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别字组词
谦( )溜( )悠( )割( )
歉( )榴( )怨( )害( )
2、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把正确答案写在括号里。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
(2)董存瑞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 )
(3)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
3、默写《矛与盾》全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照样子,写词语。
①直挺挺 ________ ________
②冷嘲热讽 ________ 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填空。
(1)“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来自寓言故事,我还能写出四个这样的成语: 、 、 、 。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的意思是 ?应读出 的语气。
(3) ,烈火焚烧若等闲。 ,要留清白在人间。
(4)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传到 ,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 。
(5)我们的工作首先要 ,不能有一点儿 。“ ”“ ”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6)《将相和》这篇课文一共讲了三个故事,按课文先后顺序,分别是 、 、 。课题中的“将”指的是 ,“相”指的是 。
6、读诗句,完成练习。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解释词语。
护田: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青来: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对错。
(1)这两句诗采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山水人的感情,显得既生机勃勃又清新幽雅。(______)
(2)“两山排闼送青来”可以改为“主人开门见青山”,意思的主人打开了门,就会看见青翠的山峰。(______)
(3)诗人写出了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山水主动与人相亲,表现了人的高洁。(______)
7、课内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
【2】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
【3】“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________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心情。
【4】简述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
【5】小敏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每一句都看成一幅画,并为它们各拟写了一个标题,请你选一选。
①大雨倾盆图 ②乌云密布图 ③水天一色图 ④风起云涌图
(1)黑云翻墨未遮山( ) (2)白雨跳珠乱入船( )
(3)卷地风来忽吹散( ) (4)望湖楼下水如天( )
8、阅读与理解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在文中补充诗句。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所运用的修辞是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把五岭山比作_________,把乌蒙山比作___________。
【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是指长征途中哪两个感人的故事?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暖”和“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选择合适的解释,将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暖”字表达了_____,“寒”字表达了______。
A.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B. 大渡河的铁索桥令红军心惊胆寒
C. 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 D. 红军有着像金沙江水一样的战斗热情
9、拓展阅读。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邮票 一( )船票 一( )坟墓 一( )海峡
【2】这首诗歌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浅浅的海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写一句与爱国有关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习惯晚饭后到附近的街道上散步。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的在空中飞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的飞行呢?
1793年夏天,一个晴朗的夜晚,喧腾热闹的城市渐渐平静下来。斯帕拉捷匆匆吃完晚饭,便走出街口,把笼子里的蝙蝠放了出去。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时,不由得尖叫起来。因为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斯帕拉捷为什么要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呢?原来,每当他看到蝙蝠在夜晚轻巧自如的飞翔时,总认为这些小精灵一定长着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假如他们的眼睛瞎了,就不可能在黑暗中灵巧的躲过各种障碍物,并且敏捷的捕捉飞蛾了。然而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斯帕拉捷很奇怪: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
于是,他把蝙蝠的鼻子堵住。结果,蝙蝠在空中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难道他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斯帕拉捷这样猜想。他又捉来几只蝙蝠,用油漆涂满它们的全身,然而还是没有影响到它们的飞行。
最后,斯帕拉捷堵住蝙蝠的耳朵,把他们放到夜空中。这次,蝙蝠可没有了先前的神气。他们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在空中东碰西撞,很快就跌落到地上。
