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滨州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B. 《出师表》的“表”,是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篇表写于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在表文中,诸葛亮既给后主刘禅提出了治国之策,也陈述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C.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等。

    D.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他笔下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都是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

  •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焉(jiān)       小惠未(biàn)

    B.民从也(fú)          小信未(fú)

    C.齐师败(jī)          下视其(zhé)

    D.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mí)

  • 3、小组成员给下面一段描写漓江山水的文字附上了几句赏析的话,其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从桂林到阳朔,有人比喻为一幅天然的画卷。但比起画卷来,那山光水色的变化要生动得多呢。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远近的山峰完全被云和雨遮住了。这时只有细细的雨声,打着船篷,打着江面,打着岸边的草和树。于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到的轻微的声响,把整个漓江衬托得静极了。这时,一只小小的渔舟,从岸边溪流里走入江来。顺着溪流望去,在细雨之中,一片烟霞般的桃花,沿小溪两岸一直伸向峡谷深处,然后被一片看不清的或者是山,或者是云,或者是雾,遮断了。这时我想,这难道不是画家李可染的《杏花春雨江南》吗?

    A. 选段开头把从桂林到阳朔的景比作“画卷”,形象地概括出了桂林山水的美。

    B. 选段中运用“打着……”的排比句式,写出了雨的细密,衬托了漓江的静美。

    C. 选段中用“走入”一词,让小小的渔舟有了人的情态,为美景增添了生气。

    D. 选段结尾处语气强烈,意在强调要把眼前的景和李可染的画作相提并论,一求高下。

     

  •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陕西剪纸粗犷朴实,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

    B.他及时送来了我久想得到的书《围城》,这真是雪中送炭,使我有如获至宝之感。

    C.每次升旗仪式后,广场上满地是果皮、纸屑,令人叹为观止

    D.他生活底子厚实,知识渊博,所以写起来才思敏捷,得心应手。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古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饮酒滑稽者游。旬朔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有改动)

    (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滑稽:巧言善辩。③旬朔: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为朔,此指一个月。④比:近。⑤惩艾:惩戒。⑥曩时:从前。⑦寻绎:反复推求。⑧勒:编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疑质理_______

    ⑵父母岁有裘葛之_______

    负此自放_______

    ⑷比年来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⑴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⑵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之:余志也/暗疏,亦不甚失

    B. 于:况才之过余者乎/ 而常废善忘

    C.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衣食所安……必分人

    D. 而:足肤皲裂不知/故虽有勤苦之劳,常废于善忘

    4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旬朔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5用原文语句填空:(甲)文中宋濂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无师的困难,他的解决方法是:_______;(乙)文中秦观在治学的道路上遇到了善忘的问题,他的解决方法是: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诗歌,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跌倒

    牧也

    风,跌倒了

    才有了美丽的落叶

    云,跌倒了

    才有了滋润大地的雨水

    太阳跌倒了,

    才有了静谧的夜晚。

    所以

    让我们不再害怕跌倒

    让我们在跌倒时

    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性学习。

    某网站发起主题为“天生骄傲”的故事征集活动,响应者众,下面三则是其中广受好评的故事:

    故事一:数年前父亲在一个菜市场做买卖,一个女人来买东西,说在相邻大棚买的水果感觉斤两不够。父亲给过了秤,十斤少了两斤多。女人找了回去,没一会那水果摊主找上门来。大骂着动了手,父亲自知理不亏,打跑了那人。几天前聊起这事,父亲说,当初也有人劝。刚做生意不懂规矩,后来懂了,狗屁规矩。

    故事二:大二的时候坐火车去济南火车站,人很多。忽然发现边上一个戴帽子的中年人正在掏我前面女生的包,我没有说话,但默默地转身正对着中年小偷,他没有得逞,直到那个姑娘到站下车。我到火车站后他跟我下车,然后给了我一拳跑掉了,至今感觉最值得的一拳。不后悔。

    故事三:老公是建筑摄影师,经常开车出差。公司很慷慨,为保证不因汽车质量影响工作,每三年给一辆新车,平时作家庭使用。每月按照实际工作开车的里程数,自己填单报销汽油费用,无需发票。多年来,只要是私人出行,不管远近,哪怕只有二十分钟的车程去超市买菜’.老公也要把公里数记上,报销的时候减掉这个数。

    (1)请探究以上三则故事中主人公“天生骄傲”的原因。

    (2)为了扩大活动影响力,网站决定将征集到到的这些小故事拍成微电影,邀请故事一中的父亲出镜。因担心他忙于卖苹果而拒绝邀请,现在请你出马邀请这位父亲,作为网站小记者的你将怎么说服他?

