟,刮风时,风从棚壁的裂缝中钻进来满屋子乱窜,下雨时,屋里到处是滴滴答答的漏水声,积水就在他们脚边流淌。如果风雨交加,棚屋就会像一只在波涛中颠簸的破船。整整四年时间,居里夫妇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工作。第一年,他们共同从事新金属的化学分析工作,并且研究它的放射作用。不久,他们认为两个人分工合作的效率更高,居里先生试着确定新元素的特性,而居里夫人则继续负责制提炼取。在这种分工中,居里夫人选择了应由男人来做的体力活,她独自一人搬运蒸馏器,倒出溶液,每天连续几个小时搅动在冶锅里沸腾的材料,溶液的气体刺激着她的眼睛和咽喉,毁损着她的健康。晚上回到家里,她总是精疲力尽地瘫倒在床上,累得说不出一句话来。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的意思(3分)。
颠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陋( )就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匪( )夷所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里夫妇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一句中“这样艰苦的条件”具体是指哪些? (2分)
答:
(3)作者描写居里夫妇从事新金属制取提炼的棚屋,分别用了三个比喻句。
它们是:
① ;
② ;
③ ;
从而形象地反映了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______________。 (4分)
(4)作者具体地描叙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恶劣对表现人物形象起怎样的作用?
答: 。
(5)作者在写居里夫人分工负责制取提炼新金属的工作时,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选择了应由男人来做的体力活”“她独自一人搬运”“每天连续几个小时搅动”等,这些表现了居里夫人怎样的品质? (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自然段若从“居里夫妇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工作”切开分为上下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这两层的层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3、课内阅读
《孔子游春》节选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1】用横线画出文段中的比喻句。
【2】真君子的意思是_______。孔子认为水是真君子,是因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
【4】这段话孔子以“司空见惯”的流水为喻,引导弟子如何做人,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位_________的老师。
【5】孔子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名言,请写出其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吐鲁番盆地
我国的旅游胜地——新疆吐鲁番盆地,它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最低的洼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它每年六月至八月气温均高于40度,最高可达47度,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5度以上;加上平均每年要刮七十多次风,每次卷起漫天风沙,所以有“火洲”、“风库”之称。
《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八百里火焰山”(其实只有一百公里长)横贯整个盆地,那殷红色的山石,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在盛夏(猛烈 强烈)的阳光(照射 照耀)下,满山像烧起了大火,热浪灼灼扑人 。
这里夏天人们每天都要洗澡,甚至一天要洗好多次。传说有位县长正赶上大热天,公务繁忙,热汗擦了又流,洗了又淌。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坐到水缸里办公。有人来找县长,光听见声音不见人,回头一看,哟!他正赤条条地坐在水缸里看文件呢!
夏季去吐鲁番,半路上没有饭店也饿不着。( )带一些鸡蛋,不用找锅,不需生火,把鸡蛋往沙坑里一埋,很快( )可以吃上喷香的熟鸡蛋了。再配上随身携带的小菜和饮料,就是一顿十分(精致 别致)的野餐。
吐鲁番人植树造林,变沙漠、盆地为绿洲。在吐鲁番通往交河古城中间,有这样一条十五公里长的林阴路:两侧树分为三行,一行钻天白杨,一行桃树,一行梨树。据说这是一位五十年代的县委书记领人栽的。他想让后人( )有遮阳蔽日之处,( )有解热止渴的桃梨。如今白杨已搭起绿色的通道,桃梨已开花结果。多少走得又热又渴的行人,(惊讶 惊喜)地扑到这清凉的树阴下,大口地吃着酸甜解渴的水果,该是多么感激这不知名的种树人啊!
大风、酷热考验了人也锻炼了人,使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像金子一样耀眼、闪光。
1.划去括号里不合适的词。
2.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3.人们把吐鲁番称作
4.人们把横贯整个盆地的一座山称为 ,理由有两点:
(1)
(2)
5.文中用两个事例来说明吐鲁番 的特点。这两个事例是:
(1)
(2)
6.吐鲁番人用 的方法,来改造这儿的自然环境,在林阴路栽种钻天的白杨,可以 ,栽种桃树、梨树,可以 。从中可以看出吐鲁番人的 。
15、直述句与转述句转换练习。
(1)妈妈对我说:“我今天有事,你和爸爸先吃饭。”(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玲在中队会上说,她负责帮助肖兵补习生病时落下的功课。(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刚对我说,他帮我把自行车送到楼上。(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乡亲们对唐东杰布说:“我们要感谢您为民造福。”(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四周围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1. 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成感叹句)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成疑问句)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成反问句)
19、大黑猫得意扬扬地念了一阵经。(用同样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人们把蒜瓣放在醋里封起来。(改写为“被”字句)
天真冷呀,孩子们穿着棉衣和手套在街上燃放鞭炮。(修改病句)
张思德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用关联词语连接)
21、小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 , 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