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昼夜(zhòu) 牲畜(chù) 妒忌(jí) 风光旑旎(yǐ)
B.琴弦(xián) 秉性(bǐnɡ) 手绢(juàn) 碧波万顷(qǐnɡ)
C.弓弩(nǔ) 颧骨(quán) 矜持(jīn) 老干虬枝(qíu)
D.秽物(huì) 拴住(suān) 发怔(zhènɡ) 龇牙咧嘴(lié)
2、为了增强效果,广告词往往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对下列广告词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汰渍到,污垢逃。(洗衣粉)
②牛奶香浓,如丝般感受。(巧克力)
③遗臭万年,流传百世,香飘万里。(臭豆腐)
A. 拟人 比喻 夸张 B. 夸张 拟人 比喻 C. 比喻 夸张 拟人
D. 拟人 夸张 比喻
3、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A.“要不——摔跤。”
B.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明白呢——勤学苦练,才能掌握高超的技艺。
C.小战士哽咽地说着:“班长,他——”
D.我自己辛苦点不要紧——你在干什么?
4、反义词: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暗➝____ 朝➝____ 新➝____ 晓➝____
熟练➝____ 镇定➝____ 柔和➝____
拒绝➝____ 清醒➝____ 崭新➝____
相信➝____ 慈祥➝____ 友好➝____
5、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填写在( )里。
(1)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________)
(2)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________)
(3)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________)
6、读句子,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久违 | 劳驾 | 请教 | 包涵 | 恭喜 | 高见 |
借光 | 赐教 | 请问 | 拜托 | 留步 | 打扰 |
1.好久没见指( ),请人原谅是( ),给予指教是( ),托人办事叫( )。
2.我不知道苏州园林怎么走,就问一位叔叔:“( ),去苏州园林怎么走?”
3.课间,我拿着一道思考题问数学老师:“张老师,我有一道难题想( )你。”
4.“听了您的( ),我豁然开朗。您( ),不用送了。”爸爸笑着对林教授说。
7、给带点词替换意思相近的词语。
1.天快晚了,你还过冈,岂(___)不白白送了自家(___)性命?
2.但有过往(_____)客商,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请勿(____)自误。
8、积累与运用。
1.在这一学期中,我积累了不少古诗词。比如,写月夜山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友人送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将士壮志情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__________的刘伯承,__________的孙膑;也跟着作者的脚步领略了__________的荷兰,__________的埃及金字塔。
3.这个人作恶多端,如今终于进了监狱,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名言警句)
4.我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因为我深深记得《孟子》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读文,回答问题。
最贵的项链
店主站在柜台后面,望着窗外。一个小女孩走过来,出神地盯着那条蓝宝石项链看。
她说:“我想买给我姐姐。您能包装得漂亮一点吗?”店主怀疑地打量着小女孩,说:“你有多少钱?”
小女孩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帕,小心翼翼地解开所有的结,然后摊开在柜台上,兴奋地说:“这些可以吗?”她拿出来的不过是几枚硬币而已。她说:“今天是姐姐的生日,我想把它当作礼物送给她。自从妈妈去世以后,她就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我相信她一定会喜欢这条项链的,因为项链的颜色就像她的眼睛一样。”
店主拿出了那条项链,装在一个小盒子里,用一张漂亮的红色包装纸包好,在上面系了一条绿色的丝带。他对小女孩说:“拿去吧,小心点。”小女孩连蹦带跳地回家了。
在这一天的工作快要结束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她把已经打开的礼品盒放在柜台上,问道:“这条项链是从这儿买的吗?多少钱?”“本店商品的价格是买主和顾客之间的秘密。”姑娘说:我妹妹只有几枚硬币,这条宝石项链却是货真价实。她买不起的。”店主接过盒子,精心将包装重新包好,系上丝带,又递给了姑娘:“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格,她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1)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______
(2)实实在在,一点不假。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小女孩很想买那条项链,这可以从文章第1自然段中“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看出。第4自然段中“连蹦带跳”一词写出了小女孩买到项链后的________心情。
(2)“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格,她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这句话中“所拥有的一切”是指________。
【3】小女孩买项链的钱不够,但是店主为什么把项链卖给了她?