啊!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斯帕拉捷的实验,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促使很多人进一步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后来人们继续研究,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声音沿着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像光照到镜子上那样反射回来。蝙蝠用耳朵接受到这种“超声波”,就能迅速做出判断,灵巧的自由飞翔,捕捉食物。
现在,人们利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寻找地下的宝藏。超声波就像一位无声的功臣,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和军事等领域。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巨大的恩惠。
【1】“然而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的“意料”是怎样的?“事实”又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
【2】那几只蝙蝠,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这里的引号是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漫游。
“绿色宝石”——西双版纳
在云南境内有一颗耀眼的“绿色宝石”,它就是我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宝库——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古木参天,藤萝蔽日,进入林中就像到了奇花异树的海洋。这里的望天树高达七八十米,只有仰起头才能看到它的树冠,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巨人”;这里的古椿树粗壮高大,就是几个人拉起手来也围不拢。这里有重量惊人的黑黄檀;有钢铁一样硬的铁力木;有能够分泌毒液的箭毒木,也有能够供应淀粉的西米树。
常言说“独木不成林”,可在西双版纳,一棵树往往就是一片森林,有的竟是一座空中花园。一棵千年的大椿树,光它的气根就有二三十根。那些气根悬生在大树枝干上,直插泥土,简直就像是一根根粗壮的支柱,很难分得清哪里是主干,哪里是气根。远远望去,一棵 树就是一片森林。另外,在那些高大的乔木或油棕上,往往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依附植物。每逢春天,许多依附植物能够开出鲜艳的花朵, 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争奇斗艳,一棵树就是一座空中花园。
西双版纳的植物不但姿态万千,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油棕被称为“世界油王”,可西双版纳油瓜的含油量比油棕还要高出许多。这里的扁担藤简直就是一座座“天然饮料厂”。当你口干舌燥的时候,只要用刀砍断一根扁担藤,清甜可口的汁水就会像喷泉一样流出来。这里的黑心树是难得的“木材仓库”。这种树不怕砍,不怕伐,只要留 下一段树桩,很快就会萌生出许许多多的嫩芽,两三年的功夫,这些嫩芽就能长成10来米高,比碗口还粗的大树。这种树的寿命特别长,一般可以活二百年到四百年。一家种上几棵黑心树,烧柴的问题就解决了。
种类繁多,郁郁葱葱的植物,不仅美化了这里的山川,也给这片绿野中的珍稀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场所。千百年来,生活在西双版纳的人们十分爱惜这块“绿色宝石”,使它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1.这篇短文从哪两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填空。
“悬”是一个 结构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悬”在字典中的解释有以下几种:①公开揭示;② 无着落,没有结果;③挂;④挂念;⑤距离远。在“那些气根悬生在大树枝干上”中,“悬”的意思应选 。
3.根据意思,在文中选恰当的四字词语填空。
(1)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
(2) 有各种各样的姿势和造型。( )
(3) 形容各种鲜花争着显示自己形貌、色彩的奇异、艳丽,以比高下。( )
4. 细读重点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写了什么,请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概括。
(2)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 句,在全文中起 的作用。
(3)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树?其中详写了什么树?
(4)全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阅读短文。
幸福的铃声
徐薇
①第一次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是在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
②那时候,家里很拮据。我在南方读书,交了学费,家里已无力支付我的生活费,日常开支基本上依赖学校的特困生补助和一些微薄的奖学金。
③学校离家实在是太远了,为了省下路费,大学四年我没回过一次家。每个周末我都坐在校园的紫荆树下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又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我在那件从高中时就穿的旧衣服上贴了一朵精致小花,穿在身上仍然漂亮。还告诉他,我们学校有一种紫色的花,常常在我写信的时候落下一两片,非常美丽温柔,但是在梦里我见到的却是家乡那片白绿交杂的生动的白桦林。并不是每封信都会寄出去,毕竟八分钱的邮资对我来说可能就意味着早上要吃不饱去上课。何况父母亲并不识字,每次要走到几里外的二姨家才能“听”到我信中的内容。
④没有信的日子,父亲是那么盼望能够知道女儿一切安好。于是,我的能解决一切因难的聪明父亲想出一个绝妙办法;他让二姨在回馆里告诉我,镇上的一个小商店有电话,他和老板很熟,已经说好了,以后每个星期六晚上七点我把电话“打”过去,他会准时候在那里。而他,其实并不接那电话,只笑呵呵地张开嘴,贪婪地听着那美妙的来电铃声,直至它最后消失。他一直觉得那欢快的铃声就是他女儿的笑声,只要女儿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他就明白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
⑤我家所在的村庄离镇子有十里路,中途有一片宽广的神林。每个星期六的黄存,我的父亲——一个东北汉子,会雄赳赳气昂昂地两次穿过那片白桦林。母亲说村子里的人这一天都能听到他嘹亮的歌声和笑声。
⑥我还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周末,那天是父亲的生日,我多么希望他能接我的电话,我有多少话要亲口对他说呀!我多想对您大声说,老爸,生日快乐!
