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B. “安求其能千里也?”一个反诘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
C.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句凝聚着木兰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
D.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从远近两种视角,写了高山流水两种风物,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
2、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怜悯(mǐn) 豁免(huō) 契约(qì) 万恶不赦(shè)
B. 吹拂(fú) 囫囵(lún) 蒸馏(liù) 残暴贪婪(lán)
C. 履行(lǚ) 鞭挞(tà) 污秽(huì) 情不自禁(jìn)
D. 稽首(qǐ) 踌躇(chú) 翘首(qiáo) 凛然生畏(lǐn)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译文:(那些)拥有土地的人笑着回答说:“你是个给别人耕田种地的,哪来的富贵呢?”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译文:(他们)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
C.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译文:攻打陈县时,陈的郡守,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领兵跟义军在城门洞里交战。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文: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民众起义,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B.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副对联中,提到的“父子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C. 《我的叔叔于勒》是短篇小说,作者契诃夫,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长篇小说《俊友》等。
D.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是鲁迅先生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是一篇富有战斗力的驳论文,语言尖锐犀利,带有讽刺意味。
5、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裔至吴数年,流徙伏匿,孙权未之知也。诸葛亮遣邓芝使吴从权请裔,权许芝遣裔。裔临发,权乃引见,问裔曰:“蜀卓氏寡女,亡奔司马相如,贵土风俗何以乃尔乎?”裔对曰:“愚以卓氏之寡女,犹贤于买臣之妻注。”权又谓裔曰:“君还,必用事西朝,终不作田父于闾里也,将何以报我?”裔对曰:“裔负罪而归,将委命有司。若蒙侥幸得全首领,五十八以前父母之年也,自此后大王之赐也。”权言笑欢悦,有器裔之色。裔出阁,深悔不能阳愚,即便就船,倍道兼行。权果追之,裔已入永安界数十里,追者不能及。
②既至蜀,亮出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史,常称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其明年,北诣亮谘事,送者数百,车乘盈路,裔还书与所亲曰:“近者涉道,昼夜接宾,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其谈啁流速,皆此类也。
③少与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恭之子息长大,为之娶妇,买田宅产业,使立门户。抚恤故旧,振赡衰宗,行义甚至。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
〔注〕买臣之妻:朱买臣及妻是会稽(属吴越)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刑不可以贵势免(__________) ②诣亮谘事(___________)
③车乘盈路(__________) ④事恭母如母(___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⑴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
⑵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3】从文中可以看出,孙权欣赏张裔哪两点?请简要概括。
【4】分析第③段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词人形象。
B.词的下片的前三句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雨后清新的风光。
C.这首词借助一件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来抒写词人此时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
D.这首词上下两片都是从写景到抒情,作者的感受,襟怀,见解和个性,都是紧密联系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形象地体现出来的。
【2】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3】“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4】下片末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5】这首词写苏轼在路途中遇到下雨的事情,但他却从这芝麻大的小事中想到了人生,从而写到自己的处事态度,这叫什么写法?试作分析。
7、完成下面两道综合性学习题。
(1)九(1)班将举行一场“读书伴我成长”的主题班会活动,活动中准备张贴一副关于读书的对联,已经给出上联,请你填写下联。
上联:识遍天下字 下联: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它像雨露一样,滋润着炎黄子孙的心田;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在诵读《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时,同学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对一个人成功的决定作用,是“封建糟粕”,《弟子规》中也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所以我们没必要学习这些所谓的“国学”。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怎样说服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默写。
(1)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
(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一致。
(3)在前一段时间,你们班上课纪律很乱,学习成绩很差,你被临时任命为一班之长。对于新上任的你,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
(4)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用历史经验告诉后人只有“________,________”,国家才能政治清明、兴旺发达。
9、“丢书大作战”为何遭质疑
杜浩
①从 11 月 15 日上午开始,一篇叫做《我准备了 10000 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 的地方》的帖子在朋友圈不停刷屏。这项由某媒体微信公众号发起的名为‚丢书‛的活动, 是继前段时间的‚图书漂流‛活动之后又一图书阅读推广活动,演员黄晓明、徐静蕾、张天 爱、张静初、董子健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航班和顺风车里丢下贴有活动标志的 书籍,并拍下照片,号召更多人参与阅读和分享……
②这个‚丢书‛活动,缘起于两周前英国演员艾玛·沃森(电影《哈利·波特》中赫敏的 扮演者)在伦敦的‚地铁藏书‛活动。‚赫敏在伦敦地铁藏了 100 本书‛在社交网络上很快成 为热门话题,许多中国读者也对这个创意赞誉有加。某媒体微信公众号发起了中国版‚丢书大 作战‛。他们称这次活动是‚赫敏藏书‛的升级版,除了 1 万本书和一长串明星、作家、媒 体人的参与名单外,还开发了活动专属的网站与线上系统,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每 一本书被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丢下,又被谁捡到了。
③然而,与‚赫敏藏书‛赢得一片叫好声不同,中国版的‚丢书大作战‛却迎来了国内网 友的冷嘲热讽。一篇题为《捡一本书并不会改变你的生活》的文章说,‚英国人是出了名的 爱读书,读书量为世界之最。而面对中国读者,你能指望他会在这样的一个活动里去阅读诗歌、 古典文学、世界名著吗?‛还有人提出,‚真正看书的人都在图书馆里趴着、网络书店里逛着, 丢书的参与者未必是真正爱读书,只是在跟风,或刻意彰显自己的品位。‛
④活动主办方却认为,‚丢书‛契合了大城市年轻人的阅读需求,‚这次‘丢书’活动选 择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正是面向日常渴望和喜爱读书但又没有时间去选书的年 轻人。不管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年轻人对阅读的渴望绝不仅限于流行书,而且,我们在选书上坚 持一贯的标准,那就是‘有价值的阅读’。‛
⑤但是,看起来富有文化积极意义的‚丢书‛活动,为什么却遭到各方的质疑?