    (3)天生骄傲”的故事征集活动受到全班同学的热捧,班长决定策划一个“天生我班也骄傲”的班会活动,请你帮班长为此活动方案补充二个必要的实施步骤。

    活动步骤:①搜集整理班上同学关于“天生骄傲"的故事;

      ②  

      ③  

      ④校长为获奖同学颁奖,作总结发言并宣布活动圆满结束。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

    (1)几处早莺争暖树,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2)报君黄金台上意, 。(《雁门太守行》李贺)

    (3)不畏浮云遮望眼,   。(《登飞来峰》王安石)

    (4)   ,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5)   ,古来共谈。  (《与谢中书书》陶弘景)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惟有垂杨管别离

    李修文

    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做老师和学生。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所带来的争吵、伤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

    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之中神采奕奕的时刻——她总是有意 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两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到最后,小病号也愤怒了:“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小病号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此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她夜夜难眠。

    夜,借着走廊里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语单词。

    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

    一大早,小病号就要去北京了。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喊声,是小病号。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出了那两句诗。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哭泣——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1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

    2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A】可是,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出现了一丝红晕。(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本文以“唯有垂柳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 10、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摆脱对于阅读的“误读”

    ①近日,一则《水浒传》被举报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引起关注。该举报者认为《水浒传》中有滥杀无辜和丑化女性的内容,作者“三观不正”,作品是“毒小说”,不适合提供给学生阅读。

    ②《水浒传》这样的书是否“诲淫诲盗”,其背后是一个阅读观的问题。“诲淫诲盗”这个词中,“诲”意为教导,这揭示了一种观念,即将阅读当成一个受到书中内容教育的过程。阅读确实具有使人受到教育的功能,但与这种教育过程,并不是机械的必然关系。假如一个人读的书里有什么样的人,他就会变成什么样,那么书本中对不道德行为的描述,必定会将读者变得不道德——在这种机械的阅读观下,阅读会是一件极为可怕的事,毕竟哪怕是道德训诫的书本,若要教人向善,首先也要讲一讲什么是恶,可一旦描述了恶,在这个机械的阅读观下,也难保这些描述不会毒害阅读者。按照这个逻辑,想要打造一个绝不毒害人的水晶世界,恐怕只禁掉一部《水浒传》也还是不够的。

    ③其实,《水浒传》中这些道德上不完美的人物们的故事,阅读它,反而有助于人的心智成长。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净化”理论认为,悲剧可以唤起人们怜悯、恐惧等情感,被唤起的情感得以净化,让人们对于美德产生新的体验。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在《水浒传》上。《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本是天降的魔星,这已经意味着他们是超出规范的人,并不是作为道德模范被提出的。其故事有时让读者觉得爽快、佩服,有时又觉得同情、怜悯,有时甚至是厌恶、反感。读者可以在情感的激荡中,思考书中人物的功过,思考何为正义,还可以在和作者叙述立场的分歧中,了解古今价值观的异同,批判性地看待书本。这恰恰是时至今日青少年继续读《水浒传》的意义之一。

    ④阅读并不“可怕”,同时阅读也不应该被神化。近日,另一则颇有热度的关于阅读的消息,是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加入八年级语文阅读书目。这一变动,可能是为了借此引起初中生对我国经典的兴趣,然而不少学生读《经典常谈》时感到十分费力。有人为求效率,选择只读、记别人的知识点笔记,反而将原书弃之不顾,此举虽可能于考试得分有利,却背离了阅读课理念的初心。一个人从书本中获得的,总是和这个人当下的认知水平相匹配。初中生若有学力出众者,打算利用此书,结合课堂、课余读过的经典名篇,进一步了解经典原书,尚且可取;倘若对经典并无兴趣,也无接触渠道,只靠应付任务去阅读它,反而可能会引起厌倦的心思。如果认为阅读了名家好书,就能让阅读者从此脱胎换骨,这也是夸大了阅读的教育功效——它并没有那么神奇。

