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给我们留下许多荡气回肠的爱国故事,我们要重蹈覆辙,将这种爱国精神发扬光大。
B. 山区的孩子想读书却没有校舍、书本,他们与我们拥有的读书条件真是无与伦比啊!
C. 王老师批改作文非常认真,他常常吹毛求疵地指出我作文中的错别字。
D. 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标本 身临其境 胸有层竹
B.情趣 依依送别 浮光略影
C.独创 夸张渲染 富丽堂皇
D.描绘 朝朝暮暮 金壁辉煌
3、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就没有必要再向你说了。
解说:这两个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
B.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解说: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C. 言简意赅 理直气壮 风起云涌 心狠手辣
解说:这四个短语的结构关系相同。
D. 为了营造扬州学茶、懂茶、爱茶,扬州“陆羽茶堂”将开展茶文化“进机关”活动。
解说: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邹忌修八尺有余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5、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①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尔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注释】①胜:平原君赵胜。
【1】下列句中的“于”与“遂定从于殿上”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苛政猛于虎也
C. 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D.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遂是一个不但胆识超群、辩才出众,而且能主动请缨、善于抓住施展才华机会的人。
B. 毛遂终于赢得了同行的信服,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当其他人一筹莫展时,只有毛遂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凭才华逼迫楚王接受合纵。
C. 毛遂与楚王说理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之以利害,在外交场合真是做到了有理、有据、有节。
D. 毛遂之所以迫使楚王接受合纵的盟约,主要是以赵国的实力为后盾,有类似于“城下之盟”的意味。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今楚地方五千里 方:____
②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臣:_______
③一战而举鄢郢 举:________
④诚若先生之言 诚: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乃与尔君言,汝何为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侍郎赴常州
贾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1)首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2)“楚水吴山道路难”暗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 20时22分,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发布仪式在国家游泳中心隆重举行,名为“冬梦”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微正式发布。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下图为2022冬奥会会徽)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冰雪运动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在推广冰雪运动方面取得不小成绩,但与世界冰雪强国相比,仍存在竞技水平不高、群众参与面不广、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发展任务艰巨繁重。
(1)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2)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作为新时代追梦人,为做好北京冬奥会备战工作,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你有何建议?
