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珠对描写景物的诗进行了专题的整理,请你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写景诗 | 朝代与作者 | 诗句 | 批注 |
[宋]苏轼 | (1)______,_____。 | 乌云密布,骤雨入船。 | |
[唐]刘禹锡 | (2)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 | 蜿蜒曲折,风高浪急。 | |
[唐]杜牧 | (3)_____,_____。 | 江南之春,色彩明丽。 |
2、在横线上填写与加点词意思相同的词语。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_________是牛角的,有的_________是纱灯。
3、积累运用。
1.__________________,怜子如何不丈夫。
2.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4.五音: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儿童相见不相识,__________________。
6.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_____。
7.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______)银圈,手(______)一柄钢叉,向一匹猹(______)的(______)。那猹却将身(______),反从他的胯下(______)了。
4、硬笔书法欣赏与展示。
1.请欣赏并评价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楷书作品 此作品结构 _______ 整体上显得 ______ | 2.请用楷书默写本学期学过的古诗词中你最喜欢的 一首(含作者及朝代),注意字体结构和整体布局。 ______________ |
5、比一比,再组词。
唇( ) 忧( ) 虑( ) 堪( )
辱( ) 扰( ) 虐( ) 勘( )
6、古诗积累。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____________鬓毛衰。
____________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
【1】补充诗句。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
【3】“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客”指的是( )。
A. 家乡的亲人 B. 村中的小孩 C. 诗人自己 D. 诗人的朋友
7、阅读与理解。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在文中“_____”上补充诗句。
【2】仿照例句的标示,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 金沙水/拍/云/崖暖 B. 大渡/桥横/铁索/寒
C. 更喜/岷山/千里/雪 D. 三军/过后/尽/开颜
【3】这首诗是围绕“____”两句展开叙事抒情的,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请你仿照例子加以概括:①攀(五岭)②越(___)③渡(____)④夺(____)⑤翻(____)
【4】在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采用了____和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_____。
8、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练习。
再买头小毛驴,
打完场赶着送公粮;
驮着老伴儿,
看闺女,上东庄。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1】笑嘻嘻 笑______ 笑______
【2】联系上下文内容,选文第一个小节写的是获得土地的三黑__________。
【3】从“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你体会到了三黑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得到土地的三黑,最想说的话是什么?请简要地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材料一】四、八年级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关注度调查。
年级 | 学习情况 | 身体健康 | 人身安全 | 道德品质 | 行为习惯 | 兴趣特长 | 心里状况 |
四年级 | 79.8% | 66.6% | 62.2% | 25.3% | 15.2% | 10.8% | 6.5% |
八年级 | 79.9% | 66.5% | 52.2% | 30.7% | 18.7% | 7.1% | 11.1% |
【材料二】部分家庭的亲子沟通存在不足,如22.5%的四年级学生和21.2%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问自己学校或班级发生的事情”;部分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待改进,如15.4%的四年级学生和9.9%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认真听自己把话说完”,19%的四年级学生和18.8%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要求自己做某件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从不耐心说明理由”。
【1】阅读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在亲子沟通、教育方式上有待改进。_____
(2)家长对孩子学习、健康的关注远高于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心理状况。_____
(3)八年级家长对子女道德品质和兴趣特长的关注度高于四年级家长。_____
(4)要全面提升我国的家庭教育质量,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_____
【2】商茹的父母平时只关心她的成绩,很少与她进行其他方面的沟通。请你用“一来……二来……三来……”的句式劝告商茹的父母多跟女儿沟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句子,品析人物形象。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这三句话中,有一句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2】村民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失措,而这里写老汉“像一座山”,表现了老汉在危险来临时的___________。
【3】对“他像一座山”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B.老汉个子高大魁梧,外表十分像一座山。
11、我会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人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裏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这段文字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描写地球的句子。
【3】文段中将地球比作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说明它的____________。
12、阅读。
大雪天蒸馒头
大雪苍茫地落了下来!
