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诗歌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B.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C.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D.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2、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变化最大的一项是( )
A. 原句:创新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不仅涉及技术的创新,还涉及制度与思想的创新。
改句:创新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涉及技术的创新,也涉及制度与思想的创新。
B. 原句: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自理么?
改句:我这样大年纪的人,谁说能自理?
C. 原句:拥有一间充满书卷气与生活气息的书房,该是多么温暖润心的美事幸事啊!
改句:拥有一间充满书卷气与生活气息的书房,不得不说是件温暖润心的美事幸事啊!
D. 原句:可以追忆革命岁月,可以缅怀革命先烈,可以重温红色之旅,所以,红色旅游格外耀眼。
改句:红色旅游格外耀眼的原因有:可以追忆革命岁月,可以缅怀革命先烈,可以重温红色之旅。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古代军事家高度重视军队组织和指挥系统的建设,其中就包括金鼓制度的建立和训练。但是, 。
A. 出于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使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乎只有进攻和后撤两个指挥信号的印象。
B. 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乎只有进攻和后两个指挥信号的印象。
C. 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击鼓进车”“鸣金收兵”,使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于只有进攻和后撤两个指挥信号。
D. 由于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击鼓进车”“鸣金收兵”,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乎只有进攻和后撤两个指挥信号的印象。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瘟神•其二
毛泽东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春风杨柳”,描绘出新时代春光明媚的景象,“尽舜尧”则表达了对中国六亿人民精神境界和智慧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
B.颔联紧承首联“春风”句的境界,进一步开拓新中国欣欣向荣的烂漫风光。“红雨”“青山”突出了美丽明艳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C.颈联描绘了人民群众劈山治水、改造河山的艰苦卓绝的劳动场面,
D.尾联称瘟神为君,包含着对瘟神的嘲笑意味,给人一种战胜瘟神的幽默感,表明中国人民消灭血吸虫、送走瘟神的决心,表现了毛泽东积极豪迈的乐观之情。
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①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②于此,虽万镒③,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②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玉。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以为能胜其任也(________) (2)匠人斫而小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3】孟子对齐宣王有怎样的期待?他是采用什么方式劝谏齐王的?
6、阅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然后回答问题。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诗评家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中“横”字用得最妙,试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8周。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1)此实验的目的是(不超过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不超过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课文默写。
①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八则)
②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黄鹤楼》)
⑤折戟沉沙铁未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⑥______________,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⑦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所替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不居仇屋
