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1月26日,篮球巨星科比坠机罹难的消息传出,很多人对此无法接受,潸然泪下。
B.相识犹如昨天,离别却又在即,回首逝去的日子,往事浮光掠影,历历在目。
C.用“喜马拉雅”听书,填充了人们的“碎片时间”,丰富了生活,大家趋之若鹜。
D.在本次研学活动中,同学们走访了鞍山钢铁公司,并津津乐道地谈论着鞍钢的故事。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给我们留下许多荡气回肠的爱国故事,我们要重蹈覆辙,将这种爱国精神发扬光大。
B. 山区的孩子想读书却没有校舍、书本,他们与我们拥有的读书条件真是无与伦比啊!
C. 王老师批改作文非常认真,他常常吹毛求疵地指出我作文中的错别字。
D. 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B.《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作者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C.“今诸生学于太学”中“太学”是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中的“司业、博士”是官名,国子监的老师。
D.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泛指平民。“白丁”一词也可解释为平民。
4、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古典诗中含蓄的诗, 不作铺陈直叙, 通过淡墨勾勒之笔和曲折比兴之词,追求言外的意趣风神, 其意象常常带有某种朦胧性和多义性。含蓄的艺术魅力即在于此。
A. 由于 而 因而
B. 一边 一边 所以
C. 虽然 但是 不过
D. 不但 而且 甚至
5、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子加点意思相同的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遂与外人间隔 时时而间进
C.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中有足乐者
D.既出,得其船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何陋之有
B.不复出焉 惧有伏焉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宫室之美
D.遂迷,不复得路 遂反溯流逆上矣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描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中所见的溪流、桃花、芳草、高山、洞口等景象,自然面然地引出桃花源,为桃花源的出现做铺垫。
B.第②段中作者通过写渔人所见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与现实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第③段描述了桃花源中的人看见渔人后,摆酒设宴的场景,体现了桃花源中人的热情好客,可见他们淳朴善良,对外人一点都不防备。
D.本文详略得当,略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详写渔人在桃花源内的见闻。
6、(2018年中考山东泰安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 )
A. 衡阳雁去 B. 四面边声 C. 长烟落日 D. 孤城紧闭
【2】下列对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词人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浊酒一杯”怎能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 “燕然未勒”是借用东汉大将窦宪燕然勒石记功而还的典故,这里用来表现将士们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决心。
C.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
D. 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沉,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3】下列诗句中与“羌管悠悠霜满地”使用的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B.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
C. 无为在绞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7、下面是一幅讽刺漫画,请认真观察,完成后面的问题。
(1)给漫画加个合适的题目。
(2)针对漫画中反映的现象,你作何评论?
8、名句默写。
(1)《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了自己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原因。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诗人李白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孟庙的树
孙继权
①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庙了。
②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③“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戴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④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头望天,惊喜地从这个树洞中望见了西沉的橘红色的月亮。从此,孟庙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
⑤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彤彤的果实,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
⑥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得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
⑦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⑧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众多花喜鹊、灰喜鹊在树上盘旋、鸣叫。地上落满柏子。潮湿的草皮上钻出几朵黑褐色的野蘑菇。阳光透过树隙照射过来,给弥漫寒气的孟庙注入几分温暖。游人很少。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她还告诉我,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这些鹭在这儿不知生活多少年了。它专吃活物,以微山湖中的鱼虾为食。成鹭每日往返庙与湖之间,衔鱼叼虾,哺育幼雏,繁衍生息。夏日,游客会不时在柏树下发现一些从树上掉下来的鱼虾,那是灰鹭在饲喂幼鹭时不慎落下的。
⑨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⑩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
⑪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壤。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六十五岁时,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⑫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⑬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
(选自《人民日报》,2005年1月22日)
【1】第②段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的“你”和“我”代指什么?
【2】文章标题“孟庙的树”有哪两层含义?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3】第⑨段引用了孟子的许多名句,请问引用这些名句有什么作用?
【4】尽管后来孟子思想成为儒家经典,但当初他的政治抱负也是如“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人经历了类似的磨难。请另举一例。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是丰美的旅程
李小坪
一
