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辽源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面的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正史,指清朝乾隆年间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二十四部史书。

    B.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中榜称为“举人”。

    C.殿试在会试后举行,也叫廷试。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

    D.旧时每晚九时左右开始打鼓报告初更,因此晚上九时被称为初更。

  • 2、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长提议星期天去展览馆参观“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展”,大家随波逐流,表示赞同。

    B. 随着俄罗斯世界杯小组赛的分组出炉,谁能率先突围,问鼎冠军,让我们心驰神往

    C. 各种形式的APP新闻,游戏以及分类细致的支付软件不断涌现,真有风起云涌之势。

    D. 传统文化节日是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相关习俗不应该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

  •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题。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雨果曾发表著名的抗议信,怒斥英法强盗的罪恶行径。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是二十四史之首,它的作者是司马迁。鲁迅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赞美它在我国史学、文学上的崇高地位。

    C. 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结构上它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

    D. 《蝈蝈和蛐蛐》与《夜》都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代表作,其中《夜》是一首优美小夜曲,营造了静谧、美好的夜景,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 4、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炒勺       喧哗       忌炜       骂骂咧咧

    B.账房       贪婪       富裕       吃喝嫖赌

    C.鼎盛       转悠       支吾       爱答不理

    D.侦缉       捣蛋       凄惨       狗仗人势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黄生借书说(节选)

      ①“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②“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1选文作者是   代文学家

    2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B. 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D.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

    3下列对选文写作意图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黄生借书一事缘起,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B. 由“书非借不能读”引发“天下物皆然”的深入思考。

    C. 由黄生借书一事缘起,抒发对少时岁月的“可惜”之情。

    D. 由黄生借书一事缘起,勉励青年人创造条件发愤求学。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词前小序写到“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说说毛泽东所咏之梅与陆游的所咏之梅,有哪些不同之意?

    2请简要分析,词中“笑”字的表达妙处。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德,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赞赏、所推崇。“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是刘备离世之前留给后人的一句遗训。汉代科学家张衡把“德之不崇”视作人生最大的不幸。古希腊一位哲学家则把知识与美德相题并论,认为知识是人生的“第一个太阳”,而美德则是人生的“第二个太阳”,只有两个太阳同时升起,才能就辉煌的人生。另一位哲人还说,世上惟有两样东西最能震hàn人的心灵——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就   震hàn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3)“推崇”中“推”的意思是:______,“遗训”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

    (4)“而美德则是人生的‘第二个太阳’”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按要求默写出古诗文中的名句。

     (1)《<孟子>两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即中心论点)是:      

     (2)人恒过然后能改,   。《<孟子>两章》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小伙子一般都喜欢 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   这两句就是佐证。

    (4)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   。《蒹葭》

    (5)宁为百夫长, 。(杨炯《从军行》)

    (6)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

    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有时却在于它的。这,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能比故意强迫阅读或者故意淡漠阅读都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1】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的?

    【2】段划线句子中失重感指什么?

    【3】文章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快速便捷的网络阅读和细嚼慢咽的传统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种?简述理由。

     

  •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这个孩子将来会是个人物

    我们家门口有一棵很大的枣树和一口井。整个村子的生活用水都来源于那口井,所以人们要经常出入我家。邻居们都称我家是“秀才的家”。我们村位于仁川的边缘地区,而我的三个哥哥却相继考进了仁川最好的中学,邻居们这么说也有一定的道理。而在这样的“光荣之家”却有一个总是垫底的小弟,三个哥哥自然很不平衡。

    放假那天是我最痛苦的日子,因为学校会公布成绩,看到成绩单的哥哥们都会反复念叨“真是一颗老鼠屎”。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这时在我身后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

    “孩子们,算啦,这孩子将来会是个人物呢。”

    是父亲。他微笑着说:“成默是个心志很强的孩子。”极度自卑的我听到这句话瞬间有了力量。不过我也并未从此发奋读书,依旧每天光顾棒球场,成绩还是倒数。

    哥哥们每次看到我的成绩单都像要把我吃了似的,少不了一顿数落。然后父亲就总会站出来说:“算啦,这孩子将来会是个人物。”

    有一次大哥反驳道:“什么人物啊,我看他将来能成个人就很不错了。”两个哥哥也跟着哈哈哈大笑起来。我和父亲没有笑。我是因为羞愧,而父亲鼓励的眼神似乎在告诉我:“我相信你。”

    父亲很慈祥。每次考试都吃鸭蛋的我,有次得了10分。头一次得到分数,我兴奋地跑去跟父亲叫嚷:“父亲,我得了10分!”父亲微笑着问道:“你得10分有这么高兴吗?”不懂事的我以为父亲也很高兴,接着说:“在这旁边加上一个零,那就是100分啦!”要是其他的父母,估计都快笑破肚皮了。幸好父亲当时没有那样,也才不让我觉得自卑。我总是对自己说:“我是因为喜欢运动成绩才不好的,只要我学,就一定能学好。父亲肯定理解我。”

    到了六年级,我的想法改变了。我想好好学习,考进好的中学。我决定放弃最爱的棒球。那一天,我跟父亲说:“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父亲依旧微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会这样的。”