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写话。
请你根据“一个小女孩走过来,出神地盯着那条蓝宝石项链看”这句中“出神”一词,联系文中的有关内容,想象一下这个小女孩当时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报名参加了模特竞选,只要通过下面的关卡,即可获得走秀资格及红楼人物专属汉服。
起因 | 嫣红姑娘的风筝断线落在竹梢上发出响声,众人还以为是窗屉子倒了,得知是风筝后便也生了放风筝的心思,黛玉说要放放晦气。 |
经过 | 宝琴将大蝙蝠风筝放上了天;宝钗更是厉害,直接放了一连七个大雁的风筝;宝玉的美人儿风筝放不起来他站在原地气得直跺脚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黛玉的风筝伴随着豁喇喇的声响,随风去了。 |
结果 | 丫鬟将风筝的线都铰断了,风筝随风越来越远,直至消失。 |
【1】第一关:以上是众人放风筝的故事情节,请你为加点字注音。
嫣( )红 窗屉( ) 晦( )气 宝钗( ) 豁喇( )喇
【2】第二关:请你来辨析下面的汉字,将其填入对应的田字格中。
蛟 绞 跤 铰
(1)链 摔
龙
尽脑汁
梢 俏 稍 哨
(2)微
声 树
俊
【3】(标点)第三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缺少标点,请你在下面的“□”内填入合适的标点。
宝玉的美人儿风筝放不起来□他站在原地气得直跺脚□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4】第四关: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你可以感觉到宝玉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1、阅读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他对诸葛亮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10万枝。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10万枝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10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要交战,10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3天。”周瑜说:“军营里可不能开玩笑。”请葛亮说:“我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3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500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在文中找出反义词。
奖赏________ 接受________
【2】把下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我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改陈述句: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判断句子的意思。
①周瑜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周瑜问:“10天造得好吗?”这句看出周瑜并不想为难诸葛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①周瑜很高兴,他高兴的原因是________
②从“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500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可以看出诸葛亮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牛角湾离小镇五里,小镇离县城五十里。
李老师在牛角湾教了很多年书了。以前,是他一个人住在学校里,星期一到校,星期五离校,如同一只飞来飞去的候鸟。后来,他的老婆患了重病,交不起医药费,就把县城的房子卖了。这样,李老师一家人就住在学校里了。李老师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学生娃心疼老师。今天这个拿几根黄瓜,明天那个拿几个鸡蛋,可李老师坚决不收。若收下来,就一定按市场价付款。一来二去,学生娃没辙了。
春天到了,柳树发芽,桃花吐艳,山上的蕨菜也蹿得筷子一样高了。李老师的老婆忙里偷闲,隔三差五就背个竹篓,与一帮村姑大嫂去采蕨菜。小镇赶圩的日子,就拿到集市上去卖掉。有一次,李老师的老婆不小心在山上滑了一跤,一连好几天,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
李老师对学生很严格,谁上课不专心,他会把眼睛瞪得溜圆;谁没完成作业,他会毫不留情地留下来。严师出高徒,李老师教的虽然是复式班,可教学质量总是名列前茅。这天下午的作文课,李老师端着一摞本子,刚跨进教室,学生娃就异口同声地高喊:“我们要去春游,我们要去春游。”反了,真是反了!李老师的脸气得成了猪肝色。然而,学生娃的呼叫还是一浪高过一浪:“我们要去春游!我们要去春游!”李老师挠了挠脑壳:“也好,不过你们得答应我的条件。一是要注意安全,二是要写这次活动的作文。”
耶!学生娃欢呼雀跃。李老师带着一班人,来到附近的山上。但见绿树丛生,青草遍地,还有不少野花在清风中摇曳生姿。李老师提议:“我们来举行爬山比赛。”学生娃回答:“还是采蕨菜比赛吧。”李老师点点头:“好。”
学生娃一哄而散:“看哪个采得多啊。采得多的是英雄,采得少的是狗熊。”四十多个学生娃渐渐消失在绿海中,直到日头西斜,学生娃才陆续下山,手里提着一袋袋柔嫩的蕨菜,他们是有备而来呢!回到学校,所有的蕨菜过了秤,一共是九十三斤。学生娃搓着黏糊糊的手,回家去了。
第三天,李老师高兴地在班上宣布:“蕨菜全部卖掉,按市场价一块五一斤,卖了一百三十多块钱,这些钱按人头分给你们。”“我们不要。这蕨菜是野生的,不是地里种的,老师不能不收!”孩子们齐声叫道,一张张幼嫩的脸上,流露出开心的笑容。李老师的眼眶湿润了。不久,学生娃惊喜地发现:教室里多了一个图书箱,里面放着几十本新崭崭的杂志,有作文书,也有小小说……
【1】联系上下文,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一来二去,学生娃没辙了。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娃手里提着一袋袋柔嫩的蕨菜,他们是有备而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娃心疼李老师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给文章拟一个题目: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遭到太尉高俅的陷害,被发配沧州。押送林冲的两个差役被高太尉收买,要在路上杀死他。幸亏林冲的结义兄弟花和尚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他,又一路护送,来到沧州。
林冲到沧州不久,被派到城外去看管草料场。有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林冲住的草屋被大风吹得直摇晃。他想,这屋子怎么过冬啊,等雪停了,找个泥瓦匠来修一修。他觉得浑身发冷,就扛起花枪,挑着酒葫芦到附近的小酒店去打酒。
林冲打完酒,雪下得更大了。他想,不如到山神庙避避风雪。林冲走进庙,掩上门,放下花枪,坐下来喝酒。
