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文要点梳理。
(1)鲁迅,原名_________,浙江绍兴人,主要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少年闰土》出自_____________。课文以回忆的方式展开,依次介绍了_______________的闰土、________________的闰土、_____________的闰土。闰土给“我”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件新鲜事,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件事叙述得最详细。全文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闰土的形象。
2、填空 .
⑴下了雪,我( )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 )起一个大竹匾,( )下秕谷,( )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在( )棒上的绳子只一( ),那鸟雀就 ( ) 在竹匾下了。
(扫 支 撒 看 缚 拉 罩)
⑵从闰土给“我”讲 、 、 、 等几件事,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 、 、 的少年。
3、在括号中填上加点词的近义词。
1.草原一碧千里,到处翠色欲流。 (________)
2.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弃忙呢? (________)
3.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________)
4.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________)
4、把成语补充完整。
一望无( ) 天( )之音 黄( )大吕
轻歌( )舞 巧( )天工 惟妙惟( )
画龙点( ) 妙笔生( )
5、日积月累。
(1)_____________,胜读十年书。
(2)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
(3)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老大徒伤悲!
(5)腊七腊八,____________。
(6)近水知鱼性,____________。
6、课内阅读。
弈秋,通国之____________。使弈秋____________,其一人____________,惟___________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____________,思援____________。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__。为是其智____________?曰:非然也。
1.按原文填空。
2.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家。他继承并发展了____________的思想。
3.文中刻画了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请你用成语分别形容这两个人的学习态度,并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的启发是( )
A.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B.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C.学习的好坏不在智商高低。
7、课外阅读。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这首诗的体裁是( )
A. 七言绝句 B. 七言律诗
【2】“______,_______”是全诗的提纲,写出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磅礴气势。其中,“________”一词着重描写当时的气势。
【3】“不可沽名学霸王”中的“霸王”指历史人物________。
【4】“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这是上面诗句“______________”描写的意思。
【5】最后两句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这句话里两个“有的人”分别指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第一个“活”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________;第二个“活”充满了________和________。
【2】这句话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9、课外阅读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天刚蒙(méng mēng)蒙亮,父亲就推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明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一起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把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在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吹来 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一会儿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个落到我的鼻子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一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安静 静谧)而空蒙。
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哩,”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有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您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 )的口吻了,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部人说一声:“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 )地离开。
“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同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得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有出息。”
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
到学校门口了,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他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神情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什么?爹?”