很快,天地同装,鸟雀敛足。
在这样的天气里,早些年,母亲没有事情做,一般会把酵母拿出来,用温水化开,和一个面团,放在陶盆里,然后把陶盆往地锅的温水里一坐,盖上锅盖,到堂屋给我和妹妹做鞋。一双鞋帮子做得差不多,再次回到厨房,掀开锅盖,面已经满满当当地发了一盆。
这时候,母亲把面盆端出来,案板打扫干净,撒上一些面粉在案板上,乡下人称这些撒下来的面粉为“面步”,意思是待会儿面团在案板上和面,似在走路。
和面是个体力活,在乡间干惯了农活的母亲,和面对于她来说,丝毫不在话下。只看一团面在母亲的手掌之间上下左右翻腾,不时撒一些面粉上去,继续盘揉,约摸半小时左右,面就盘好了。
盘好的面或被刀切成枕头状,或团成蒸馍,形状不一,做出来的馒头也不一样。馒头塑型完毕,通常一锅水也烧至沸腾,把箅(bì)子和纱布铺好,馒头一个个码在上面,像一片白色的营阵,盖上锅盖,继续加火。灶釜里吐出来的蒸汽越发变香,如此,蒸上半小时左右,焖上三五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掀开锅盖的瞬间,那叫一个喜人。
白胖胖的馒头好不富态,像雍容的唐朝美人,在锅灶上盈盈冒着体香,撩人味蕾。
窗外大雪茫茫,锅灶上馒头雪白,这世界,一片大同气象。
想起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所描摹的句子:“偶食新明府馒头,白细如雪,面有银光,以为是北面之故。龙云不然,面不分南北,只要罗得极细,罗筛至五次,则自然白细,不必北面也。惟做酵最难,请其庖人来教,学之卒不能松散。”
一句“白细如雪,面有银光”,这哪里是在写馒头,分明是在写美人。馒头的美,是名副其实的“秀色可餐”,况且,在大雪天气里,刚出锅的馒头是最好的“暖宝宝”,放在手里,不时地左右手互换,吸溜着热气,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那发酵后的成熟面团,在唇齿之间舞得可带劲儿了!
大雪天吃馒头,若是三五岁的孩童,样子有趣,馒头飘香,简直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词语。
(1)天地同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不胜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作者介绍母亲蒸馒头,大致经过了哪些步骤?填写在下面。
发面——_____——_____——入锅蒸焖——_____
【3】“白胖胖的馒头好不富态,像雍容的唐朝美人,在锅灶上盈盈冒着体香,撩人味蕾。”这句话从_____和_____两个方面描写馒头,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心情。
【4】根据本文的内容,判断下面说法,对的画“√”,错的画“×”。
(1)短文赞颂了母亲的勤劳和灵巧, 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____
(2)短文通过回忆大雪天蒸馒头的往事,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____
(3)在作者眼里,大雪天刚蒸的馒头不仅美、香,而且是最好的“暖宝宝”。____
(4)“这世界,一片大同气象。”说的是大雪和馒头颜色相同。____
【5】《大雪天蒸馒头》这篇短文勾起了你哪些美好的回忆?选取一个画面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1】这几段话写的是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段话写了哪两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鲁迅先生看似矛盾的言行中,你看出了他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鸟中诸葛》回答问题
乌鸦的名声不好,很多人认为“乌鸦叫,祸来到”。其实乌鸦是鸟中诸葛,不过这一点( )。
鸟类学家研究发现,乌鸦的聪明机灵令人吃惊。在欧洲的一些公路两旁,常常可以看到乌鸦,因为每当载重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地面震动往往迫使地下的虫子爬出地面,这样,乌鸦一伸嘴便可把虫子吃掉。乌鸦还会把核桃扔在路上,让汽车替它们把壳压碎,它们再吃壳里的果实。乌鸦看到狗在吃东西,往往会有几只飞去啄它的屁股,待狗反身攻击时,另外几只即迅速将它放下的食物抢走。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渔民常常把鱼竿搁在冰窟窿中钓鱼,乌鸦会利用渔民不在的机会,用嘴叼着钓鱼线,把线绳子拖着,直到鱼钩上出现活蹦乱跳的鱼,美餐一顿后叫几声便飞走了。
有许多小鸟都是由大鸟哺育,长大后便各飞东西。而乌鸦却不同,小乌鸦长大后不但不离娘而去,而且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敬。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便到处寻食,衔回来一口一口地喂。来乌鸦一旦病死,小乌鸦还召集亲友为其送葬。有时群集( ),众乌鸦哀鸣着盘旋数圈,向遗体告别后将死乌鸦放入深坑。
荷兰一位动物学家“领养”了一只18个月的乌鸦,把它饲养到8岁,这只乌鸦视他为“父亲”,他一踏进门,乌鸦便会手舞足蹈向主人鞠躬致意,其亲昵之态令人动情。
乌鸦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它能重复各种各样的声音,甚至也能学人话,有个别乌鸦可掌握百余个词汇呢?