许福元
①三月三,燕子来;九月九,燕子走。三奶奶至今仍住在五间老屋里。老屋砖抱角,坯填芯,屋顶垂一尺厚的秫秸。上面搭麦秸泥,挂小青瓦。堂屋烟熏火燎黑黑的脊檩上,有一个燕子窝。这个燕子窝又长又宽又深,做得好漂亮。燕子秋天往南飞走,开春飞回来。只不过在旧巢之上,再啄一圈新泥。同时呼朋引类,在屋檐下,厢房里,又增新居,形成一种小气候。
②三奶奶的大儿子叫大燕,二儿子叫二燕。他们出学校门进机关门,都在外地工作,也都在外地安了家。前些年,春节回来,住上几天。现在说忙,儿子到底也上了把年纪,好几个春节没回来了。
③日常照顾三奶奶的,就是老闺女巧燕,婆家是当村。终日与三奶奶为伍的,就是燕子。
④开春的时候,打前站的燕子来了。它们先落在屋脊、门楼瓦檐上,然后在院子半空盘旋几圈儿,“唰”就从门顶窗钻进去了,看到旧巢仍在静静地等待它们,才款款地飞出来。
⑤于是,陆续飞来了一小批燕子,它们从三奶奶的头顶、眼前身后,斜飞着,绕着圈,呢喃叫着,似乎告诉三奶奶:我们又回来了。每到这个时候,三奶奶就问巧燕:“人有人言,鸟有鸟语。你知道燕子在说什么?”巧燕故意说:“不知道。”
⑥于是,三奶奶年复一年对巧燕重复着;不吃你不喝你,借个屋檐生儿女。燕窝里其实清静不了多长时间,乳燕就孵出了。先只是听到“唧唧”的叫声,没几天,就“喳喳”地喊了。雏燕纷纷趴在半圆的窝边,露出黑黑的小脑瓜,抿着黄黄的嘴巴。但等燕子妈妈一回来,它们就比赛似的纷纷张开大嘴巴,列成一排小黑洞洞。妈妈就将衔着的小虫呀,桑椹呀,嘴对嘴地喂它们。
⑦三奶奶家院场大,有一亩多。青杨、香椿、刺槐、桑树都郁郁参天。夏天的傍晚,燕子就在葡萄架、葫芦棚、架豆秧、韭菜埂之间穿行,剪来剪去。此种情趣,三奶奶最会感受:黄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夏至红雪墙头杏,白露冬瓜霜了皮。
⑧燕子开春一来,三奶奶就让老闺女在院子南墙下起灶锅做饭烧水,怕熏着堂屋里的燕子窝。老闺女要将院子打成水泥地,三奶奶不让,说燕子垒窝要用泥,要喝水。因此,院子里三奶奶总留一个小小水坑。
⑨九月九之前,燕子要孵三窝小燕。秋风下来了,三窝小燕都要带到南方去过冬。
⑩每年燕子临走的时候,你看吧。一大群围着三奶奶飞,有几只还落在三奶奶的肩膀上、手背上。然后,绕着三奶奶的大院场,转三圈,才依依不舍向南飞去。
⑪每到这时,三奶奶都很伤感,对老闺女巧燕絮絮叨叨地说:“人哪,其实跟燕子一样。燕子垒窝,一口口叨泥。盖这老房的时候,就我和你爸爸脱水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你大哥念书的时候,吃不饱,还不是我刨了前院的白薯,自己舍不得吃,蒸了晒成干,用小驴驮着送到他学校去。为了你二哥结婚,我卖了二十多棵树。为了你上高中,连老母猪都卖了。”老闺女和三奶奶最贴心,不由地说:“您说,人啊,这可为了啥呢?”“为啥,也不为啥。”三奶奶不止一次这样说,“你看见燕子了吗?它们从南方飞到北方,生儿育女,又带回南方,不怕路途遥远。一季要孵三窝小燕,小时候要一口一口喂它们。等翅膀硬了,就出飞了。要是半道上碰见了,不一定都认识吧?还是托生人好,像你大哥、二哥,人来不了,还有电话来嘛。”
⑫这一天,老闺女巧燕告诉母亲:这里要建汽车城,要拆迁。按政策,房越老越值钱,土地比房屋还值钱,作价至少得几百万元。是不是让我大哥、二哥回来一趟?
⑬三奶奶心里有谱:大燕、二燕会很快飞回来的。果不其然,两天以后,巧燕的大哥、二哥就回来了。大燕对三奶奶说:“妈,我现在真等着用钱。我那二小子结婚买按揭房,首付至少得几十万元,现在房价真贵。您心里最明白,我刚参加工作时,一个月挣三十八元钱,我每月往家寄二十元,给我爸爸看病,您说是不是?”
⑭三奶奶点点头,说:“是。”
⑮二燕对三奶奶说:“妈,您心里最清楚。我那丫头,您的孙女要自费留学去加拿大,得几十万元的预备金呢。我刚工作的时候,是下煤窑。我用年终奖金,盖的咱西厢房,那是用命换来的,您说对吧?”
⑯三奶奶也点点头,说:“对。”
⑰巧燕也沉不住气了:“妈,您心里明镜似的。这么多年,是谁伺候您?您一有病,我就背出背进。要不是为您,我不会不考大学吧?现在,只有我户口跟您在一块儿。再说了,女儿也有继承财产权利。怎么也得有我一个楼门吧?您说,我说得在理吧?”
⑱三奶奶还是点点头,说:“在。”
⑲大燕、二燕和巧燕,却又一齐埋怨起三奶奶来:“您别光‘是’‘对’‘在’的了。要是趁我爸爸在世时,把家分了多好,现在按分家单计算,能有这后遗症吗?”三奶奶显得挺内疚,点点头:“都是我不好。”
⑳以后的一段日子里,大燕、二燕和巧燕之间,为这笔巨额房产,磋商、谈判、争论甚至反目。最后请律师,对簿公堂。三奶奶的农家院里,一时人来车往,还有警笛声声。
㉑三奶奶病了,病得还挺重。大燕、二燕和巧燕,这回齐刷刷跪在三奶奶炕前,都止不住流泪。
㉒三奶奶非常平静,问他们兄妹三人:“咱家的燕子呢?”大燕、二燕和巧燕,才猛然记起:燕子呢?什么时候飞走得无影无踪了呢?他们抬头望望屋脊,又跑出去看看厢房檐下,查看了一个个燕窝,都空空落落的了。就是一窝窝刚要出飞的小乳燕,也无影无踪。原来布满树荫、燕影热闹的天空,现在死一般空寂。还有两茬乳燕没孵,燕子们就决然弃屋而去。
㉓这是怎么回事呢?三奶奶临咽气的时候,告诉她的儿子大燕、二燕和女儿巧燕:“燕子不居仇屋。”
【1】文章第⑪段写到“每到这时,三奶奶都很伤感”,请结合上下文,谈一谈三奶奶因何而伤感。
【2】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㉒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原来布满树荫、燕影热闹的天空,现在死一般空寂。
【3】有人认为第⑦段可以删掉,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燕子不居仇屋”的理解。
10、记叙文阅读理解
幸会,妈妈
张春
①我小时候爱吃手指,把手指甲都啃坏了。她就给我在胸前吊了一粒甘草片。因为甘草片比手指头好吃,我就不吃手指头了。
②那时,看到其他小孩子在高楼外的屋檐上追跑嬉闹,也想跟上去。妈妈没有打我骂我,而是去买了一个大西瓜,带我们站到那个楼顶上,瞅着下面没人,把西瓜扔了下去,然后说:“你们看,摔下去就是这个样子!”
