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爱》中,当简·爱得知罗切斯特疯了的妻子还活着时,她拒绝了罗切斯特要她一同到巴黎生活的建议,放弃一切,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
B.《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不仅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且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C.《傅雷家书》中,傅雷对如何教育孩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它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
D.《水浒传》的结构很有特点,作者采用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环环相扣,线索分明。
2、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草房子》中烤红薯导致火灾,事后桑桑主动承认是他纵火,表现了他的担当。
B. 《三国演义》中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梦中杀人等情节刻画岀其奸诈多疑的性格。
C. 简·爱得知罗切斯特有妻子,逃出桑菲尔德庄园后被圣约翰所救。
D. 《老人与海》多次描写鲨鱼的凶猛,衬托了老人坚毅果敢、永不言弃的硬汉形象。
3、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国演义》塑造了刘备这一英雄形象:“桃园三结义”表现了他的远大志向;“三让徐州”表现了他的忠厚仁义;“三顾茅庐”表现了他思贤若渴。
B. 《简·爱》中的伊丽莎是里德太太的小女儿,她貌美如花,向往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常常沉溺在她曾在伦敦度过的那个出尽风头的冬季的回忆里。
C. 《草房子》中桑桑是个调皮而有情有义的少年,当纸月收到欺负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当杜小康落魄的的时候他把自己最钟爱的鸽群卖掉,把钱给了杜小康。
D. 《老人与海》多次描写了马林鱼的巨大和鲨鱼的凶猛,是为了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有力的衬托了老渔夫刚毅的形象。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是我国明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吴敬梓,字敏轩,明代小说家。
B.《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中学的课文《周亚夫军细柳》《邹忌讽齐王纳谏》都出自《史记》。
C.中国古代以“右”为尊,“左迁”指降职贬官,山的北面江河的南面叫阴,山的南面江河的北面叫阳。
D.《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这部作品记录了1936年英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5、阅读下面两篇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鱼我所欲也(节选)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过零丁洋》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______________的豪情;而《鱼我所欲也》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是,令人信服地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2】所列诗与文都表达了对生与死的看法,文天祥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者的看法高度一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下列对这两篇诗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一诗一文运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是价值取向相同。
B.一诗一文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与人格魅力。
C.一诗一文作者的人生处境相近,表达的旨意也相同。
D.文天祥的人生选择可作为支撑《鱼我所欲也》观点的范例。
6、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以下对这首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了送别的地点。
B.“青山”“白水”色彩明净。
C.渲染了忧伤、孤寂的氛围。
D.整幅画面蕴含惜别之情。
【2】以下诗句中描写当时送别场面的一项是( )
A.孤蓬万里征 B.浮云游子意 C.落日故人情 D.萧萧班马鸣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guī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中小学书法教育应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
初中阶段,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继续用毛笔临摹楷书经典碑帖,力求准确。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学习隶书、行书等其他字体,了解篆刻常识;了解一些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和作品;学习从笔画、结构、章法以及内涵等方面欣赏书法作品,初步感受书法之美,尝试与他人交流欣赏的心得体会。
摘自《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材料二)
2019年的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宋华平带来了“关于把中小学书法教学纳入考试”的提案,并建议教育部制定统一的中小学书法大纲,并将书法纳入语文学科中考查。
(材料三)
1月17日,2019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发布。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获悉,今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有局部的微调,突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的考查。其中书法被纳入到语文学科中考查,増考认识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了解其大致演变过程”的表述,强化对书法常识和书法欣赏的考查。
(材料四)
随州论坛讯 记者陈巧玲报道:2018年5月26日,我市首届小学生书法大赛在曾都区文峰学校成功举办。来自全市各地推荐的297名优秀选手参加了现场比赛。
此次书法比赛以“传统文化浸rùn心灵,国学经典伴我成长”为主题,旨在激发广大小学生学习和欣赏书法的热情,推动我市书法教育深入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次书法比赛分硬笔正楷和毛笔书法两种,参赛选手必须参加硬笔正楷比赛,同时可兼报毛笔书法比赛,毛笔书法字体不限。
比赛分为小学低段、小学中段、小学高段等三组进行,经过学校、乡镇、县(市、区)自下而上的三级逐层选拔,最终297名选手晋级市级决赛。
经专家评委初评、终评,共评出一等奖作品115件,二等奖作品96件,三等奖作品86件,优秀指导教师153人,优秀组织奖18个,优秀工作者7人。
【1】给下列词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载体_________________
(2)碑帖_________________
(3)guī宝_________________
(4)浸rùn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关于书法字体的特点和演变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篆书是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风格古朴,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B. 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字体,书写效果略微长窄,横画短而直画长,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C. 草书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平正而不呆,齐整而不拘。
D.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3】阅读四则材料后,你得出什么结论?