    但我已不知道从何学起,于是拜托父亲替我请辅导老师。虽然家里条件一般,但父亲还是爽快地答应了。当时上辅导课的地方在墓地附近,到那里要经过一个废旧仓库和溪流,需要走一个小时。生性胆小的我晚上都不敢自己去厕所,但为了学习,我都风雨无阻地去上辅导课。每到刮风下雨的天气,我觉得路上会突然冒出鬼来,怕得要命,但我始终没有退缩。哥哥们不停地说,“他撑不了几天的”“三分钟热度而已”“说不定会跑到路边的运动场去玩儿”……每当这时父亲总会站出来说,“这孩子将来会是个人物”“成默是个心志很强的孩子”。我这么坚持学习,别人都以为我中毒了。其实我是不想让相信自己的父亲失望,我想像他说的那样,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十二点停电后,我会点上蜡烛,一直学到凌晨两三点。但到六年级才开始学一年级的课本,要学的东西依旧堆得比山还高。每当我想放弃时,耳边就会回想起父亲的话:

    “这孩子将来会是个人物。”

    我最终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绩毕业,进入了哥哥们所在的仁川最好的中学。

    在进入中学后我被选为优等生。校长还亲自把我叫到校长室。当时我很紧张,只见校长走到我面前说:“你父亲因为你很担心呢,没想到你成绩那么好啊。”他边说边指了指旁边。我看到父亲坐在那里,一副自豪而欣慰的表情,眼睛顿时湿润了。

    原来父亲心里一直很担心我,但却丝毫没有表露出来,只是不停地鼓励我啊。

    (选自《意林》2013年第3期,有改动。作者:韩·金红信)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文章以“这个孩子将来会是个人物”为标题有哪些作用?

    3下面两个句子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A生性胆小的我晚上都不敢自己去厕所,但为了学习,我都风雨无阻地去上辅导课。每到刮风下雨的天气,我觉得路上会突然冒出鬼来,怕得要命,但我始终没有退缩。

    B.生性胆小的我,为了学习风雨无阻地区上辅导课。即使刮风下雨的天气,也始终没有退缩。

    4“我看到父亲坐在那里,一副自豪而欣慰的表情,眼睛顿时湿润了。”此时“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5文中的父亲有哪些特点?试结合事例简要分析。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工作方针,必须正确认识,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西医结合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促进了医学长足发展,也提高了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在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中西医结合疗法就取得了明显效果。新冠肺炎的防治实践表明,中医药早期介入、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具有显著作用。

    ③中医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孕育下产生的医学科学。虽然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但是古老的中医智慧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能够为我们攻克重大疾病提供宝贵的研究思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中医药抗病毒的基础与临床实证研究尚显不足,对其作用机理的独特性挖掘有待深入。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的迫切性。

    ④加强中西医结合,要进行改革创新。中医药现代化与产业化的源头活水来自鲜活的临床实践,需要加强符合中医学自身特点的创新,加强基础理论与文献的研究。很多中药对抗击疫病有独特的功效,需要与现行的中医药临床相结合,做好传承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医药教材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大的改革,加强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体现研究的现实性、针对性。当务之急是优化中医药发展的生态,尤其是在支持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方面尽快补上短板。

    ⑤加强中西医结合,还应着眼长远、面向未来,进一步突破机制约束。首先,应打破目前学科分置的壁垒,加强国内中西医院校战略合作,促进高水平的中医药大学与西医顶尖院校的交流合作,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创新发展,在新医科建设的征程上唱响中西医结合的强音。其次,瞄准生命科学发展前沿,以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以明确学科发展方向为主线,汇聚一批具有宽广胸怀、前瞻眼光、扎实功底的优秀人才,形成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中西医领域临床诊疗技术创新和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还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将其与中医药特有的非线性思维与高度个性化的特质相融合,加大医学人工智能学科与专业建设,提升中西医研究临床转化水平。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3.11,有删改)

    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药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孕育下产生的医学科学,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

    B.中西医结合需加强符合中医学自身特点的创新,加强基础理论与文献的研究。

    C.在支持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突出成绩。

    D.文章围绕着“要加强中西医结合”这个观点进行论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2为什么要加强中西医结合?请简要分析。

    3如何进一步突破机制约束加强中西医结合?请简要概括。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在600字左右;④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⑤不得抄袭。

    (1)“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三四月的春天,在梦里写首诗,写一个关于春天的梦。一朵花的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片草的梦,蒹葭苍苍,宛在水中央;一个人的梦……

    请以“春天,我种下了一颗梦”为题,写一篇文章。

    (2)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女孩爱好打扮,每天要在这方面耗费很多时间。

    一日,父亲问她:“一朵花有多大?”

    “有的如指头大,有的如拳头大,有的如巴掌大,最大的,也不过脸盆大吧。”女孩说。

    “那花香有多大呢?”父亲再问。“花香怎么是多大呢?”女孩不解。“哦,我是指花香能传播多大的空间?”父亲说。

    “有的可以溢满整个房间,有的可以溢满一个广场,如有风,有的花香可以传到几千米外。”女孩说。

    “几千米地有多少个脸盆大呢?”父亲说,“如果把花香比作花的灵魂,那么,一个生命灵魂的芬芳,永远比它漂亮的形体传播得更宽广,影响更深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