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辩论会上,李明据理力争,口若悬河,逼得对手哑口无言。
B. 在3·15消费日这一天,“一线”电台总会爆出许多揭露性的新闻,真是大快人心啊。
C. 近年来,某电视台的一档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受到观众的喜爱,这正好印证了“物以稀为贵”的说法。
D. 他苦苦的思索着,这究竟是什么道理。然而,在众目睽睽之下决不能就此作罢,遭人哂笑。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朋友就是坐在一起,即使什么也不说,也不会感到尴尬。
B.春天有着别样的魔力,那枯瘦了一个冬季的枝条在春风的摩挲中发了芽。
C.班会课上,他模仿岳云鹏的表演,真是栩栩如生。
D.近日,品牌奶粉造假,涉案量多达1.7万罐,这真是骇人听闻。
3、选出对《雁门太守行》赏析有误的一项(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了日落前的美景和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B.“甲光向日金鳞开”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运用典故,表达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没有色彩图纹,便没有文化的起点。
②一定的沉色、积阴,即一定的浑浊度,反而是它的品性所在。
③因此,一座城市的文化,也与这座城市的不可透析性有关。
④文化如远年琥珀,既晶莹可鉴又不能全然透明。
⑤极而言之,彻底透明,便无色彩和图纹存在。
A.④②③①⑤ B.①⑤②④③ C.①②⑤④③ D.④②⑤①③
5、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决定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4)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都被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他不“鄙”的表现。
6、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钟神秀”“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读书,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精神之旅。尺幅之中,畅游三山五岳; , 。善于读书者,不仅可以领略大千世界的无限风光,而且能够用书籍为生命导航;善于读书者,不仅可以领略天地万物的神奇景象,而且能够以书籍为心灵疗伤。反之,则让人视野峡窄,知识贫泛,才能枯jié,心灵空虚,精神萎mí。为了提高居民阅读的积极性,近日,市委宣传部阅读办、市语委办、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悦读达人”活动,持续助推全民阅读,全力打造“书香盐城”。
【1】依据拼音写出汉字。
枯jié 萎mí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加以改正。
改 改
【3】结合语境,仿照划线句子仿写。
8、按要求默写填空。
(1)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一直保持这种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一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 读报时间 | 看电视时间 |
15.38分 | 18.91分 | 98.85分 |
2012年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
调查项目 | 中国 | 美国 |
公共图书馆数量 | 3076个 | 8951个 |
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 | 个/ 44万人 | 个/1.3万人 |
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量 | 0.58本 | 50本 |
公民拥有图书证比例 | 7% | 62% |
人均年阅读量 | 4.39本 | 7本 |
图书畅销类型 | 教辅、养生、食谱、营销 等 | 小说、科技等 |
——参考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一份调查报告:受访者是30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在挑选这30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创伤也相似(父母酗酒、死亡、离婚等)。
15位教授中,有12位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15位工人中,只有4人有这种经历。
15位教授中,有14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和印刷品;15位工人中,只有4人家中有书。
15位教授中,13人的母亲与12人的父亲经常阅读书报杂志;15位工人中,只有6人的母亲与4人的父亲经常阅读。
15位教授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位工人中只有3人受到鼓励。
其中,教授组二号受访者,他是一名社会学学者,7岁时母亲去世,被送进孤儿院,一直到17岁自立成人。他在进入孤儿院时备受煎熬,他“不知道孤儿会发生什么事”。8岁时,这位受访者在孤儿院图书馆发现了霍雷肖?阿尔杰①的系列故事书。这个发现对他影响深远,因为它突然间了解到,尽管在孤儿院,他仍然可以掌握命运,创造人生。霍雷肖·阿尔杰的书让他看到“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男孩典范”,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注释:①霍雷肖·阿尔杰(1832——189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共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他专门撰写贫困男孩发奋图强最终成功的故事,代表作《衣衫褴褛的迪克》。
——节选自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
【材料四】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节选自许知远《电子时代的阅读》
【1】根据材料一,周国平将阅读定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调查报告”得出了什么结论?
【3】阅读上述材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阅读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是为了消遣,在时光的消磨里获得精神的启迪和享受。
B. 中美两国在图书馆数量、人均阅读量上的差异,可能是两国创新型人才不等的原因。
C. 从我国图书畅销书类型看,我国国民阅读的取向过于功利,缺少精神追求与享受。
D. 习惯电视画面可能会不习惯阅读纸质文本,建议控制看电视时间,更多地阅读书籍。
【4】试分析哪些原因可能导致了我国国民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5】读完上述文字,关于阅读,请你给下列对象一些建议。
如果对父母,你会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对老师,你会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对政府,你会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小题。
国宝——大熊猫
①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新中国成立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习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了。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②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
③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动物。
④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候还下水游泳。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却挺高明。它的听觉非常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攀上高高的树梢,躲藏起来。
⑤大熊猫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只有在发情期,雌雄才暂时同居。它们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产一仔,有时可产两仔。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约需两年左右时间。
⑥正因为大熊猫繁殖艰难,存活又难,所以现今我国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估计只有1000只左右。
⑦大熊猫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 更重要的是,它是有着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对科学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动物具有珍贵的价值。化石研究表明,大熊猫几百万年来的形态构造变化不大。现今的大熊猫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特征。因此,大熊猫有着“活化石”之称。
【1】选文说明的中心是 ,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顺序。
【2】理清全文的思路,把下面空缺处补充完整。
大熊猫名称的由来→ → →大熊猫的性情与繁殖→ 。
【3】文中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4】结合全文内容,请写出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的原因。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暗记
①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 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②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 ,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 ,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③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 傅。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④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 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⑤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⑥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⑦石丁的脖子上,暴起 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 ,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⑧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⑨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⑩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⑪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⑫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⑬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到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⑭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⑮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⑯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⑰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fǎn工(________) 重裱(______)
【2】③段运用了_______的叙述顺序,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石丁为了表示羞愧与铭记,将画作挂在画室墙上。
【4】⑭段有一处画波浪线句,这是对人物的___________ 描写,细腻表现了胡笛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个性特点。
【5】下列对小说有关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暗记”有两层意思,表面上看就是石丁画上的记号,实际上是指不信任胡笛产生的误会,由此在自己心灵上产生的无地自容的印记。
B.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一句中,石丁的神态变化表明了他对世间小人之多的愤怒。
C.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描写表现了胡笛不卑不亢。
D. 石丁“决定不将画作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他这样做是为了警醒自己,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与信任的呼唤。
12、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文题一:
阅读下面一首短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二)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感悟,以“含泪的微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
大千世界,绚丽多彩。为田野着色,大地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致;为生活着色,人间充满暖意盈怀的真情;为梦想着色,人生拥有执着不懈的追求;为心灵着色,我们收获受用无穷的真知……
请以《为 着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1、若选文题二,请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书写工整,卷面整洁。3、不得引用、摘抄阅读语段。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姓名。5、字数在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