③还有一次,在家里看电视剧《哪吒闹海》,看到哪吒自杀的时候,我一边伤心地大哭,一边去上学。走出好远,后边远远传来妈妈的声音,她边喊边跑:“哪吒没有死——被他师父救活了——不要哭了!”她起码追了200米。
④我初中的时候第一次收到情书,非常忧心,试探地拿给妈妈看。妈妈仔细地看完,然后笑眯眯地叠起来还给我, 说:“青春真好,还有人给你写这样的信。”我后来听说很多女孩子不再对妈妈说心事,就是从第一封类似的书信开始的,而我却松了一口气,好像今后没有什么事不能和妈妈说的了。
⑤但我们之间也不都是美好时光。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我也跟她吵过,说:“等我长大了,还了你们的钱,我就再也不欠你们的了!”妈妈沉默良久,叹了口气,说:“我们大人有时也心情不好,你看看《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总是逗阿玛高兴,你就不能也哄哄我吗?”
⑥后来爸爸病倒了,她去陪护,不眠不休的40天,她竟然还胖了些。她说虽然没有怎么睡觉,但爸爸吃剩的东西,她都搅一搅全部吃掉了。情绪上受不了的时候,自己跑到厕所里哭一场。她规定自己每天只准痛哭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要振作起来。她说:“要疯掉还不容易?可我疯了,我那两个孩子怎么办?”后来,爸爸还是走了。
⑦命运是猜不透的。爸爸去世仅一年,我刚上大学,却突然得了一种怪病。在北京治疗了三个月,医生都说住院没有意义了。但妈妈心不死,她照样背着我,一家一家的医院去看,到处寻访偏方和疗法。当时在北京看病太难了,每次排队要排四五个小时。我想,妈妈的心该被烧焦了吧?稍有闲暇,她就摸着我因为打了好多针而布满淤青的手,说:“不知道有没有哪个神仙,把你的病摘下来放在我的身上?”最后,她竟然自己研究医书,自己开药试针。她甚至琢磨出一套按摩手法,能准确地摸索出我任何地方的疼痛,最后对症下药。
⑧半年后,我站起来了,居然回到北京继续上学。
⑨今年3月,妈妈到厦门来看我,我们去海边散步。妈妈笑着说,她以前不是很会走路,现在腿脚不如以前了,反而领悟到一些道理,变得很会走路了。她说:“要把手甩开,专心致志,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要这样,一脚一脚地走,走多远,也不会累着。”
⑩我看到她平静地望着远方,脚步均匀地走着,全身显出协调而动人的姿态。我突然涌出一股热泪,一句一直想对她说却老是不知怎么说的话喷薄而出:
“幸会,妈妈!”