林冲正喝着酒,忽听得门外噼里啪啦乱响。他急忙起身,顺门缝往外一看,不好!草料场着火了。林冲正要推门出去救火,就听见有人在外面说话。原来,太尉高伏知道在野猪林没有杀死林冲,大发雷霆。他派心腹陆谦、富安到沧州,一定要杀死林冲。这二人买通了监狱的牢头,趁着这场大雪,放火烧了草料场,想把林冲烧死。三个人放完火来到山神庙前说道:“这么大的火,林冲是跑不出来了。就算不被烧死,烧了草料场也要定他死罪!这次他别想活了。”林冲在门里听得清清楚楚,不由得怒火升上心头。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林冲抄起花枪,大吼一声,冲出庙门,一口气杀死了这三个丧尽天良的人。
这样一来,林冲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去投奔梁山。“逼上梁山”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心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投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短文中林冲进庙门和冲出庙门时的一系列连续动词。
进庙门:_______________ 出庙门:_______________
【3】林冲为什么被发配沧州?在文中用“ ”画出来。
【4】草料场起火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用“﹏﹏﹏”画出相关内容。
【5】你还知道林冲的兄弟鲁智深的哪个故事?在下面写一个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胸怀祖国
1881年,詹天佑从美国留学回来。归途中,他满怀希望,预备为祖国效劳。在轮船的甲板上,他提着一只小皮箱,陷入沉思。
耶鲁大学的毕业晚会开始了,可是詹天佑并没有去参加舞会,他来到老师罗索夫人的办公室,聆听老师的临别叮咛。罗索夫人说:“我 衷心地祝贺你出色地完成了学业!”接着她拿起一只小皮箱,又说:“这箱子里装着修铁路的资料,是我多年来搜集的,现在就送给你吧。希望你能利用它,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贡献。”詹天佑紧紧握着老师的手,激动地连声道谢。想到这里,詹天佑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他轻轻地抚摩着这只珍贵的小皮箱,深深地怀念老师的崇高友谊。
一件屈辱的心事涌上心头。这是美国诺哈夫中学的一堂地理课,黑板上垂挂着屏幕,放着幻灯,詹天佑正在听课。屏幕上出现了铁路、火车、满载的货物、肥沃的土地。老师开始讲这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最新式的火车。目前,美国和欧洲已把它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幻灯片换了,出现的是另一幅景象:贫瘠的土地、枯瘦的农民,老牛破车在缓缓地前进。老师说:“这样的车子、这样的速度,国家落后,人民贫穷……”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詹天佑痛心而惭愧地低下了头。
下课以后,他依然坐在那里默默不语。一个美国学生走过来,对詹天佑说:“那老牛破车是哪个国家的?”詹天佑不予理睬,那个学生说:“高才生,怎么连这个也回答不出来?”詹天佑忽然站起来说:“是我们国家,但,那是暂时的。”“哈哈哈……”在一阵哄笑中,另一个学生说:“听说大英帝国在中国修了一条铁路,可你们的皇帝却硬说那是怪物,把它拆了,扔到河里去了。”“哈哈哈……”又是一阵哄笑。詹天佑怒视着这一群傲慢的洋学生,强忍屈辱,愤然离开了教室。
“呜……”汽笛声打断了詹天佑的沉思。轮船靠岸了,他望着岸上同胞的亲切笑脸,兴奋地踏上祖国的土地。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暂时—(______) 傲慢—(______) 贫瘠—(______)
【2】詹天佑陷入沉思,回忆了在美国的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直线画出表现詹天佑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神态的语句。
【4】“詹天佑怒视着这一群傲慢的洋学生,强忍屈辱,愤然离开了教室。”想象一下詹天佑当时在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通过竞选并获得了“王熙凤”的专属汉服,同时还领取了相关的走秀资料袋和风筝道具。
资料袋一:古人标准的走路姿势。两脚慢慢行进叫作“行”;比“行”稍微慢点儿的叫“步”;比“行”稍微快点儿的叫作“趋”,大概像是迈着小碎步快走起来的样子;比更快的叫作“走”。 | |
资料袋二:风筝源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它不仅是一种户外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风筝是一种既注重手工艺术,又涵盖人文历史、民俗特色和地域文化。风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
【1】资料袋一中所说古代的“____________”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跑”,走秀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让观众看清楚,应该选择“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走路姿势。
【2】(病句)你发现资料袋二中有个病句,请你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理解。
泥活
①冯兰瑞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案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的注视着案子上新捏好的泥活。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抹一抹。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么可挑剔的?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背,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左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这会儿冯兰瑞双眉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作品,摇了摇头。片刻之后,他似有所悟,重新拿起床上的竹刀,挑一点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于此,冯兰瑞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案边站起来。
②孙子冯大刚正好赶集回来。这个矮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州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热驴肉。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额上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你就敞开吃!今儿头一天到集上去开张,你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么快!”
