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的人格和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B.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可能重整旗鼓,这些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行径是对和平潮流的公然挑衅。
C.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伏尔泰活过的八十四年,经历了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年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这个人生的重大抉择面前,一向果敢的他也变得迟疑不决。
B. 曹雪芹先生为写《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遍稽群籍,“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八十回。
C. 社会应主动关注家庭教育,对违法的家庭教育现象积极干预,不能瞻前顾后。
D. 眼泪像决堤一般涌了出来,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走着,突然间,仿佛一切都被我看透了一样,心情豁然开朗,月明风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好友张明找他聊起创业计划时,两人一拍即合,他毫不犹豫地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B. 政府部门将在这里开发新的利民项目,生活在附近的村民听闻后对此望眼欲穿。
C. 观赏日出的人们,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巧夺天工。
D. 对于翻拍名著是否应尊重原著的问题,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4、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秦王怫然怒(愤怒的样子)
B.是亦不可以已乎(已经)/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曾经)
C.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援疑质理(引、提出)
D.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暂且)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诸葛亮传
①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乐毅①,时人莫许之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②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建光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与为盟。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③十二年春,亮率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②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百姓安居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
④是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③,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初,亮自表后主曰:“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无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选自陈寿《三国志》,有删改)
(注)①乐毅:乐氏,名毅,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②流马: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③冢足容棺:墓坑刚够容纳棺材。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
百 姓 安 居 军 无 私 焉 相 持 百 余 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时人莫之许也 许:______________ 亮以新遭大丧 以:________________
亮每患粮不继 患:______________ 是以分兵屯田 是以: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2)若臣无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4】西晋张辅在《名士优劣论》中,盛赞诸葛亮“岂徒乐毅为伍哉?”请结合选文第②段和链接材料,说说诸葛亮备受推崇的理由。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6、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旅寓洛南村舍
(唐)郑谷
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
春阴妨柳絮,月黑见梨花。
白鸟窥鱼网,青帘认酒家。
幽栖虽自适,交友在京华。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开笔点写的村落,就是题中旅寓的洛南村舍,正因为是村舍,因此看见的人、事均有乡间的特色,所写的景象也是乡间的景象,此诗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令特点。
B. 诗中的“稚女夸”三字表现出女孩子们争玩秋千的热闹情景,而一个“夸”字,那嬉戏追逐的热闹场景便描绘得生动传神。
C. 第三句是诗人见到的一个特别景致,诗人所见的是柳絮飘飞、天气阴湿,诗人用一个“妨”字真实地写出其中的道理,这里也表现出诗人的心情。
D. 第四句是写诗人晚间所见。这句生动别致,颇为传神,乡村黑夜,野阔天低,借着星星的微光能见得出白色梨花,这一“黑”一“白”相映成趣,诗味盎然。
E. 最后,诗人借景抒情,“幽栖”在这景致宜人的乡村,远离了尘嚣与纷扰,自然会感到心境恬适,但是心中仍然时时想念着在京中的至交好友。
【2】请赏析“白鸟窥鱼网”中“窥”字的妙处。
7、2020年伊始,全国人民全力以赴投入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疫情阻击战当中,请你也参与以“疫情在前,共克时难”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1】你参加所在社区的抗击疫情志愿者活动时,遇到一位阿姨要强行进入小区,她拒绝戴口罩,又不配合扫码登记,你该怎样劝说她呢?
【2】你所在的校团委在正在为本次疫情策划一项活动,请你参与其中,请你写出策划的活动名称及目的。
活动名称:
活动目的:
【3】“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在疫情期间,为最大限度的减少延期开学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各校都开展了线上教学,推出了网络直播课等线上辅导课程,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8、理解性默写。
(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渔家傲》: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江城子》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戎边抗敌的渴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不得,男儿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在《破阵子》一词中:具体描述军营生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中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雄心壮志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抒发词人壮志难酬的感慨。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兵书宝藏——《孙子兵法》
①年初,央视一档历史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爆红荧屏。九大博物馆的二十七件镇馆之宝,在“前世今生”的故事中,鲜活地走进人们的视野。作为山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银雀山汉墓竹简之《孙子兵法》,再次惊艳了世人。
②1972年4月14日,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日子——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简牍成功出土。沉睡地下淤泥中近两千年的《孙子 兵法》竹简,一朝重现光华。