(原载《青年文摘》,有删改)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 情节 | 妈妈的心理或变现 |
“我”上初中的时候 | ① | 仔细地、笑眯眯地 |
后来 | 妈妈陪护生病住院的爸爸 | ② |
“我”上大学生病的时候 | ③ | 心焦 |
今年3月 | 妈妈和我去海边散步 | ④ |
【2】请谈谈你对⑨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要把手甩开,专心致志,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要这样,一脚一脚地走,走多运,也不会累着。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发生在母女之间的大量往事,展示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在教育和影响女儿健廉成长路上的感人故事。
B. 本文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通过妈妈在生活上对女儿细心关怀、心理上无声教化和女儿生病后奋不顾身地照顾等往事,表现了妈妈对女儿的深情。
C. 这一对母女历尽生活的各种不幸,母女间也曾产生过不少矛盾,有时到了反目的地步,可作者却写得曲折动人、生动有趣,富有文学性。
D. 全文线素不够明晰,一会儿写在家发生的几件琐事,一会儿写爸爸生病住院的事,一会又写“我”生病的事,似乎是想写哪儿就写哪儿,显得有点凌乱,不够紧凑。
E. 写真人实事的文章一是材料要丰厚,件件经过精心选择;二是组织要讲究,使全文中心明确,浑然一体。本文达到了这一要求。
【4】文章标题“幸会,妈妈”有何意义?文中的“妈妈”教女有方,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智慧型父母”的看法或感悟。
(链接材料)小羽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最近,妈妈发现她的学习成绩下降,很是着急,也很奇怪。于是就跟踪她,查她的手机短信,偷翻她的日记本,终于发现女儿和一个叫大纲的男孩子来往密切。妈妈大发雷霆,把女儿一顿臭骂。并且,没收了女儿的手机,不让他们来往。甚至妈妈还告到老师那里,让老师帮着分开他们。她专门顾人接送孩子上下学。没有想到的是,妈妈的做法令女儿极为反感,干脆和妈妈“冷战”。对妈妈的询问不理不睬。妈妈非常难过地来找咨询师,泪流满面地说:“我的女儿怎么了?为什么原来的乖乖女,现在对我这么冷漠?”
11、作家寄语中学生写作
王蒙:
我觉得中学时代非常重要,一个喜好文学的人往往在中学时代就表现出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个性,乃至处于萌芽状态的才华。尽管中学生的知识、经验还相当有限,思想、心理也还不那么成熟。但是中学生特别敏感,开始用一种成人的眼光,或者说努力学着用一种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他开始用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情感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这对他一生的影响非常深远。
我希望中学生把作文写好,但是我不喜欢看那种年轻人做老年语、做未老先衰语的作品。我希望中学生能保持青少年的单纯和朴素,不要说空话、套话。如果太像大人的作品,等于瞄准了一些作家的创作,让人感觉到有一些勉强,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文章应多一点朴素的、单纯的、直抒胸臆的语言,不需要加太多的修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大家应多写这样的文章。
最真实地袒露自己,用许多辞藻、妙笔生花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
钱理群:
我想抄一段鲁迅的话,赠给年轻朋友:
“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真,自然是不容易的。但总可以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我希望我们的中小学生,从现在开始,一辈子说自己的话,说真话,至少说较真的话。
余华:
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种乐趣,一种创造的乐趣。最初写作时的主要乐趣是对词语和句子的寻找,那时候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让自己坐下来,让屁股和椅子建立友谊,我刚开始写作时才二十岁出头,这是一个坐不住的年龄。想想当时我的同龄人在到处游荡,而我却枯坐在桌前,这是需要极大的耐心来维持的,必须坚持往下写,然后突然有一句美妙的语言出现了,让我感受到喜悦和激动,我觉得自己艰难的劳动得到了酬谢,我再没有什么可抱怨了,我枯坐桌前也同样有无穷乐趣。
对一个长期从事写作的人来说,有时候写作已经不单纯是在写作,更像是一种人生经历,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写作,长达一年或者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写作者的情感往往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同舟共济,共同去承受苦难,也共同去迎接欢乐。这时候得到的乐趣会让我们相信,虚构的世界比现实的世界更加引人入胜。
我要谈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任何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是读者,写作者必须重视自己读者的身份。正是在阅读很多经典作品时带来的感受,才会不断纠正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错误。
(文章有删改)
【1】 在作家王蒙和钱理群的寄语中:都说到了写作需要“真”的问题,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蒙的“真”是指写作语言要朴实、率真。
B.钱理群的“真”是指文章要有真情实感。
C.王蒙认为“最真实的袒露自己”就是写作时不需要有辞藻的修饰。
D.钱理群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阐明作家和中学生都要写真话。
【2】余华认为“写作是一种乐趣”,他的乐趣分为两个层级,请简要概括。
【3】作家王蒙对中学生“开始用一种成人的眼光,或者说努力学着用一种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持肯定态度,但反对中学生作文“太像大人的作品”,你认为他的说法前后矛盾吗?为什么?
【4】三位作家的观点对你在写作上有什么启发?请简要谈一谈。
12、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请以“想改变就趁现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二:头顶一片蓝天,脚踏一方热土,我们处在一个共享时代。朋友间的交往,亲人间的欢聚,课堂上的掌声,网络世界的畅游……最难忘,我们一起走过的那段美好时光。
请以“共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在所选题号后的括号内打“√”,然后再作文。②若选题二,请自拟文章题目。③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字数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