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诗歌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D.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2、请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A. 又到深秋时节,校门口的那棵枫树远看就像一团红云,美不胜收。
B. 这人一贯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大伙都不怎么喜欢他。
C. 少年时总是讨厌父母的强聒不舍,长大后才明白他们的用心何其良苦。
D. 老师发现他因考试失利丧失学习信心,上课走神溜号,于是对他不断鼓励,求全责备,终于让他重拾信心,专注于学习。
3、阅读辛弃疾的《南乡子》一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4、下面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阅读,特别是深度阅读,是人们保持判断力和思想定力的不二法门。
B.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C.只要有坚韧的耐心和永恒的信心,勤奋刻苦,就能在学习上取得丰功伟绩。
D.孔子文化影响深远,根深蒂固,如同一棵千年老树,深深地根植在人们心里。
5、【甲】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信》)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甲文是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 望:(_______)
(2)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_______)
(3)腰白玉之环 腰:(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余为少慰 余不愿为大官
B. 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戴朱缨宝饰之帽
C. 可以处乐 以衾拥覆
D. 太丰则吾不敢也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下面对两段文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于“拉家常”中蕴含许多真知灼见,充满人文关怀,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召力。
B. 《曾国藩家书》不只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含为人哲理、指导做人处世、持家教子的家风宝典!
C. 【乙】文中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D. 当代父母可以从【甲】【乙】两文中得到启发:培养孩子可以“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但不要“为大官”。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共5分)
(1)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中阐述君子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作者主要记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他们共同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围绕“异”字着笔,调动视觉和听觉,显示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峻。
B.“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地纷纷飞离了。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C.“燕然未勒归无计”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记功而返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
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国激情与思乡之苦交融。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此人怎样的心理。简要分析。
7、【材料一】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都在发布有关该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观众关注度极高。某知名网站对此做了各项统计,以下是“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年龄分布”调查数据图: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得主是复旦附中16岁高一学生武亦姝,人们对她纷纷表示赞赏,但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有没有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
【材料三】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可以把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造境”即虚拟之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境”即写实之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显示的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材料二】中某些人的质疑,说说你的观点。(至少说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下面诗句属于“写境”的一项( )。
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按要求默写出古诗文中的名句。
(1)《<孟子>两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即中心论点)是: , 。
(2)人恒过然后能改, , 。《<孟子>两章》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小伙子一般都喜欢 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 “ , 。” 这两句就是佐证。
(4)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 。《蒹葭》
(5)宁为百夫长, 。(杨炯《从军行》)
(6)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公元4世纪,一代名将陶侃驻防荆州时和锯木屑发生了一段交集。荆州为长江中游经济、文化、军事、交通重镇,造船业发达。陶侃命令造船官收集锯木屑。大家不解其意。正月初一,雪后初晴,众人集会。打扫过后,厅堂前台阶依旧泥泞,年老体弱者行动不便。陶侃叫人用锯木屑铺在路面,人来人往。
②新的一年,就这样开始了。陶侃闲时置办平日大家看不上眼的锯木屑,急时将其恰到好处派上用场,造福于民,在众人面前上了一堂生动的惜物课。这则故事当时就很有影响,在记载魏晋风流的《世说新语》中也留下一席之地,其第一句就赞曰:“陶公性检厉。”锯木屑这样的细微之物,到了陶侃那里,化琐屑为神奇。可见,世间万物,各得其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③陶侃惜物,春风化雨之外,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用今天的话讲,他也运用了规章制度等硬约束。荆州所在的江汉平原为著名的稻作农业区。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从稻田摘取一把未熟的稻穗,拿在手中戏耍。陶侃大怒,惩戒了这位不知稼穑艰难的民众。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水换。陶侃防微杜渐,此举给当地民众带来极大的警示。
④白居易说:“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天地孕育万物有一定的时空限制,土地的生产力不可能无穷无尽。与之相对,人的欲望有可能没有止境。从古迄今,资源的有限和欲望的无限始终是人类社会一组结构性矛盾。地球可以满足人的所有需要,但无法满足人的全部欲望。暴殄天物,竭泽而渔,到最后必然是资源匮乏。
⑤细水长流年年有,大手大脚难长久。我们的先民非常注重惜物。天生万物,抚育万民,这是大自然对人的恩赐。人和自然息息相通,只有敬天惜物,珍惜每一粒粮食、每一滴水,才能长久健康地在世间繁衍生息。
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对各种生产生活资料,要以感恩的心情,小心翼翼加以使用。从物品制作到消费终端,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对于物的粗制滥造和草率消费,时时处处体现对物的珍视与爱护——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材料降低环境负荷;或珍惜物的使用,尽可能延长使用寿命,使其成为代代相传的传家宝;或灵活机动拓展物的用途功能,一物多用;或精益求精,善用各种资源,为经济生活留下更多的回旋余地。
⑦今天,伴随生产力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并不意味我们可以铺张浪费。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的国家而言,“惜物”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爱护环境,也可俭以养德,完善个人修养,有益于社会良性发展。合理消费,物尽其用,由此推而广之,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更加融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惜物,惜的是物,也是对自然、社会的一份感恩与尊重。唯有如此,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
(选自2017年6月7日《光明日报》)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2】结合第②③段文字,说说第③段加点词语的含义。
陶侃惜物,春风化雨之外,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3】请为第⑤段划线句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简述④—⑦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议论文阅读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 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短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请逐一概括。
【3】文章第段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4】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5】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1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在山阴道上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莱篮子的小河……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赡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拍岸,像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前去。车轮卷着灰尘,迅速地前进。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凤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笼罩着大地。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远处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峰,山峰青得像透明的水晶,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一起一伏地跟着赛跑。近处,又看见碧油油的大地上,一条明亮的小河婉蜒流过。河身不宽,像伸出手臂抱住了几个小绿洲。
中午到了绍兴城。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街道上,心情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一看到新来的客人,便又簇拥过来,牵牵客人的衣袖,抚弄客人的围巾,亲密地交谈,并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念的欺骗和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也跑到断墙下,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我们也是从那扇黑油竹门走进去的,并且大声地数到第三间。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我默默地站在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桌旁,很想看看他所描摹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这间房不很大,只有前面一排窗户。后院也很小,墙也高,花坛上的老腊梅树还顽强地活着。
孩子们在唧唧哝哝地讲话。是的,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教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一座勇士的騅像: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鸟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又是芦苇迎着河边来了,芦花轻轻飘拂,像老人银白的胡须。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格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綜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作者:方令福有改动)
【1】从修辞和描写方法两个角度品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依据画波浪线的语句,说说鲁迅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
【3】看到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介绍,你回忆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哪些内容?
【4】本文多次写到了孩子们的活动,有何用意?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美丽的遇见。遇见一片飘零的黄叶,遇见一树绚烂的花开,遇见一派明媚的春光,遇见一方奇丽的山水,遇见一个善良高贵的人,遇见一件永生难忘的事……生命旅途中,总会有一次遇见,或吸引着你,或感动着你,或震撼着你,或启迪着你……
请自拟一个包含“遇见”这个词语的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拟定题目;
(2)自选文体;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