⑥其一,阅读本是一种纯粹的、自由的精神活动,目前却变成了一种带有功利性目的的商 业行为。为什么有的图书阅读推广活动被读者讽为商业秀、营销秀?就是因为其中有了商家营 销机构的诉求,有了商业的利益介入,有的商家通过赞助图书活动进行商业宣传,有的植入了 广告的影子,有的成了图书销售排行榜的推广活动,甚至有的图书作者借机推销自己的作品, 阅读文化活动完全变了质、变了味……
⑦其二,这次‚丢书‛活动采用时尚流行文化的方式,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量,有众多演艺 明星助阵,这的确有造势和形成氛围的作用,但是,活动会不会仅仅是一阵风?效果如何,影响 几何?是不能不考虑的。
⑧阅读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安静的读书环境,需要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精神氛围,需要 每个人拥有良好的文化心态。举办书籍推广行动本无可厚非,但从本质上说,阅读更是个体化、 个性化的。读书是一种爱好和习惯,也是一种需要不断实践才不致荒废的技能,因此,培养良好 的、持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我们每个人把阅读看作一种自觉——心 灵的自觉、精神的自觉,源自我们心头的‚阅读热‛才能出现。
(文章选自《齐鲁晚报》
【1】第②节写“丢书”活动的起源与经过,其作用是什么?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请指出错误并简述理由。
(1)丢书‛活动契合了中国年轻人的阅读需求。
(2)丢书大作战‛的阅读是一种纯粹的、自由的精神活动。
【3】文章主要写中国“丢书大作战”,为什么第③节还要写英国的丢书活动,请结合相关内 容分析。
【4】本文中作者针对“丢书”活动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请简要概括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 思想观点。
10、【甲】武松道:“那厮必然去报蒋门神来。我就接将去。大路上打倒他好看,教众人笑一笑。” 武松大踏步赶将出来。
那个捣子迳奔去报了蒋门神……武松却好迎着,正在大阔路上撞见……武松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武松喝道:“若要我饶你性命,只要依我三件事!”蒋门神在地下,叫道:“好汉饶我!休说三件,便是三百件,我也依得!”
武松道:“第一件,要你便离了快活林,将一应家火什物随即交还原主金眼彪施恩。谁教你强夺他的?”蒋门神慌忙应道:“依得!依得!”武松道:“第二件,我如今饶了你起来,你便去央请快活林为头为脑的英雄豪杰都来与施恩陪话。”蒋门神道:“小人也依得!”武松道:“第三件,你从今日交割还了,便要你离了这快活林,连夜回乡去,不许你在孟州住;在这里不回去时,我见一遍打你一遍,我见十遍打十遍!轻则打你半死,重则结果了你命!你依得么?” 武松指着蒋门神,说道:“休言你这厮鸟蠢汉!景阳冈上那只大虫,也只三拳两脚,我兀自打死了!量你这个值得甚的!快交割还他!但迟了些个,再是一顿,便一发结果了你这厮!”
【乙】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
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
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1】分别用名著回目的语句概括甲、乙段材料的主要情节。
甲: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
【2】打死郑屠后鲁提辖的命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简述他在东京相国寺看菜园时所发生的精彩故事。
【3】两位主人公打抱不平都是“义”的表现,但两者的目的和“义”是有所不同的,请作简要分析。
【4】从下面描写人物的语句中任选一句,具体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①武松道:“那厮必然去报蒋门神来。我就接将去。大路上打倒他好看,教众人笑一笑。”武松大踏步赶将出来。
②鲁达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寻春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⑪(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⑫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看到衰草:__________→遥见草色:__________。
【2】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
【3】第⑫段中画线句子“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4】第⑤段中“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
【5】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
【6】请写出两句描写春的诗句。(本文中引用的除外)
12、作文。
近日李兰娟院士的一番肺腑之言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她说:“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只有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国之栋梁!”。人的一生会有许多偶像,可能是某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可能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位名人,也可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请以“偶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叙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也可对这个话题发表见解。
要求:①题目自拟,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