【4】请为(材料四)拟写新闻标题。
【5】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你支持“把中小学书法教育纳入考试”吗?请阐述理由。
【6】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他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______者。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______;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的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______,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格,称为“颜体”。他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______下来的有138种。
A. 开创 雄伟 束缚 保存
B. 开拓 雄伟 拘束 保存
C. 开创 雄厚 束缚 流传
D. 开拓 雄厚 拘束 流传
8、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 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2)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4)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5)《孟子》有云:“……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文天祥则在《过零丁洋》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之呼应,表明了舍生取义的决心。
(6)自古就是“丝绸之路”重要商品输出地的江西宛若一艘巨轮,正乘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
东风扬帆起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填写《次
北固山下》的两句)
9、阅读赵丽宏的《说风雅》一文,完成小题。
①何为风雅?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丰富着这个词的内涵。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识知音,是一种风雅;羲之聚友兰亭,曲水流觞,斗酒吟诗,是一种风雅;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一种风雅; 。
②风雅,和钱财贫富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清贫者,可能以他独特的方式显示出风雅来。烛火下读一卷旧书,陋室里养一盆幽兰,喧嚣中听一首名曲,只要会心用情,都不失为风雅之士。而有些腰缠万贯的富豪,尽管衣冠楚楚,名车代步,挥手间黄金钻石光芒夺目,然而他们的眉飞色舞和颐指气使,却和风雅沾不上一点边。
③风雅是心灵的需要,是精神的寄托,是情感的交流,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寻求。风雅的反义词和对立面,应该是粗俗和庸俗。一切没有修养,没有文化的行为,一切虚伪和夸张,一切损人利己或者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都是粗俗和庸俗。
④附庸风雅,其实也是庸俗。附庸风雅的风雅,是装出来的,是把风雅像标贴一样贴在庸俗上的东西。譬如明明胸无点墨,平时也根本没有读书的兴致,却偏要在新装修的房子里辟出豪华的书房,高大书架上,摆满了精装的书籍——它们的功能,仅仅是用来装饰。再譬如,明明对艺术一窍不通,也并不喜欢,却常常故作优雅出入于和艺术有关的场所……
⑤不过,我还是要为“附庸风雅”说几句好话。附庸风雅,是因为知道风雅是好东西,知道和风雅沾边能提高做人的层次,也可能赢得别人尊重,所以愿意花力气去追求风雅。这总比沉迷于粗俗和庸俗好,比拒绝排斥风雅好,“附庸”的时间长了,也许会真的风雅起来。
⑥风雅与否,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城市,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城市建设发展了,如果不考虑文化建设,不考虑提高人的精神文明水平,那么,这个城市再繁华,再热闹,再高楼林立,再科技发达,它也可能是贫瘠的、荒蛮的、落后的。德国战败后,德国的城市大多都被炮火炸为一片废墟。饥寒交迫的德国人在重建他们的城市时,最先考虑的,竟然是音乐厅和歌剧院,市民们饿着肚皮,为修建歌剧院义务劳动。这种对风雅的追求,可以说是深入到了血液和骨髓之中。有着这样素养和精神的民族,未来的前景是不可能黯淡的。
⑦风雅,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少距离呢?城市里的绿地越来越多,水泥高楼间也有了鸟语花香;人们对美和个性有了越来越多的追求,从建筑的式样,到人们身上的服饰;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多,艺术展演的信息雪片般地飘飞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书展人头涌动,书香在年轻人的手中传递……说我们的生活已经是风雅的生活,为时尚早,粗俗和庸俗还随处可见。然而,追求风雅已经渐成风气,这应该让人欣慰。
⑧愿更多的人风雅起来,愿我们的生活一天天风雅起来。
【1】根据语境,请在第①段划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
