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荷塘月色》选段,对描写语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A. “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叶柄挺拔、叶面舒展的优雅形态。
B. “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分别写出了荷花开放和含苞的神态。
C. “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用“明珠”“星星”比喻白花,相似点在于繁多。
D.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借用听觉写嗅觉,写出微风中的荷花清香似有若无的特点。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亳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 值此中秋佳节,令女出阁之庆,聊备薄酒,以飨众亲朋好友
D. 兹定于2018年12月25日(星期二)11时在府上为家慈举办八十岁华诞
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译: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译: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
译: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
5、下列不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已成为了一个神话,无论在书法行家那里,或者非专业人士那里,“兰亭”俨然成为了一座不可触摸更不可撼动的图腾立柱。和其他艺术所不同的是,书法的历史是一个逆行的历史。当一系列经典范式被建立起来以后,后人始终在对于这些经典进行不断趋近化的效仿中建立起各自的历史谱系。这个描述很像是哲学家本雅明在《历史哲学论纲》里所描述的景象,时间的天使背向未来被狂风越吹越远。“兰亭”如一个越来越清晰的不可接近的艺术理想,却离尘世越来越遥远。尽管书法史上的图腾柱大大小小各擅胜场,但“兰亭”毫无疑问已成为了一切图腾柱中央最宏伟夺目的那一座。
这种艺术史上的偶像化对我们并无好处。一方面我们看到现代文化的琐碎和平庸占据了主要的位置,同时也看到那些经典的图腾变得越来越坚不可摧,而人类的生命和创造力却在这些文明碎片的挤压之下变得举步维艰。关于“兰亭”的起源已几乎湮没无闻,和王羲之的其他真迹一样,大多已被历史的烈焰摧毁殆尽。要是我们通过那些残留的余烬来观照“兰亭”的出生证明,会发现实际上连这座图腾本身都是极为可疑的。
东晋这个朝代和以往不同,他们拥有非常强大的“厚今薄古”的风气。我们说汉魏风骨,实际上也强调其古意盎然,拥有一种经典化的理想美学。但是东晋时代除了个别人之外,主要的文化风气在于对经典美学的逆反。我们可以说,在当时的哲学风气下,那种来自于汉代儒学的历史观被清谈式的玄学化的历史观所取代,同时在国家权力松弛的现实政治之下,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放到了今世,期待在当下建立起属于自身的经典艺术体式。
“兰亭”最初的经典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书法的传统尺度一度是汉魏时代的张芝和钟繇,然而到了王羲之出世之后,他将古拙的写作形态一改为妍丽之风,很快获得了人们的赞誉。一种新的美学格局的出现总是会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但这种评价也常常带有争议。因此若干年后,当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出世之后,很快就在书法领域取代了其父亲的位置,成为了大众所青睐的新对象。这样看来,王羲之的第一次经典化尝试并不是很成功,尽管他确实得到了认可并纳入了经典的谱系,但是离后来“书圣”的地位,其实还很遥远。
问题就出在几个皇帝身上。当时代过了一百多年,走进梁武帝的年代后,“崇古薄今”的风气再度袭来了。这是一个知名的崇古帝王,他试图重新建立一系列关于书法的古代丰碑,重新激发起文化里对于经典的向往。问题随之而来,那些更为古老的书家作品,传世已然稀罕,他往前推算所足以找到的最为合适的书家范式,正是王羲之。在这样一种皇权和艺术经典权的共同策应之下,王羲之被推上了其生前难以想象的宝座。尽管后来梁元帝在战乱里焚毁了大量真迹,但这些在现实中的焚毁也恰恰让这些经典在精神史里变得更加牢固。直到后世皇家不断以王羲之作为珍藏,“兰亭”的“第一行书”和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也就这样逐渐流传下来了。
这是一个简要的偶像建立史。我们知道,一座艺术图腾的树立并不是简单而孤立的事件,而要依靠无数波涛的合力才能够逐渐建成。问题是,这场复杂的历史事件在后来被简化成了一桩纯粹的艺术美学问题,仿佛“兰亭”生来就是为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称号而来的,这当然是我们在认知上的重大谬误。事实上,何止是“兰亭”,在任何领域建立起偶像丰碑,总会伴随着认知简单化的危险。要是对图腾的崇拜还混杂了一些其他的权力崇拜在里面,那局面就更加糟糕了。
(节选自《长江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原文来看,“兰亭”成为“第一行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和政治环境的宽严有着密切的关系。
B.东晋时代整个文化风气“厚今薄古”,政治环境业较宽松,这有利于建立独属东晋的经典艺术体式。
C.“兰亭”走上神坛,固然有艺术上推陈出新的因素,但是也和时代审美风气以及政治需求等有关。
D.作者开头承认“兰亭”是一座伟大图腾立柱,后文又进行了质疑和否定,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采用举例论证,通过本雅明在《历史哲学论纲》的描述来论证后人会通过模仿经典来建立各自历史谱系。
B.第二段从两个方面来论证艺术史上的偶像化对我们并无好处,能够辩证地看待经典对人类的影响。
C.本文基于历史事实进行分析,涉及“厚今薄古”和“崇古薄今”两种时代风气,作者并未对此作出评价。
D.作者在论证中渗透着基本的理念:不能简单而孤立地看待问题,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对“兰亭”事件细致入微的分析,最终得出只要建立图腾就会导致认知简单化的结论。
B.作者对于政治权力对艺术品的评价和影响心存警惕,认为艺术品的价值不应该受到其他领域的干涉。
C.平庸和琐碎在现代文化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使得人类的创造力无法从经典文化的影响下取得突围。
D.王羲之的书法在生前就获得了较高的评价,他被儿子超越并不能说明他的书法造诣略逊一筹。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写易守难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一诗具体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时,表现乐曲激越雄壮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色彩。
B. 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翁的特性,睡眠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颔联写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说明他珍惜生活,懂得享受。
C. 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反映了老年人年纪大而怕冷的特性,也写出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D.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为学(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乙)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①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逮:及,赶上
B.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岂,难道
C.何不炳烛乎 炳:持,拿
D.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涉猎:广泛阅读不求深入钻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欲之南海,何如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小学而大遗
C.蒙辞以军中多务 忽魂悸以魄动
D.蒙乃始就学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学》讲述了“蜀鄙二僧”“ 之海南”的故事,形象地阐明了难易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 告诉读者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B.《为学》一文认为,聪明和才能,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自己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就会失败。
C.年少又能好学,如同升起的太阳,阳光渐明。年壮又能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年老又能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火光明亮。
D.鲁肃和吕蒙,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他们之间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孙权劝说吕蒙“就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以及《劝学》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猴子长年累月在山上的一棵大树上观看树下的两位仙人下围棋,学到了一手高超的棋艺。后来这只猴子下山找人挑战,结果每一个人都不是他的对手。国王知道后很生气,全国这么多围棋高手竟然败给了一只猴子,于是就召集群臣商量对付猴子的策略。其中一个大臣自告奋勇要求与猴子对弈。国王问他:“你有把握吗?”大臣回答:“只要您答应我比赛时在桌子上放一盘水蜜桃,我就一定能战胜它。”比赛开始了,猴子总是盯着那一般鲜艳诱人的水蜜桃,结果大臣赢得了比赛。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