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冑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雨”“暮”直切诗题中“暮雨”二字,写出时间和天气。
B.颔联中,“重”既写出了雨中的实景,又表现了惜别时的沉重心情。
C.尾联中,朋友送我情深,沾襟泪水像江面的雨丝,写出了我的感动。
D.全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了“暮雨”和“送”字着墨。
2、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刿论战》选自国别体史书《左传》,这本史书相传为春秋时齐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 古代关于官职升迁变化有专门用语,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为降官之意,大臣辞职还乡则会用“乞骸骨”的委婉说法。
C. 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D.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中小说集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
3、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
A.智慧的人能够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免重蹈覆辙而悔之莫及。
B.秋天,稻子成熟了,黄澄澄的,遮天蔽日,一望无边。
C.由于司机的快速反应,高速行驶的汽车在悬崖边戛然而止,避免了灾难的发生。
D.南宁市教育局及各级学校立下海誓山盟,严打网络乱象,还青少年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4、下列选项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童年》是自传体小说,描写了童年阿廖沙性格的形成过程,再现了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悲苦的生活状况。
B.《鲁滨逊漂流记》的结尾告诉我们,鲁滨逊一生中最可怕的一次遇险是遭遇三百多个野兽。
C.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笔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孔乙己》都是其中的作品。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标题中“钢铁”的含义是信念、意志、毅力。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
(1)故不为苟得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此之谓失其本心。
【3】简要分析第①段的论证思路。
【4】文章第②段最后画线的句子,强调的意思是什么?
【5】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的观点“舍生取义”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不超过40字。
6、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的上片以一个“异”字统领,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品析“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中“一杯”和“万里”的妙处。
7、阅读下面对话,完成小题。
贾振昭(北大博士研究生):杨先生您好!当初出于爱好和责任感,我选择了读物理学博士。但是回首过去的一年,感觉研究生的生活的确很无聊、很寂寞。我们每天都是在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然后就是吃饭,睡觉。就特别想问问杨先生,当年您在做研究生时,以及您研究生毕业以后,继续走上科研的道路时,您寂寞么?
杨振宁:在我的研究经历里,是不是一路风顺、没有问题的呢?当然不是。在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的时候,那一年是我一生中最不高兴的时候。在那以前,我学物理的东西都一帆风顺,可到了要自己找题目的时候,是到处碰壁,这是我最困难的一段时期。假如你在做研究生时,也存在一阵子觉得非常失望、觉得到处碰壁的话呢,你要知道这绝不是你一个人的经验。如果你在这个困苦的情形之下,抓住几点,不失望、不气馁地去做下去,可能就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这是我的忠告。
杨振宁:莫言先生,你说你从小就喜欢讲故事,可是从小就喜欢讲故事的人并不都变成文学家,还要至少有两个关要过:一个关是得要会写;还有一个关得要决定讲什么故事,讲些什么。这两个关你是怎么过的?
莫言:我确实小时候是一个喜欢听故事的人,听故事听多了,就喜欢把自己听过的故事再转述给别人听。在转述的过程中,往往不满足于如实地叙述,而会添油加醋,这就具备了讲故事的才能。当然要把故事变成书,那肯定还要会写字。我非常幸运的是我还读了五年小学。在读五年小学的时候,学会了几百个汉字。辍学后,我经常在家翻看《新华字典》,小说里那些华丽的字就是从字典里背下来的。有人说我能把《新华字典》倒背如流,这是谣言。再一个就是选择故事,确实非常重要。我在早期时,确实也是挖空心思找故事来写,后来写作观念发生了转变,就是写自己的经验,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慢慢地就感觉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这个转折就是由“我来找故事”变成“故事来找我”。我在农村生活几十年,所认识的人,所经历的事,慢慢地都变成我小说里的一些对象。2009年我发表的小说《蛙》里面的姑姑,就是以我堂姑为模特来写的。当然在我写的时候,也把很多妇科医生的故事,加上我的想象融合了进去,就变成了故事来找我。
吴姗姗(大四学生):范先生,在我看来艺术跟物理、还有文学等学科都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最需要的不是努力,而是天赋,您怎么看?
范曾:我不是一个天才,我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因为我知道一个人的天分不是很容易表现出来,它埋藏的很深。如果你没有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精神,天才是不会表现出来的,所以讲你说学绘画的人一定要有天赋,我不太同意。孔夫子都讲,他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更何况我们呢?
袁姗姗:我看过您的一首诗“平生作画千千万,抽筋折骨亦堪怜”。作画真的那么苦么?
范曾:我想抽筋折骨的感觉杨先生有过,莫言先生也有过。莫言说他有时两三年不写作,其实他在做许多艰苦的准备工作。我想世界上没有轻便的能取得成功的事情。
袁姗姗:听说您有段时间特别清贫,但您却说:清贫让您感到精神上的最大的愉悦。您能具体说说么?
范曾:我年轻时特别穷,星期六到星期天买五个馒头,泡一壶茶,没有茶叶,就是一天的生活。住所旁边很多小吃摊,我看都不看。一次有人送我一份开花豆,我吃了以后说:“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吗?”他说,就在你家门口买的。我把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里的一句话“清贫不仅是思想导师,也是风格导师”作为座右铭,它鼓舞着我,当时我非常非常满足。
袁姗姗:我最后一个问题是,既然您当时那个阶段过得那样清贫,那你精神上的淡泊还有愉悦,究竟从何而来?