③《孙子兵法》竹简的出土,使得一场旷日持久的历史大讨论戛然 而止。随《孙子兵法》出土的还有《孙膑兵法》16 篇。《孙子兵法》 与失传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同时出土,结束了关于其人其书的千古争论,证实了孙武、 孙膑实为两个人。历史学家研究认定,孙武是吴国的“孙子”,孙膑是齐国的“孙子”,分别是春秋、战国人。孙膑乃孙武的后世子孙。孙子与孙膑各有兵法相传,千年争讼,一朝得释,充分显示了《孙子兵法》竹简巨大的历史价值。这两部兵书的出土,可谓石破天 惊,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极大关注。鉴于其重要历史价值,汉墓竹简之《孙子兵法》成为 “新中国50年影响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2011 年,《孙子兵法》竹简被评选为“山东 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④《孙子兵法》全书共分十三篇,总计约 6000 字,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的第一本系统 而完整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其军 事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曹操在《孙子略解》的自序中曾写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 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评论:“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许多著名的国外战略家也 沉迷于《孙子兵法》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中。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 箴言》一文中曾说:“孙子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惊人的军事思想,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 写出来的。”在美国西点军校,《孙子兵法》是必读课程,作为战事谋略进行重点讲解。
⑤《孙子兵法》通篇以智慧为本质特征,孙子的每一句话都是智的凝聚,谋的浓缩。 我们可以从《孙子兵法》的深邃哲理和智谋中,观察领略事物的辩证思维,学到处理人事百端的策略,掌握摆脱困境的行为方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夫未战而庙算者胜”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人们在对人生的探索中,能从《孙子兵法》中得到激励并获得奋发向上的力量。人生总会遇到各种不如意之事,面临各种困境,包括社会环境问题、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尚未认识的事物以及自己的思想观念等,借鉴《孙子兵法》的原理, 对于我们把握主动权,争取美好的人生,将不无裨益。
⑥文物打动人心,归根结底靠的是人的故事、意志和精神。以《孙子兵法》竹简为代 表的一件件珍贵的国家宝藏,就像一个个历经风雨的人,有自己的生命和性格,那是从未 褪色的文化自信,以及成就过往也影响当下的血脉精魂。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兵书宝藏——《孙子兵法》的。
【2】阅读第③段,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历史学家研究认定,孙武是吴国的“孙子”,孙膑是齐国的“孙子”,分别是春秋、战国人。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曹操在《孙子略解》的自序中曾写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评论:“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10、现代文阅读
孤独之旅(节选)
①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②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③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④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⑤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⑥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⑦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⑧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会应。
⑨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经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⑩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⑪杜小康闻到了鸭身上的一股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哭。
⑫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⑬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了母亲,想起了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⑭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地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叫醒他。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支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⑮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亮。
⑯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⑰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1】按常情,有悲哀才有哭泣,而文章第⑪段中说:“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悲哀”,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请你结合文章,谈谈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结合上下文赏析句子。
(1)杜小康的一支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2)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亮。
【4】同是见鸭“下蛋了”,杜小康是“惊喜地跑过去捡起”,并“大叫”,杜雍和是“接过”,“嘴里不住地说”,他们此时虽都满怀喜悦,但各自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请你试作揣摩。
1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研学即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它是一种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然科学、社会和生活实践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动手做、做中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集体性学习活动。
(材料二)
研学旅行收获圆环图
(材料三)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研学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要有课程的开发,特别是到了富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基地和文化基地,要把革命的精神、文化的内涵讲出来,让学生受到教育。”回归到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很长一段时间里,广大中小学生只知埋头苦读,却不懂很多知识是需要体验和感受的。对中小学生而言,在狭小的教室里待太久,无论是思想还是视野都会受到局限,唯有走出去,才能重新唤起内心的大格局。
虽然研学游起步很晚,但是它却是我国将来最具有影响力的事业。在研学游的发展之下,中国文化部与旅游部的完美联姻下,中国的旅游业将会更健康,让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下的产业,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种途径。研学游不仅仅是一种旅游文化产业,更是一种关系到几代人乃至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虽然祖国的文化断层了几年,经济在清末也倒退了百年,但是未来的世界大国必定是中国。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研学旅行是一种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
B.只有小部分学生在研学旅行中会认识新朋友,说明其存在一定的弊端。
C.研学旅行并不仅仅是一般的旅游,还要在旅游中有课程的开发。
D.虽然我国研学游起步很晚,但它却是我国将来最具有影响力的事业。
【2】(材料二)是有关研学旅行有何收获的圆环图,请仔细读图,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3】阅读(材料三),请简要概括研学旅行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4】小茗同学觉得研学旅行就是浪费大家的时间,真正的知识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那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12、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1)那份温暖自难忘
作文(2)
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群人在行走,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在缓慢而艰难地朝着目的地前进。
途中,有一个人心想:这个十字架实在是太沉重了。他决定将十字架砍掉一块。砍掉之后他的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又走了很久,很久,他又砍去了两块。这样一来,他一下子感到轻松了许多!于是,他毫不费力地就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又深又宽的沟壑!沟上没有桥,周围也没有路。后面的人都慢慢地赶上来了,他们用自己背负的十字架搭在沟上,做成桥,从容不迫地跨越了沟壑。他也想如法炮制,但他的十字架之前已经被砍掉了长长的一大截,根本无法做成桥帮助他跨越沟壑!
作文要求:
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