新喀多尼亚岛上的乌鸦还会用树叶和细枝制作捕捉昆虫的“工具”。它们折断一些钩形小枝以脚固定,除去树皮和叶片,用喙把钩部整理成像鱼叉且带有倒钩的工具,然后用这种工具设下陷阱引诱并捉住猎物。
但有一些人认为,碰见乌鸦是( ),说它是“报丧之鸟”。其实,乌鸦并非不祥之鸟,报丧之谜已被揭开。乌鸦喜欢吃动物尸体腐烂之物,其嗅觉特别灵敏,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到尸体分解出来的微弱气味,从而( ),久病垂危的病人临终前会释放腐败气味,人尚未死,乌鸦早已闻息而至,这也许是人们厌恶乌鸦的原因吧。
【1】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不祥之兆 鲜为人知 数以千计 竞相飞至
【2】你认为乌鸦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文章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以下两个句子突出了乌鸦的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意分别回答。
(1)他一踏进门,乌鸦便会手舞足蹈向主人鞠躬致意,其亲昵之态令人动情。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它们折断一些钩形小枝以脚固定,除去树皮和叶片,用喙把钩部整理成像鱼叉且带有倒钩的工具,然后用这种工具设下陷阱引诱并捉住猎物。
【4】如何解释乌鸦“报丧之谜”?请用文中的语句分三点回答。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5、句子模仿秀。(用加横线的词语造句)
(1)它们色彩热烈明快,因而也更使人感到亲近。
(2)北京城这秋色的秋林啊,终于使我明白:大自然并非只有一种绿色,也并非只有一种黄、一种红……
16、按要求完下列句子。
(1)她大眼瞪着 很委屈地说 别羞 大姐姐 我也是女孩儿(给句子加上标点)
(2)他的小嘴撅起来。(改为比喻句)
(3)火辣辣的太阳晒红了高粱,蒸黄了枫叶,烤焦了盘山公路。(仿写排比句)
(4)啊,真是菊花茶,甜甜的,带着一股花的馨香。
(改为感叹句)
(5)爸爸哈哈大笑,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
(改成第三人称)
(6)把原句改成下面的句子行吗?为什么?
原话:该要的钱,一分不能少;不该要的钱,一分不许多。这是找你的 4 角钱。每碗茶 1 角 5 分钱。
改后:这是找你的 4 角钱。每碗茶 1 角 5 分钱。
17、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请你在横线上改写。
我对晓彤说:“对不起。我生病了。不能和你去滑雪了。”
___________:“对不起,我生病了,不能和你去滑雪了。
18、仿照例句(写人物说话时,不用“说”字),把这段话补充完整。
例: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王老师宣布了“校园戏剧节”各班可以报三个节目的消息,同学们____________,我和同桌____________。
19、按照要求写句子。
1.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改为一句话,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汉很凶。(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说:“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园地。
心理活动描写是《穷人》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在生活中,你一定有做错事的时候,夜晚一个人在家时,被人误解时,失败时……那时你的心情如何呢?仿照《穷人》中的心理活动描写,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