8、默写
(1)角声满天秋色里, 。 (李贺《雁门太守行》)
(2)山重水复疑无路, 。 (陆游《游山西村》)
(3) ,星河欲转千帆舞。 (李清照《渔家傲》)
(4) ,不知贻阿谁。 (《十五从军征》)
(5)然则天下之事, , ,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
(6)春蚕到死丝方尽, 。 (李商隐《无题》)
(7)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俗子胸襟谁识我? 。 (秋瑾《满江红》)
(9)《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 ”两句意思一致。
(10)诗歌有声,弦外余音。你听,“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寒气袭来更觉战斗的艰苦;你听,“ ,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想象诗人生活的困顿;你听,“ , ”(杜牧《泊秦淮》),歌舞升平之中饱含对国家的忧心忡忡。
9、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书匠
陈人波
①我是在一个小书摊上认识他的。他卖书,我买书;他是摊主,我是顾客。
②那天,偶尔路过,忽见一处小书摊上堆着些旧书,便不禁心痒,大步过去,站到了书摊前。眼睛扫描一番之后,便随手翻了几下《要面子的中国人》,觉得有些价值,便想买下。但书上明码定价七元五角,他却抬到了十元,还声明一分不少。我嫌他的书太贵,便转身走了。他却从旁边伸过一只手来,把我紧紧拉住,并让我坐到他的一张小凳上,一双犀利的眼睛全方位地把我打量一阵之后,便涎沫四溅地把我“训”了起来。
③他先毫不客气地问我,都读过些什么史书,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要面子、不要面子、讲面子、掉面子的故事吗?知道多少中国人为了顾面子而争权夺利、大动干戈的故事吗?知道多少中国人为了争面子护尊严而奋斗不息、视死如归的故事吗?又知道多少中国人在权力与屠刀面前屈膝受辱、掉尽了面子的故事吗?如果你想知道这些故事,就请买下这本书吧,花十元钱就知道中国历史上这么多事情,不值得吗?接着他又问我,知道现在纸张、印刷提价了多少吗?最后还问我,高就什么职业,月薪多少,常买书吗?我闭目养神,让六根清净,等他问完了,才开了口。我说:“你真行,我服了,你的书我买了吧。”这时,他才哈哈大笑起来,把书塞到我手里,接过我十元钱,让我走了。一路上,我觉得此翁真有意思,为了卖出一本书,竟煞费这么多口舌说服一个顾客,其经营之道可谓妙矣。
④某晚,我与朋友在茶坊喝茶,偶然又遇上了他。隔桌相望,他笑笑,我也点点头。过了一会儿,不知什么时候,他已坐到了我身边,热情地与我聊了起来。这时,我才知道他姓何,年已六十开外,是某农场中学一位语文教师,前两年退了休,便来城里投亲戚,开了这个小书摊。他的小书摊可谓“小”,占地不过几平方米,几块木板搭在一条黑乎乎的小巷的一个角落里,木板上堆着的几乎都是旧书,也有一些眼下流行的通俗杂志和资料性较强的书刊,报纸却只有一份《海南日报》。每天吃过早点后,他便守着他的小书摊寸步不离,午餐晚餐吃的都是盒饭或快食面,生活有些苍凉。但他认为,一个老书匠晚年还能与书为伴,让书香陶冶老情怀也算满足了。再者卖书可以赚钱,又可以多读些书,了解世界的新变化,开拓老脑筋,何乐而不为?到底是人不离本行,老书匠开旧书摊,可谓对上了谱。
⑤他说,他开这个小书摊已近一年了,摊子虽然简陋得不成样子,但来买书的人并不看你的摊子如何,而是看你架上的书是否可读,读之是否有益。买书人往往先看内容,后看价格,然后再磨嘴皮,这就得靠你大体上懂得书的内容,给顾客作说服性的宣传、鼓动,这样你的书才可以卖得出去。原来,他是靠这能说会道的“三寸不烂之舌”来经营他的小书摊的,怪不得他的书摊虽然简陋,但生意却不坏,每月下来总能赚三四百元,赚得自自在在,欢欢喜喜。
⑥我问他为何经销旧书,不进新书?他说,现在书价太贵,他没有本钱,所以只好收购旧书,转手卖出,赚点小钱度晚年。他还告诉我,他十九岁那年就因国家需要提前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了讲台,屈指算来,已有三十五年教龄,算是一名老书匠了,退休前还入了党呢。如今别了三尺讲台,心里倒不是滋味呢,梦里还常常回到他那个熟悉的地方,回到一双双黑眼睛的面前。他跟我说这些时,老花花的眼镜后面竟渗出了莹莹的泪珠,仿佛有一串动人的故事欲从泪水里涌来,使我触摸到了一个老书匠炽热的心跳和深沉的情感。
⑦又过了几多时日,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又来到了他的小书摊前。只见一群孩子正围坐在他身边,一字一句地跟着他朗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他见我来了,便招呼我坐下,感慨地说,每逢节假日或星期天,这些邻居的孩子们都爱到这里来听他讲故事,有时他便教他们念念写写或辅导他们做作业,很有乐趣。也许,这就是一个老书匠拳拳的青春情怀吧,小小书摊竟又成了他的大课堂。他把知识带给孩子们,把明天的希望也带给了孩子们。
⑧我愿常来光顾他的小书摊,看看他这位老书匠,学他的经营之道,听他教导孩子们的声音……
(《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9日24版)
【1】请简要概括文中“我”和“老书匠”三次遇见的过程?