【2】请简要说说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3】有人认为,④⑤两段删去不影响文章的论述效果,你有何看法?请说明理由。
10、阅读《手艺人》一文,回答小题。
王栓是个少言寡语的人,却做得一手好木工活儿。
王栓先是给别人家上梁架檩子,做门窗。后来打桌椅板凳,床箱橱柜,这些家什王木匠只走两遍漆,就漆得净明瓦亮,像镜子一样,照得满屋亮亮堂堂的。后来王木匠的活儿越做越小,专给妇人做粉盒子、首饰匣子,给有钱的男人做装钱的匣子。
王木匠做的盒子、匣子很精致,上面画荷描菊,雕龙刻凤。更绝的是,他开的卯眼和榫头,细密得像米粒,抹上胶四块木板子楔在一起,打磨过,再走过两遍漆,那赛米粒似的楔口就看不见了。那楔口还咬得结实,就是把木匣子摔在地上,摔成八瓣儿,那楔口都不带开的。
王木匠做这些活儿一口价,绝不讨价还价。活儿做完了,摆在主家面前,或三两银子,或五两银子,你多给,他把多出来的银子推到你面前:“谢谢啦,我的手艺就值三两银子,就三两。”有的主家小气或者一时钱不凑手,工钱给得不够数,王木匠就不接手,拖欠着可以,不足不行。
一次,妻妹小桃要出嫁,求姐夫做一个妆匣子。妆匣子做好了,他说是三两银子的工钱。小姨子笑了笑,不作声。他又说了一遍:“工钱是三两银子。”
小姨子气呼呼甩给他三两银子,他拿上,气呼呼地走人。
王栓有这么好的手艺,又是一个精细的人,就有人把孩子送来跟他学手艺。王木匠都留下。可是这些孩子在王师傅这里待不长,有三个月的,有半年的,最多能坚持一年也是走人,没有一个能坚持学下来的。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王木匠教徒弟,先是把一围粗的圆木绑在架子上,他带着徒弟,顺着墨线“吱──吱──”用大锯破成寸板子,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那枯燥、单调、寂寞、疲乏谁受得了?跑来学手艺的没有坚持学多久,一个一个都得走人。
跟王木匠学成手艺的只有一个人。
就是他的儿子王秋生。有人说:艺不外传,王木匠怎么会教外姓人的孩子呢?①不爱说话的王师傅听了,也只笑一笑就过去了。其实,王秋生也不是他的亲生儿子,是他收养的孩子。
那是许多年前,一天王木匠在外做活儿,很晚回家,进家洗漱完毕就要躺下歇息。忽然听到窗外有婴儿啼哭声,以为有妇人抱孩子来串门,可是半天没人敲门,婴儿的哭声却越来越大。夫妇两人就出门看,只见窗台下石桌上放着一个包裹,哭声在包裹里愈发嘹亮。两口子把孩子抱进来,在灯下一看,这个孩子眉清目秀,再把手伸进包裹里一摸,是个男孩子,更是喜出望外。俩人是一直没有生育的中年人,老天爷送子来了,高兴得两口子看一会儿,抱一会儿,亲一会儿,折腾一夜。
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能看出是个极聪慧的人。那时屋里梁上有一窝燕子,大燕子孵出一窝四只小燕子。小秋生一个一个都能分辨出来,还给它们起名:蓝翎、青翎、紫翎、花翎。一天晚上,妈妈要关窗户,他拦住说:“妈妈,先别关啊,花翎还没有回呢。”
秋生长大了,也跟王栓一样,寡言少语的。两个都不爱说话的人,坐在一根圆木两侧,一条大锯,一去一来,一拉就是一天。②秋生整整拉了两年大锯后,跟着父亲只学了几个月手艺,就学会了开卯打榫、画荷描菊、雕龙刻凤,出手的活儿比父亲王木匠的还精致。王秋生就用这手艺挣来了宅院,娶来漂亮的媳妇,这很让人眼馋心里痒。
王秋生活儿越做越好,父亲却一天比一天老了,手脚也慢。找他做活儿的越来越少了。终于有一天他做不成活儿了,待在家里。
一天,王师傅与人闲聊,说起学手艺的秘诀,他说:“学手艺,学的是品行,练的是心性。我让学艺的人先锯木破板,那是祛除他心中的急、躁、浮。先把人心稳下来了,再去磨炼人的专心、耐心。练得人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到那时候学什么就会什么,心在活儿上,眼在手上,能做不好活儿?”
王师傅的话,有人听得懂,有人似懂非懂。就是听懂了的人,也未必做得到。做到了就是手艺人,靠一身技艺一辈子衣食无忧的,活得就鲜亮。
(选自《雨花》,马宝山)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故事内容。
【2】文中写小秋生给小燕子起名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3】品读文中两个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问题。
⑴ 联系上下文,揣摩画线句子①中王木匠此刻的心理活动。
⑵ 说说画线句子②中的关联词“只”“就”的表达效果。
【4】探究文章以“手艺人”为题的好处。
11、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18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
③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④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吕氏春秋》有言,“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⑤“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⑥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三段划线句子列举了三种人的表现,都是缺乏恒心的行为,是否脱离文章的论点?为什么?
【3】第五段画“ ” 的两句话顺序是否恰当?为什么?
【4】第五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个自然段中鲁迅的话应该怎样理解?
12、作文
鲁迅先生说:“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拿自己的故事与他人的故事重新组合,就可以产生新的故事,就会产生特色,就是一种再创造。观察你身边的普通人,写一两个故事,塑造一个人物,表达你对生活的某种认识或感受。题目自拟,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