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灭六国后,以原来秦国通行的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以小篆为规范化字体,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变化( )
A.表明中国古代文字走向成熟
B.消除了各地商品流通语言障碍
C.标志着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D.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2、三线建设一般循着“迁建”、“包建”、“新建”三种方式,着眼点“是增强国防工业支持大规模反侵略战争的能力”,沿袭和发展了建立根据地、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内地建成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这表明三线建设( )
A.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B.旨在应对严峻的外部威胁
C.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D.提升了人民文化生活水平
3、雍正年间,为筹划西北军事,特设军机房,后更名为军机处。嘉庆十年,有大臣上折称“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似应更改名目,以纪偃(停止)武之隆”。这表明清代军机处( )
A.与兵部的职能相互重叠
B.已成为综合性的政务机构
C.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满
D.已成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
4、清朝某条约中有如下规定:“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河(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格尔必齐河发源处为外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与此条约有关的地区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表所示是我国局部抗战时期涌现的部分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 )
作品 | 作家 | 简介 |
《咆哮的许家屯》 | 艾芜 | 歌颂东北地区人们的抗日斗争,表现民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
《死线上》 | 阳翰笙 | 反映淞沪抗战的短篇小说。 |
《兄弟》 | 王余杞 | 表现守旧家庭与反叛逆子之间的对立冲突,展现青年学生突破家庭束缚、涌入革命浪潮的人生轨迹。 |
A.以敌后根据地的抗战为主要题材
B.反映出抗日救亡运动遍及全国
C.真实描述了民众抗日历程的艰难
D.表现了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感
6、1089年,苏辙出使辽国时看到了被人翻刻的苏轼文集《眉山集》,写信给苏轼: “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苏轼作品得以在辽境广泛传播的客观条件是( )
A.印刷行业发展迅速
B.宋辽达成和议
C.文官受到广泛尊崇
D.民族差异消失
7、嘉庆至道光年间,大量英国船只在中国东南海域长期秘密测绘海图。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依据之前所绘图纸,封锁珠江海面后占领既定目标舟山、定海,然后继续北上。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英国挑起战争蓄谋已久
B.中英两国实力相差较悬殊
C.闭关自守政策难以维系
D.清廷官兵缺乏作战的勇气
8、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中写道: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种现象在隋唐以后不再存在的原因是( )
A.统一王朝建立
B.科举制创立和发展
C.民族矛盾缓和
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9、奕䜣上奏说: “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李鸿章认为,如果火器能与西洋相埒, “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因此他们主张( )
A.开眼看世界
B.创办军事工业
C.兴办民用工业
D.开办新式学校
10、内廷指的是皇宫里面皇帝的私人随从组成的机构。汉武帝时期,内廷的地位越来越高,内廷一开始是政府正式官署的下属机构,后来内廷的首领是“大司马”,大司马奉命可以领导尚书,他在政府里的实际权力就超过了丞相。这反映出( )
A.“汉承秦制”已被放弃
B.皇权得到了加强
C.完全破坏了三公九卿制
D.新行政中枢确立
11、史书记载:“契丹……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反映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是( )
A.因俗而治
B.赏罚分明
C.分科考试
D.兵农合一
12、下图为建国初期某地发行的一张股票。作为史料,该股票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A.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
13、黄宗羲批评明代士人:“治财赋者则目为聚敛;开阔扦边者则目为粗材;读书作文者目为玩物丧志;留心政事者则目为俗吏。徒以‘生命立极、天地立心、万世开太平’之阔论,钤束天下。”由此可知黄宗羲主张为学应该( )
A.批判君主专制
B.经世致用
C.提倡个性自由
D.中体西用
14、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说明( )
A.中华民族统一大势已开始出现
B.胡汉祖先本是相同
C.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
D.贸易加强边境交融
15、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
时间 | 代表作 |
鸦片战争后 | 《海国图志》《瀛寰志略》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
甲午中日战争后 |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
戊戌变法后 | 《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C.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
D.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16、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建立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这表明当时
A.门阀政治削弱了中央集权
B.皇权与族权实现了相互制衡
C.选官制度影响着政治的发展
D.门阀政治的建立具有合理性
17、经过15年艰苦谈判,中国于2001年签署协议,就关税等问题与相关国家达成共识。该“协议书”( )
A.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为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了中国方案
C.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D.体现中国更深层参与经济全球化
18、2015年12月,由中国提议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这是中国首次以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除巴西等新兴经济实体外,欧洲也掀起了“亚投行热”。这表明( )
A.国际经济新秩序基本确立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辉煌
C.国际格局发生根本性变革
D.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国际共识
19、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醒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C.解放战争即将胜利