    ⑤相比阅读的教育功效,阅读对于身心健康的作用更加立竿见影。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心智实验室”的一项研究表明,阅读6分钟,就可以使压力水平降低68%,这种效果比听音乐、喝茶或咖啡、散步都更加显著。只是为了放松身心去阅读并不是错误,也不可耻,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⑥回到《水浒传》,那些十几岁的学生,哪怕对于世路人情、江湖社会懵懵懂懂,可还是会因鲁提辖捉弄镇关西的手段忍俊不禁,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命运忧心不已。这种多样化的阅读体验,对于青少年而言不也是非常宝贵的吗?

    【1】下列不属于对阅读作用“误读”的一项是(     

    A.阅读书中描述的不道德行为会让读者也不道德。

    B.禁止有不道德内容的书籍才会让读者免受其害。

    C.读别人的知识点笔记可能对学生考试得分有利。

    D.阅读名家好书等经典作品能让阅读者脱胎换骨。

    【2】下列对“误读”产生的根本原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将书本当作道德训诫的工具,只注重宣扬善恶是非观。

    B.带着功利化的目的阅读经典,背离阅读课理念的初心。

    C.机械看待阅读与教育的关系,夸大了阅读的教育功效。

    D.忽视阅读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未能放松身心享受阅读。

    【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认为阅读《水浒传》会给青少年带来哪些正面影响。

  • 11、阅读牛汉《祖母的呼唤》一文,完成题。

    在一篇文章里,我说过鼻子有记忆的话,现在仍确信无疑。我还认为耳朵也能记忆,具体说,耳朵深深的洞穴里,天然地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不是心灵的忆念,更不是什么幻听,它是直接从耳朵秘密的深处飘响出来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常常就是一条河的源头。耳朵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

    我十四岁离开家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声音唤醒,有母亲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有祖母深夜在炕头因胃痛发出的压抑的呻吟。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寞与危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几千里的风尘与云雾,越过时间的沟壑与迷障: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成汉是我的本名。

    童年时,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和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忿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那一带,狼叼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前几年,从家乡来的妹妹告诉我,我离家后,我们家大门口,大白天,狼就叼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狼叼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它像人一般站立起来,用一只前爪轻轻拍拍你的后背,你以为是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回头,狼就用保存得很好的那个趾爪深深刺入你的喉部。祖母常常警戒我:在野地走路,有谁拍你的背,千万不能回头。

    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总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她只有托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祖母如果不用手托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天寒地冻,为了不至于冻坏,祖母奇小的双脚不时在原地蹬踏,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像牛皮鼓面的中央,因不断敲击而出现的斑驳痕迹。

    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她从不骂我,至多说一句: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半个世纪来,或许是命运对我的赐予,我仍在风风雨雨的旷野上奔跑着,求索着;写诗,依我的体验,跟童年时入迷地逮田鼠、兔子,挖掘甜根苗的心态异常的相似。

    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那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

    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叫声。

    由于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在人生道路上跋涉时我从不回头,生怕有一个趾爪轻轻地拍我的后背。

    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

    选自《中国散文小品鉴赏辞典》

    【1】“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有何作用?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由“故乡的声音”、“脚步声”等引出对祖母呼唤声的回忆。

    B.第④段写母亲“急促而忿怒”呼吼声,是以母亲的急躁陪衬祖母。

    C.第⑥段描写呼唤声时虚实结合,真诚地表达了对童年顽劣的愧疚。

    D本文对“狼”的叙写很有意味,它既拓宽了文章的意蕴,使整篇文章凝重、深邃。

    【3】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1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 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本文第段划线的文字和链接材料都刻画了祖母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人物形象的特点等方面分析其异同。

    【链接材料】她的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高尔基《童年的朋友》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与众不同的旅行,在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行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请你以“一段 的旅途”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明确;符合文体;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