祖父是个读书人,教过书,进过正儿八经的单位,后来因种种原因被迫回了家。在后来几十年的光阴里,祖父一直悲伤抑郁地活着。父亲只勉强读完了小学,这是祖父最大的心结,也成了父亲的心结。当我们长起来,父亲是希望我们好好读书的。上学时,每次放假回家,他便会带我上新华书店逛。那时候对书本的喜欢,是纯天然的,没有引导,没有目标,就是感觉进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当时父亲工资只有几十元,但他舍得花掉四分之一的钱给我买书看。
那时候,《格林童话》和《天方夜谭》是孩子们最喜欢也最奢侈的拥有。当满村的孩子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儿,到处追鸡赶鸭的时候,我一个人猫在角落里啃着那些书本乐不可支。
那时候,分享是一个奇怪的词语,你把你认为很有趣儿的故事和事物讲给他们听时,可能只收获到很少的一部分友善,更多的是冷落与孤独。
后来偶尔想起这些童年的影像,父亲与书本给予我的记忆,真像是一个童话。
二
很小的时候,我就暗下决心,此生做不了教师就当一个作家吧。好像这真是天底下最美好的职业。十年前在城里打工,我常害怕下岗,又不甘心去当一个售货员,或者是一个超市的收银员。主要的原因,一是我数学打小就不好,计算能力远不及街边卖小菜的老婆婆。二是站在那里一个一个地收钱,对我而言也是很难为情的事。那干点什么好呢?突然有一天,灵机一动,就写文章吧。因为写文章可能会有稿费。也许,这可以让我避免成为超市售货员和收银员的风险。看看,我写作的动机居然不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清水洗心,而仅仅是为了吃饭。很长一段时间内,别人恭维我是个作家,我就从内心感觉到羞怯。
写作的另一面肯定是阅读,买不起书的时候,我就在网上搜索作家们的经典,偷偷用打印机打印,一本本装订成册,没事的时候就躲在办公室的角落里读得津津有味。从童年到成年,阅读已隔了万水千山。拿起书本,居然很快就有了甘之如饴的快乐。我想,有些东西是生命之间的契约。
后来,经济条件好一些了,稿费可以供养我想要买的任何书籍的时候,我家那饱满的书柜里,始终存有十多年前用打印机打印出来的经典“书”。它们无时不在提醒着我,从困顿的日子里出发的一丝亮光,以后应该时时带着上路。
三
阅读的过程中,除了经典书籍本身对自我的影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好处,那就是学会了休止。我所理解的休止就是懂得爱惜文字。阅读的世界越广阔,这种感觉就会越强烈。
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与码字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仅仅是为了赚得稿费,码字倒真是一件信马由缰的好事,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根本不需要停顿,根本不需要作长时间的抉择,编辑看好的选题,你尽管依葫芦画瓢就是。但是,写作不是这样的。写作的过程,投入了自我的尊严与良知,还有温暖与爱。说到底,写作其实是个体力活儿,相当于一场盛大的约会,真正的写作是呕心沥血的。只有真正爱过它的人,才会懂得什么叫珍惜它。所以有一天,我突然不敢贸然提笔了,我怕写坏了笔头。阅读已经让我有了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成长,并超出了我当初所理解的阅读。
我一直记得当我洋洋得意地将自己的一篇文章传给一位作家朋友看时,他发过来一句:多读书吧。那一刻,我面红耳赤。
走夜路的时候,路上好心人的一声咳嗽,也是温暖的壮胆。
四
写字十年,读了几本或厚或薄的书,再也不敢洋洋自得。写作也给我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变。那就是我开始拥有了精神上的真正独立。它让我一步步长成了自己真正的样子。哪怕后来,生活再一次急转直下,我成为了单亲母亲,带着孩子在城市里左奔右突,阅读与写作依然是支撑我勇敢面对生活的最有力武器。它让我内心坚定而又清醒,知道了活着的意义。
如果生命有八十年,我将还可以读上四十多年的书,想到这些,竟然连头发梢都是快乐。
【1】为什么说“读书是丰美的旅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部分画线句中的“一丝亮光”和第三部分画线句中“休止”分别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然《格林童话》和《天方夜谭》是孩子们“最喜欢也最奢侈的拥有”。为什么当我分享我的故事时,收获到更多“冷落与孤独”?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言必信,行必果
①子贡请教孔子: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作“士”?大孔子认为要行己有耻,是非观念明确,还要不辱君命,有做事能力。子贡又问:次一等的要求呢?孔子则强调必须知孝悌。子贡接着问:那么再次一等的要求呢?孔子回答:“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②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诚信守诺,恒定坚持,是最基本的道德操守。今天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算数,做事不一贯,就很难立身处世,很难成就大事。因此,诚实无欺,有始有终,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③孔子要求弟子们成为管理社会的“士”,而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标准自然就要高一些,他把言信行果作为士人的底线要求,希望他们起码要做到言而有信、言出必行。
④另外,孔子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对士人的最低要求,还因为其中的那个“必”。“必”就是必然,就是走极端。《论语》记载很明确:“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他所强烈反对的四种情况之一就是那个“必”,因为如果事情绝对,就走极端。孔子自然清晰地认识到了“能信而不能反”存在的问题。他把言信行果作为士人的底线要求,不仅仅是希望他们言而有信、言出必行,更是要求他们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将正确的事做到最后。因此,“言必信,行必果”绝不是固执己见、知错不改。
⑤那么,孔子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对“士”的基本要求,是否与孟子“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的说法相矛盾?不难理解,孟子是说境界高的人要明辨是非,一旦发现自己言行中的过失就果断改正,而不会沿着错误的路不知回头地走到底。显然,孔子与孟子其实高度一致,他们都认为,值得坚持的前提是要言行合宜,合乎道义。当年,孔子被围于蒲时,盟誓以后得以解围。但是,因为盟誓时受到了要挟,并不真正符合道义,所以孔子没有遵守盟誓。孔子负盟,并非不信。能够明辨是非的君子,是要在坚守道义的前提下,尽力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⑥孔子当然主张“言而有信”“言必诚信”,他甚至提倡“不言而信”“大信不盟”,但也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早期思想家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感到迷茫。庄子也曾用“尾生溺死,信之患也”来说明以死守信乃是对“信”的误解,如果行为方式偏差了,坚持到底的结果同样可怕。
⑦言语诚实忠信,行为笃敬坚守,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孔子解择《周易》乾卦中的爻辞,认为“庸言之信,庸行之慎”日常言论要诚实守信,日常行为要严肃谨慎,自很早的时候起。中国就在这方面有很高的要求,据《用礼》记载,周代有禁暴氏一职,其职责之一,就是对言而不信的人,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左传》说“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肯定说话诚实守信对于“立志”的重要性。《墨子》也强调说:“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同样希望人们言行一致。
⑧而今天,我们也应在此基础上,对自己提出更高层次、更严谨正确的要求。将“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对自己的最低要求,并要进一步明辨是非,知错要改,只将正确的事做到底。
【1】概括写出选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限30字以内)
【2】简要分析选文⑤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第⑥段加点的词语“这个问题”具体指的是什么?
【4】选文⑦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选出不适合作为选文第⑦段论据的一项。( )
A.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论语·顏渊》
B.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D.人之所助者,信也。——《易经·系辞》
12、请以“转角处的回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