范曾:这个就是陶渊明写过一个《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能在清贫中那么快乐,岂不是人生中最大的快意吗?
铁铮(研三学生):
范曾:我首先看他诚恳不诚恳。孔子的孙子孔伋说“诚外无物”,诚恳以外是没有东西的,从宇宙到小草都是诚恳的存在,我们做人一定要做一个诚实存在的人。我的学生第一要做一个诚实的人,然后再做个有智慧的人。
(以上内容是2013年5月19日央视一套《开讲啦》节目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以及当代艺术大师范曾三位嘉宾与学子们的对话。)
【1】从以上对话中,你发现三位嘉宾身上有哪些共同的品质?
【2】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味。
莫言:我确实小时候是一个喜欢听故事的人,听故事听多了,就喜欢把自己听过的故事再转述给别人听。在转述的过程中,往往不满足于如实地叙述,而会添油加醋,这就具备了讲故事的才能。
【3】请根据对话的语境,补充最后铁铮对范曾先生的问话。
铁铮(研三学生):
【4】我们有不少同学怕写作文,其中关键的原因是认为没有东西可写。莫言先生所说“故来找我”的写作经验,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8、按要求填空。
(1)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2)忽如一夜春风来,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关关雎鸠, 。 (《诗经·关雎》)
(4) ,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5)行到水穷处, 。 (王维《终南别业》)
(6)乱花渐欲迷人眼,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但愿人长久, 。 (苏轼《水调歌头》)
(8)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9)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巧用典故,以姜太公和伊尹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诗句是 , 。
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③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④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⑤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⑥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⑦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⑧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⑨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⑩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请你认真阅读全文,说说什么是意境,怎么才能获得意境?
【3】本文在探讨山水画的意境时,第③④段却以李太白和毛主席的诗词作为论据,是否脱离文章主旨?该论据在论述山水画的意境上有何作用?
【4】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你选择其中两种论证方法,具体分析它们的作用。
10、“宁作我”方能成我
陈大昊
①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名士殷浩与权臣桓温齐名,桓温常有竞争之心,每每要与殷浩一比高下。殷浩对此回应道:“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②某种意义上,“宁作我”,就是要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找到方位,在波涛汹涌的浪潮中岿然不动。但在现实生活中,抵达“宁作我”的境界,殊为不易。在我们身边,有的人会产生“卿不如我”的傲气,有的人则会发出“我不如卿”的喟叹。在人与人的对比中,无论是略逊一筹,还是甘拜下风,难免打破平静的心境,让内心起了波澜。
③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与我周旋久”,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然而,想抵达“自知”的境界谈何容易。有的登高望远,便自视甚高,忘记了“自缘身在此山中”;有的自甘堕落,总觉得与失败结缘,久而久之便深陷泥淖,消极怠惰;有的寄人篱下,盲从盲信、毫无主见、随波逐流。事实证明,一个人倘若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始终坚持自我、勇于战胜自我,心理就容易被外界影响,思想就容易被外物奴役,行为就容易被外力裹挟。长此以往,最终只会弄丢了自己。
④由此想起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安排一批经过测试确属“心理健康的正常人”分别充当看守和囚犯,结果,无论是看守还是囚犯,都在不知不觉中被角色改变,各自沉湎于相应情境而无法自拔。翻看那些落马官员的忏悔录,也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他们常常陶醉于为官的角色,在高高在上的“失重”状态下飘飘欲仙,在欲壑难填的“超重”状态中腐化堕落,这些人自然容易走上贪腐的不归路,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⑤为官从政难在不忘初心,做人做事更是如此。著名画家丰子恺曾说:凡做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前进路上,信息的迷雾、信念的迷失、成长的迷茫,都会成为“宁作我”的障碍;变动的世界、个人的眼界、做人的境界,都会影响“宁作我”的坚守。“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始终保持“我是谁”的自省、“宁作我”的自信和“勿忘我”的自律,看淡世俗眼光,看轻世间纷扰,看守住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才能避免成为“别人的影子”“他人的复制品”。
⑥歌德说:“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从来没有不需要抵抗重力的飞翔,也没有随随便便、轻而易举的成长。一个人真正的敌人是自己,真正的成功是“成我”。无论是面对未知的前路,还是身处人生的低谷,只要坚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一个人就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宁作我”而成我。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26日 04 版 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4】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的东篱
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②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③其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
④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⑤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⑥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这些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⑦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⑧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⑨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⑩“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⑿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⒀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⒁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列数我的鞋子“见过”的诸多事物,是为了表达对疏离乡土的遗憾之情。
B.第⑤段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心。
C.文章对父亲劳作与休憩景象的描绘,与作者那些“孤芳自赏”的做法形成了对比。
D.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
【2】作者为什么一次次钻进《诗经》,扎进唐朝的山水里,拜访陶渊明?
【3】第⑨段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多笔墨描写菜园“风光”?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4】根据文意,文章标题“父亲的东篱”有怎样的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12、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请以“想改变就趁现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二:头顶一片蓝天,脚踏一方热土,我们处在一个共享时代。朋友间的交往,亲人间的欢聚,课堂上的掌声,网络世界的畅游……最难忘,我们一起走过的那段美好时光。
请以“共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在所选题号后的括号内打“√”,然后再作文。②若选题二,请自拟文章题目。③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字数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