“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1】请用“√”画出文中括号内恰当的读音或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怔怔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你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并选择其中一个说说你用这个词语的理由,简单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二十年前叮嘱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在文中用“ ”画出来,并且,请你联系全文内容写出这句话的含义。
【5】读完短文,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请结合短文内容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盼《节选》
①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②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1】选段①是围绕着哪个中心意思写的,用“_________”画出来。
【2】读下面句子,写写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1)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答题。
茶杯与茶壶
①一位深感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和尚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习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满意的老师,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画技还不如我。”
②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藏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年轻人精神一振,问:“画什么呢?”释圆说:“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品茗,尤其喜欢那些造型典雅古朴的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年轻人听了,信心十足地说:“这还不容易?”于是铺开宣纸,寥寥数笔,信手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流出一道茶水来,注入那茶杯中。
③年轻人沾沾自喜,问:“这幅画你满意吗?”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你画得不错,但还是有失偏颇,将茶壶和茶杯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说:“大师糊涂了吧,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④释圆听了,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股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与经验。”
此时,年轻人 。
【1】“颇”用音序查字法查音序_____用部首查字法查部首_____
“颇”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不正;②很。第二自然段中“颇爱收集”的“颇”应选第_____种解释;第三自然段中“有失偏颇”的“颇”应选第种_____解释。
【2】请你照样子各写出两个成语:
①一心一意(含数字式):__________
②寥寥数笔(AABC式):__________
【3】将第三自然段中加横线的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句子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依次摘录文中描写年轻人神态或内心的词语,并在文章最后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年轻人“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满意的老师”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谈谈你对“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股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与经验。”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题日。
捡到金子之后
在一片峡谷中,住着一个牧童和他的妈妈。为了生存,牧童每天都要上山砍柴、放羊,日子很苦。牧童真希望自己能得到一块金子①,哪怕很小。
这天,牧童又上山了。
望着人迹罕见的山脊,荒凉而贫瘠的土地,颤巍巍地矗立在山坡上的可怜的小木屋,他不禁叹了口气,一屁股坐在地上。“哎哟!”牧童突然跳了起来。地上隐约有一束金光射来——金子!牧童瞪大了眼睛,一捋袖子,使劲地挖起来。好大的一块!牧童兴奋地抱起金子,飞一般下山去了。
“我挖到金子了!”牧童喊着,跑进屋,双手把金子捧到妈妈面前。妈妈注视着牧童的一举一动,没有说一句话,轻轻将牧童拉到身边……牧童不解地望着妈妈。
妈妈感叹道:“那不属于你的金子,它没有什么价值。相反,它也许会给你带来厄运。”
“不,它能使我们富裕。”牧童争辩着。妈妈摇了摇头。牧童感到失望而愤怒,他抱紧金子,说:“我要证明给你看。”然后他跨出了家门。牧童来到一个小镇。他将金子背在背上,手里攥着敲下的一小块,走到一家首饰店。老板将这一块金子举到眼前,用狐疑的眼光瞟了牧童两眼,说:“你从哪儿弄来的?”
“山上捡的。”牧童随口说了句便赶紧闭了嘴,抢过金子,快步走出了店铺。他走进酒店,走进衣店,走过大街小巷,处处都有人投来狐疑的目光。牧童渐渐害怕起来。
傍晚,牧童心惊胆战地走在无人的街上,心中涌起不祥的预感。
“把你的包放下。”突然,一个可怕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牧童猛地一回头。那人伸手抢包。牧童赶紧护住。几个回合,牧童有些不支。就在此时,只见一位道士一闪而出,弹指一击,那人立即倒地。牧童目瞪口呆,赶紧屈膝相谢。道士却已渐渐远去。只给他留下一句话:“只有自己创造的东西才属于你。”
猛然间,牧童想起妈妈的话,懊悔万分。
当晚,牧童离开了小镇。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将金子埋进深深的地下,它不愿再让这金子迷惑他人。
牧童终于又回到了山沟里。他不再乞求金子,而是开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植树种草,开荒种田,放羊养牛,还养花种果树,凡是能做到的,他都尽力去做……
秋天,牧童爬上高高的山顶,遥望洒满自己汗水的山谷。多美啊!生机盎然的山林,处处是鸟语花香;绿茵茵的草地上,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美丽的果林散发着浓浓的芳香;当年山坡上的木屋如今变成了“美丽的空中楼阁”;盛开的花圃把山坡装点得格外迷人……一切都变了。
“我的金子②。”牧童自豪地说。
【1】作者围绕"金子"这一线索精心安排了文章的思路,请你在括号中填写相关情节。