③“怎么个快法呢?”冯兰瑞问。
④“我刚把‘芮庄泥人冯’的布幌子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就卖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
⑤“哈哈哈哈!”冯兰瑞老头开怀地笑起来。
⑥冯大刚一眼瞄见桑木案上的“武松”,忙奔过去,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直起来,反反复复看了又看,乐得眼泪都流出来:“爷爷!爷爷!这是怎么捏出来的!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么好的泥活!”他拉着爷爷两只粗糙的大手,说:“爷爷,下回赶集,我得把这个也带去。”
⑦“带去吧!”冯兰瑞答应了,“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⑧“爷!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 ”冯大刚忙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说,“今儿个,管理市场的胖老刘蹲到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 我把‘武松打虎’带到集上送给他,说不定他能让咱把泥活的价往高里提!”
⑨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他走到桑木案前,用木滞的眼睛盯着孙子冯大刚,张开粗糙的巴掌放到“武松打虎”上面,狠狠向下压去。
【1】第①段文字中,用了两个比喻句写冯兰瑞老人的眼睛,请用“______”画出来。
【2】读文中画“ ”的句子,从加点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画“___”的句子,说说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写出了冯大刚什么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技艺高超外,你认为冯兰瑞老人还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课内片段,回答问题。
人物措写一组(节选)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仲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①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男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②赵氏慌忙措擋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这个片段写了严监生______的特点。
【2】我能用成语“_____”来形容严监生的病情。
【3】写出画“ ”的句①和句②所用的描写方法。
句①______________ 句②_______________
【4】严监生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询问与判断都播了头:第一次“摇”表示_________,第二次“摇”得狠是因为__________,第三次“摇”时把眼闭着表明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严监生当时还能说话,他可能会说:“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与理解。
威尼斯的小艇
马克·吐温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错,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根据句子的意思,从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
(1)形容做事慌张没有条理,也形容惊慌失措。(______)
(2)(许多人)紧紧围着。(______)
(3)十分寂静。(______)
(4)控制或驾驭时灵活自如,完全如意。(______)
(5)高高地直立。(______)
(6)横的和竖的交错在一起。(______)
【2】对下面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错,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A.这句话主要是说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B.这句话主要是说威尼斯河道多。
C.这句话主要是说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
【3】课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告诉了我们“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4】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加点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短文,填写下面表格。想象还有哪些人也要坐小艇,选择一种人,写一写他们去干什么。
不同的人 | 坐小艇 | 去干什么 |
________ | ________ | |
________ | ________ | |
________ | ________ | |
________ | ________ | |
________ | ________ |
【6】读了短文,你发现小艇的动静和什么密切相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军神》片段。
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打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他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
“邮局职员。”
“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了,他吩咐护士:“准备手术。”
沃克医生正在换手术服,护士跑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他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指挥!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 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
“试试看吧。”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分别说明下列两句中量词或数词叠用的作用。
①“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中的“一刀刀”是为了突出___________。
②“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中的“一次又一次”是为了突出______________。
【2】沃克医生为刘伯承检查病情后,立即断定“你是军人”的理由是: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沃克医生的优点:他具有高尚的_______和高明的_________。
【4】举例说明刘伯承有哪些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傻事我不会再做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操场扩张了不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下列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1)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
___________________
22、改成转述句:教务老师沉默不语。最后,他说:“我可以把你的意见转告给老生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1.童年,是多姿多彩的纯真岁月。祖父的园子是作家萧红童年时的乐园;;而一个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发现,给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最难忘的是什么呢?把它写下来和大家分享吧,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2. 的同桌
要求:运用刻画人物的方法,如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写出你同桌的典型特点。条理要清晰,形象要鲜明。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