D.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20、针对五代时期反复出现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问题,北宋初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如下列中的( )
A.对农民进行有效编制管理
B.以内廷司礼监控制锦衣卫
C.增置军镇扩大节度使权限
D.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21、教材的设计与编写需有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在解放战争时期编写的教材中,出现了如《怎样种棉》《城市和乡村》等充分结合革命战争形势和具体实际编写的教科书。这反映出当时的教科书编撰活动( )
A.适应了土地改革的要求
B.是国共两党合作的表现
C.配合了革命战争的需要
D.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九一八事变
B.南京大屠杀惨案
C.卢沟桥事变
D.重庆大轰炸惨案
23、1989年在江西新干县发现一座大型商代墓葬,其中出土青铜器480余件,包括礼器、兵器和生活用具等,其数量之多、铸工之精为江南地区所罕见。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的两个商代的大祭祀坑,也出土了大批青铜器。这体现了( )
A.青铜器普遍应用于生活中
B.江南是商代的经济中心
C.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
D.商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24、“元朝自混一以来,大抵皆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以至深闭固拒,曲为防护,自以为得亲疏之道。是以王泽之施,少及于南;渗漉之恩,悉归于北!”材料主要反映了元朝( )
A.致力于缓和民族矛盾
B.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C.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D.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25、划分势力范围
(1)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________租旅大,________租威海卫,________租胶州湾,________租九龙,________租广州湾。
(2)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________和________。
26、经济上:日本侵略者实现“________”。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隐瞒的经济掠夺,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
27、护国战争
①________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②1915年,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________,发动护国战争,讨伐________
28、________年,美国、法国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________》《________》
29、中国远征军:中国远征军开赴________,救援在日军追击下仓皇撤退的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30、2020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境外路线以古丝绸之路为主线设计。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A处是历史上著名的关口 ;B处以东的地区古称 ;C处以西是 国家;D处是秦汉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
(2)西汉时期,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根据上图,写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3)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明朝时期,经过郑和下西洋的开拓,最远可到达 和
。
31、这场运动源于对________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________,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________和________牢牢地束缚着
32、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________、________混战,导致________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33、“______”
(1)袁世凯死后, ______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
(2)1917年5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______”。
(3)______: ______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拥清废帝______复辟。
34、_______年_______月,国民党以围攻___________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_______爆发。
35、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并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36、 在与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统治阶级内部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后来康有为明确指出:“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生产更多的机器,成为近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所学,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是什么?
(2)对材料中“有识之士”的举措做简要的评价。
(3)甲午战争以后至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的发展,简述其原因。(至少列举3个要点,共6分)
(4)民国建立后至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试概括列举其发展迅速的原因(至少4个要点)。
(5)民族工业在艰难中起步,在夹缝中生存,不断萧条,呈现出曲折发展的态势。试结合晚清至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概述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至少列举4个要点)。
(6)纵观民族工业艰难的发展历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7、清朝是如何巩固东南边疆的?
38、中国的重大外交举措与世界局势的变化息息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面对这种格局,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
(2)列举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重大外交成就。概括这些重大外交成就对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什么?为实现这一目标,新时期我国积极开展哪些类型的重要外交活动?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
请回答:
(1)近代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使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请列举近代前期三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战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2)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对于国内有何重大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