⑦可是我笑呵呵的父亲等到铃声消失后即刻站了起来,昂首走出了商店。等我手忙脚乱再插好卡拨电话过去时,商店老板告诉我:“闺女,外面都是白色的呢;你老爸现在应该走进那片白桦林了吧,我这里看不到他的影子了。”
⑧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父亲穿着红披风站在那片白桦林里,四周都是电话机,他拨电话给我,爽朗地大笑,闺女呀,老爸现在有好多电话了呀!据说,父亲后来接到我的容信,听到我说非常希望那天他接电话,想亲自对他说生日快乐,就大笑:傻丫头,我不都在电话铃声里听到了嘛!
⑨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我第一次那么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拮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贪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两次出现“‘打’电话”。联系上下文想想,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
D.突出强调。
【3】用简练的语言,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③自然段中在心中罗列了很多生活琐事,这些内容是否可以删除?阐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文中画“﹏﹏﹏”的句子,想一想,听了商店老板的话,作者的心情怎样呢?联系上下文,请你把这种情感融人具体的景物中,写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1-7 题,把答案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B)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C)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D)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 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 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 1962 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 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 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选文有改动)
【1】“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这句话是从第三自然段中摘出来的,文中已标出了(A)(B)(C)(D)四个位置。这句话应该放在哪个位置上?(______)
【2】第四自然段中“活的仪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
【3】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哪些因素?________________ 。
【4】第二自然段划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
【5】在叙述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时,作者采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
【6】下列谚语中,哪些包含了物候知识,请你画“√”。
①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 ) ②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
③岁寒知松柏,患难见交情。( ) ④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
【7】这篇文章本是介绍“物候”知识的,作者却把题目定为“大自然的语言”。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jiā jiá)衣,母亲带她到娱(yú wú)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pì bì)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传来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
1.用“ ”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 改写句子,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1)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2) 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3.这个片段中描述了 、 、 三组人物形象,通过描写人物的 、 、 等,使得 的“我”、 的敌人、 的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4.说说父亲面对如此紧张的局面还能一直沉着、冷静、坦然地面对的原因。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一个妇女搬了把椅子放在我面前说:“这是我们专门准备的残疾人椅,你快坐吧!”(改为转述句)
2.闰土心里的稀奇事,让我很羡慕。(改为双重否定句)
3.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改为陈述句)
4.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改为反问句)
5.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改成“把”字句)
6.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成陈述句)
16、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
(1)改“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
(2)改“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
2.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1)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正确的是(____)。
A.夜晚光线太暗,鲁迅走路不小心,头碰在了墙上
B.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3.缩写句子。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________________
4.改成直述句。
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________________
17、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渺小的。(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
18、用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1.我要看日出。我常常早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筑青藏铁路困难很多。我国成功修筑了青藏铁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狐狸很狡猾。狐狸逃不过猎人的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璧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写句子(不改变句意)。
1.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分享。
风景可以是自然界的青山绿水、春花冬雪;风景可以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如老北京胡同、各地的人文景点;风景也可以是身边熟悉的街道、温馨的小店;风景还可以是人的某种行为、某次微笑……这些风景组合起来,装点着我们的世界,让我们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感受到创造的伟大以及人性的美善。
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自选角度,以“我眼中最美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体现细致的观察,写出“风景”的美丽;②说真话,抒真情;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不少于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