【2】请简要说说文章第①段在全文的作用。
【3】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
【4】综合全文,分析老书匠“经营之道”的具体含义。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有一种冷叫母亲觉得冷
闫忠新
①上周,我们参加一个自驾游活动。虽然已经是深秋,但那天正赶上回温,有二十一二度。太阳笑眯眯的,加上一点风丝都没有,所以更让人觉得暖洋洋的。
②八点半在广场集合,我们发现大家穿什么的都有:衬衫、薄毛衫、保暖套、呢子大衣、薄棉服……最出格的是五十多岁的张先生,居然在厚夹克外面套上了一件厚厚的羽绒服。大家不由自主拿他开涮:说他提前衰老,已经到了痴呆的地步,不知道冷暖了。他笑着脱下羽绒服,拿在手里,却不做任何解释。
③到了目的地,我们很多人把外套扔在车里。毕竟已经十点左右,还要走很长一段路,会很热的。但张先生依旧抱着羽绒服不撒手。有性急的小伙子开玩笑似的去抢,张先生夹紧羽绒服往前跑,惹得一大群人笑个不停。
④一路上天湛蓝湛蓝的,蓝得那么纯净,那么透明,几朵自云悠闲地飘在空中,越发显得洁白。偶尔一两只海鸥飞过,掠过开满雪白芦花的芦苇丛,张先生忙着把这些摄入镜头。一边忙着拍摄,一边嘴里还唠叨:“有多少年没见到这样的景色了,都拍回去,好好看看。”我们歇脚时张先生也舍不得休息。一根芦苇,一只海鸟,一朵野花,一棵小草,都收进自己的相机。若不是我和他不太熟识,早就把他的相机抢下来藏起来了。旅游在心,他这是忙得哪门子啊!就不能真正投入到这美景中,感受游玩的自在惬意吗?但毕竟我和他不熟,而且我本来就不爱说笑,所以,在这一大群人中,我可能是唯一一个不明目张胆笑话他的人了。
⑤吃午饭时,张先生先是用相机拍完饭菜,然后才动筷子。大家又笑他新潮,像年轻人一样,动不动或在网上发图,发说说什么的。他还是笑而不语。我忽然觉得张先生不是自己在旅游,似乎是……我觉得相机里面一定有故事,但怕有“交浅言深”的嫌疑,我还是没有问。
⑥在朝阳庵门口,趁着大家都进里面,张先生喊住我,让我帮他照张相。我拿过相机,刚想照。他擺了摆手,做了一个暂停的姿势,然后慢慢地穿上拿在手中的夹克,接着又套上羽绒服,整理好头发,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摆出胜利的姿势,示意我拍照。
⑦照完相,他立马脱下夹克和羽绒服,搭在胳膊上。也难怪,就算不动,就这样穿着这身衣服,这样的天气,都会马上冒汗的。张先生的做法彻底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抛下“好奇害死猫”的包袱,我一路随行。他也乐得依安静相陪,后来的景点门口,他总会让我帮他拍照。自然,每次物照前都要一一拿上他的夹克,羽绒服,然后整理好他那“八方支援中央”的头发,就放出最灿烂的笑容。
⑧也许他看出我隐藏不住的好奇心,也是的,我的问号写满了脸上,嘴巴管得严严实实,却不由自主都从眼睛里留了出来。终于,在照完第四次这样的相片以后,张先生自己解释了原因:我这样做是为了我的母亲。我母亲七十多岁了,瘫痪了多年。听说我来这,很高兴。说让我多照几张相,她好再看看。母亲是在海边长大,知道这个时候海上风大,而且很冷。非得让我多穿点。你要是不穿好,回头母亲会生气的。我最怕母亲不开心,她一不开心就会抹着眼泪说些什么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说话不占地方什么的。这不,我这样照相,母亲看了会很开心。母亲会感叹你们这些穿的少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呢。
⑨我不由被张先生的做法深深触动。是啊,以前我们常常说笑话:有一种冷,是母亲觉得冷。如今,这却不再是一个笑话。从小到大,哪个孩子没有因为母亲让添衣服闹过别扭,耍过小性子。只有自己上了年纪,做了父母,才真正懂得:世界上还有一种暖,叫做母亲的疼爱!
