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著名僧人释道宣(596-667)在其著作《广弘明集》卷十四中强调,“惟佛之为教也,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释道宣此举( )
A.意在实现“三教合归儒”
B.对佛教进行本土化改造
C.彰显唐文化政策兼收并蓄
D.折射儒学统治地位丧失
2、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说:“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据此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击的对象是( )
A.美国和南朝鲜的军队
B.美国、西欧、南朝鲜联军
C.美国和西欧国家联军
D.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3、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西夏)元昊倔强构逆,兵势甚锐,竭天下之力,不能稍挫其锋;然至绝其岁赐、互市,则不免衣皮食酪,几不能以为国,是以亟亟屈服……北事辽,南事宋,仅足以自存。”马端临意在说明,当时西夏( )
A.经济依赖性较强
B.国力日渐衰弱
C.军事战斗力强大
D.榷场贸易发达
4、20世纪以前,阿拉伯世界并没有把十字军东征看成非同寻常的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殖民者公开炫耀击溃奥斯曼帝国、占领阿拉伯行省象征着“十字军的胜利”,这激起了阿拉伯人的“十字军”记忆,十字军东征被刻画成阿拉伯民族共同的苦难。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阿拉伯世界( )
A.政教合一体制的衰落
B.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C.无产阶级斗争的兴起
D.民族解放运动实现统一
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也是宰相。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皇权的逐渐加强
D.官员队伍的不断扩大
6、西南联大开展时事讲演、壁报宣传、爱国歌曲传唱等抗战文化活动,《大刀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松花江上》等传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此活动的开展旨在( )
A.宣传中共抗日主张
B.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丰富民众娱乐生活
D.激发群众爱国热情
7、1946年6月8日《周报》评论:“住在上海的人,只要一出门便可看到满街的美国货。不但工业品,就连农产品如棉花、面粉、大米以至水果、奶粉也是美国货。于是我们这个国家眼看要实行全部‘美式配备’了,”由此可知( )
A.中国与美国实行平等通商
B.民族工业更加举步维艰
C.美国出口贸易居世界首位
D.上海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长期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A.兼容并包多元发展
B.推陈出新独辟蹊径
C.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学习借鉴中体西用
9、1840年,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虎门销烟
B.鸦片贸易合法化
C.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D.掠夺劳动力
10、《史记》记载陈胜、吴广起义原因是失期当斩,但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徭律》则规定如因天气原因而失期至多罚款,与《史记》记载相去甚远。由此可知( )
A.秦的暴政并不存在
B.历史研究要对使用的材料辨析、考证
C.《史记》相关记载没有研究价值
D.历史研究必须借助考古的成果
11、考古发现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下列考古发现属于辽河流域的是( )
A.河姆渡文化猪纹黑陶钵
B.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
C.红山文化碧玉龙
D.大汶口文化白陶鬶
12、《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下能佐证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A.殖民者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B.列强取得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的特权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列强扶植地方军阀,形成割据状态
13、金代北京路地区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为了加强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金代将上京路大量女真猛安谋克迁往该地区,并种植粟、菽、黍、麦等作物。可见,金代( )
A.进入了鼎盛发展时期
B.违背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C.固守本民族管理制度
D.推动了这一地区的开发
14、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下列古人类遗址与原始文化遗存,空间位置标示正确的是( )
A.①——大汶口文化
B.②——元谋人遗址
C.③——河姆渡文化
D.④——北京人遗址
15、以下关于中国古代赋税的史实和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 史实 | 推论 |
A | 汉武帝推行“初算商车”(商贾拥有车船者须缴纳车船税)和“初算缗钱”(对商贾积存的现钱课税)。 | 有利于汉朝工商业的发展 |
B | 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 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
C | 唐两税法规定“资产少者其税少,资产多者其税多”;地税则按亩征粟,土地多的纳粟多,土地少的纳粟少。 | 抑制了唐朝的土地兼并 |
D | 宋高宗上谕曰:“市舶(海外贸易)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 | 带来了宋朝农业的发展 |
A.A
B.B
C.C
D.D
16、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之计,立朔方郡,使苏建发十余万人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地区),并修缮了秦时蒙恬所筑的障塞;同年夏,又“尊民徙朔方十万口”。 汉武帝意在( )
A.防御匈奴侵扰
B.保护丝绸之路
C.打击王国势力
D.推动边疆开发
17、唐初,在高宗时做到宰相的十一人中,明经擢第者二人——裴炎、张文瓘,二人均为中高级官吏子弟;进士及第的有九人,其中真正寒士出身且父祖也没有官位的,只有郭正一、高智周二人。这一现象体现出,唐初( )
A.士族影响并未消退
B.门阀士族退出历史舞台
C.科举取士发展较快
D.科举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18、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其根本目在于( )
A.扭转贸易逆差
B.走私毒品鸦片
C.镇压太平天国
D.打开中国市场
19、1914~1918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春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停止对华商品倾销
B.国内小农经济的自我修复
C.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D.民众“爱国心”的积极影响
20、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开始大幅度下降,每年输出金额仅在150万英镑左右。英国下院一份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委员会的报告指出:“近来同这个国家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 )
A.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B.攫取对华合法走私鸦片权
C.迫使清朝接受协定关税
D.使清朝主动开放五口通商
21、“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是初唐诗人杨炯的《从军行》。从诗中可以看出初唐( )
A.战乱不断的社会现实
B.民族关系和睦
C.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D.塞外风景优美
22、有学者指出,西方工业化主要是通过本国金融体系以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的,并非政府直接投入。而晚清洋务运动所需资金一部分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拨款·一部分来自以股份公司名义募集的资金,虽然打着股份公司的旗号,但其控制权都在“洋务派”手中。此学者旨在( )
A.说明洋务运动无法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
B.比较近代中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差别
C.说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有限
D.肯定近代西方在金融业方面的成功
23、1975年8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国会议员团的时候再次强调:“我们要学习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技术。”下列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
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C.决定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24、1840年1月16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发表演说,着重强调了与中国通商关系中断这一事件。4月,英国国会对是否出兵中国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终出兵中国这一决定以微弱的优势胜出,但是英国并没有对清政府正式宣战,所以在英国看来这并不算是一场战争,只是为了维护大英帝国在华的通商关系。据此判断,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意图是
A.打开中国市场
B.鸦片贸易合法化
C.推广先进技术
D.掠夺劳动力
25、请将下面的新中国外交成就进行正确的对应,并填涂在答题卡上)
26、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
27、建立________政体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民众日常生活也出现了种种新气象。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宣布改用________,颁布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法律;还颁布法令,革除“________”“________”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28、(1)北宋东京和南宋________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恢复________的旧称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________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29、宗法制的特点是____
30、这一时期,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外贸易,开拓中国市场,清末实行海禁和__________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1、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发表通电,痛心地表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________。”
32、台湾:荷兰占据了______________
33、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
34、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的影响,上述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________。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
35、宋元时期农业的成就?
36、列举二十世纪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各自的影响。
37、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38、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是怎样的?
3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过程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