希望得到金子--(_____________)---金子带来的厄运--(____________)
【2】写出文中开头和结尾两处加点的“金子”的含义。
①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首饰店老板接到了牧童的金子后,作者运用了"举""狐疑"和"瞟"等词语描写他.这些词语写出了首饰店老板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道士留下的一句话"只有自己创造的东西才属于你"与前文相应,请将前文中与之照应的话摘抄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牧童从开始"抱"这金子到后来将金子深"埋"在地下,他先后不同的举动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营救周运兰
1998年7月24日晚上,安乡县安造垸突然被凶猛的洪水冲溃。小天才幼儿园就位于溃(kuì guì)口的地方,周运兰老师领着30多个孩子迅速撤到了楼上。不久,长沙警备区的冲锋舟劈波折浪开过来,解放军将孩子一船一船救上岸,最后只留下周运兰。洪水越来越急,形成一个个巨大的旋涡,前来营救的冲锋舟被浊浪掀翻,派来的另一艘船也被卷进了旋涡。
楼房倒了,周运兰被急流冲走,可她奇迹般地抓住机会,擎(jìng qíng)住了另一幢楼房。她孤身一人,只听见洪水发出猛兽般的咆哮,只看到附近的房屋在一栋一栋地坍塌。
周老师被困的消息揪着人们的心。湖南省委和省军区的领导下达了命令:“绝不容许在洪水中留下一个人!”空军派来了直升飞机。可是,风大雨急,建筑物摇摇欲坠,直升机不能接近。
一个又一个营救方案都没有奏(zòu còu)效。26日晚,已经两天两夜没吃没喝的周运兰陷入绝境。她思念两岁的女儿,思念正在大堤上抢险的丈夫,她不愿离开这个世界,不愿离开幼儿园的孩子们。
7月26日晚,抢救周运兰方案会商在前线救护指挥部紧急进行。解放军某舟桥团接受了任务:“营救周老师,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周运兰所困的建筑物离溃口处第一栋建筑物之间有七栋楼房,构成斜坡梯形,楼与楼之间相隔30至50米。舟桥团首长经亲自查看,决定以七栋建筑物为支撑点,通过分段漂流,用缆绳连接建筑物的办法去营救。
7月27日,舟桥团几名水性好的共产党员组成了“敢死队”。舟桥团首长担任现场指挥。
营救行动开始了。敢死队员们带着绳索登上了一号楼。接着,通过绳索越过急流,漂到二号楼。当他们向三号目标进军时,被一排恶浪压在水下。经过两个小时的生死搏斗,终于攀上了周运兰所在的七号楼。
没吃没喝,等待三天三夜的周运兰哭了,敢死队队员也哭了。
敢死队队长李长志毫不犹豫地将救生衣脱下替周运兰穿上。带着体温的救生衣温暖着周运兰。水急浪高,处处是漩(xuán xuàn)涡。李长志背起周老师,由唐学荣扶持着,沿着楼与楼之间的生今之绳,艰难地在沉浮中前进。李长志体力不支了,唐学荣顶了上去。无论绳索怎样飘荡,无论手心中的血泡怎样疼痛,郑海彬总是紧紧拉住生命之绳。经过惊心动魄的四个小时,周运兰终于得救了。
【1】在文中的括号里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文中的“敢死队”指___________,这里使用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填序号)
A.表示讽刺 B.标示语段中有特殊含义而需特别指出的成分
C.表示直接引用 D.表示需要强调说明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展开描写的?请你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常说解放军战土是“最可爱的人”,读了这篇短文,写一写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叙事性作品,完成小题。
善良的种子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⑪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1】根据选文的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父亲是有名的“抠王”→( )→“女人”的种子被偷 →( )→( )
【2】第②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文中画线句,简要说说父亲分别是什么样的心境。
(1)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
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哪句话具体阐释了标题“善良的种子”的深刻含义?(请用原文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文中父亲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
【7】“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请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
15、不改变句子意思,把句子换一种说法。
1、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2、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16、按要求写句子。
1.谁能趴在敌人的鼻子底下睡大觉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
2.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包围了。(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
17、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照样子,写人物说话,不用“说”来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做题。
(1)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多就竣工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
(2)八儿高兴得要疯掉了。(仿写)
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把火柴卖掉,小女孩在大年夜里还在街上走着。(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
(4)父亲说:“这就是我对你们的希望,请落实在实际行动上。”(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
(5)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仿写)
________________
19、用合适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1)闰土是闰月生的。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怀念着闰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成陈述句。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让我开口。
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我来显身手。你最喜欢哪一首诗?把它写下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