【1】第④段划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指出文章结尾段的表达方式,并说说其作用。
【3】请你结合加点的词语对文章第⑦段加线句作简要赏析。
他慢慢地穿上拿在手中的夹克,接着又套上羽绒服,整理好头发,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摆出胜利的姿势,示意我拍照。
【4】文中多次写张先生的羽绒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设置悬念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大特色,请找出其中的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11、
贩卖一段绿
①春天的乡下老宅,院子里青草如树,檐下的老砖上苔藓恣肆疯长。房子闲得久了,野草和青苔就开始忙碌了。
②院子里,墙体早已开始剥落。我每次回家,都要去锄草,用镰刀和斧头,砍断硕大的灰灰菜。这种草,嫩的时候,可以拌面蒸着吃,长老了,有大拇指粗,很难拔掉,只有用斧头。一院子野草拾掇下来,裤管上溅的全是青草汁,异常难洗。
③我有时候想,这些草汁也是在寻仇,我杀戮了它的草籽草孙,它以绿色的血液来报复我。但是,这原本就是我的家呀,只不过很少回来,被“鸠占鹊巢”了。看来,一座房子,谁住得久了,就是谁的家了。
④人有乡愁,走得远了,会想家,且懂得叶落归根,年迈时都要回到故土,让身体在故乡的土地里安眠。而草没有乡愁,它们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故乡。它们在自己的脚跟下的土地里生根发芽,繁衍子嗣。一辈子壮大的是一片草丛,贩卖的是一段绿。
⑤苔藓呢,这种小东西通常一夜之间就蔓延整个墙根,它们还会在我脚下的老砖头上跟我使绊子。我在锄草的时候,一不小心滑倒,一屁股坐在地上,弄得满身是泥污。一旁的女儿哈哈大笑说,爸爸真笨。是的,在女儿面前,我有时候会故意装笨。这样做,是为了让她觉得她已经长大了,马上会逐步超越父亲,给孩子培养一些自豪感。
⑥我整理好院子里的野草,吱呀——推开老屋的门。嚯——原来,屋内不知道什么时候窜出来一棵小泡桐树苗,青嫩嫩的,恰如豆蔻。老屋并没有用水泥砌地,院子里的泡桐树也许太溺爱它的子女了,唯恐它遭受风吹雨打,看老屋闲着也是闲着,索性把它送到了屋内来。我看了一眼屋内的泡桐树苗,黄蔫蔫的,得不到阳光雨露的恩泽,也得不到母爱,它一定是孤寂了。我把它移栽到院子里的阳光里,与它的“父母兄弟”俯仰生姿,整个院子就有了生机,树木也在享受它的天伦之乐了。兴许隔几日再看,先前那个黄蔫蔫的树苗,已经转绿了,这样一种繁衍,也是一种基因的“贩卖”。
⑦院子收拾差不多的时候,突然在院子一角发现了一根葡萄藤,顺藤找它的所在,看到从邻居家的院子里长过来。硕大的葡萄,一个个足有小乒乓球那么大,一串串压枝欲坠。女儿看到葡萄,大声指给我看:爸爸,爸爸,看,紫霞仙子!
⑧女儿总是喜欢把葡萄说成紫霞仙子,我把这些葡萄摘下来,放在小盆里,满满当当,我让女儿给邻居家送去。哪知道,刚刚送过去,就被送过来了。邻居马叔说,这根葡萄藤是他故意甩到我家院子里的,怕的是院子常年不住,没有生机,只为增添一番绿意。我把那些葡萄洗净了,掇了条小凳子坐在院子里。
⑨看着满目葱茏的绿,女儿说,爸爸,我们回来住吧。妻笑着说,看这孩子,尽管没在这里出生,也喜欢这里,真是难能可贵的地缘呀!
⑩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女儿也应该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小泡桐树苗”。
(选自《深圳商报》,作者李丹崖,有改动)
【1】文章围绕“贩卖一段绿”描绘了哪些内容?(至少写出三个方面)
【2】结合具体语境,指出第③段中“鸠占鹊巢”的含义。
【3】第⑧段中的加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苔藓呢,这种小东西通常一夜之间就蔓延整个墙根,它们还会在我脚下的老砖头上跟我使绊子。
12、生活中,许多东西虽然如风一般掠过,却给我们留下永久的怀想,面对那些刻骨铭心的过往,有哪些感慨在你的心头微微荡漾呢?
请以:“ 在风中飘扬”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1)请你从“温暖”“快乐”“幸福”“歌声”四个词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问题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