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战胜利前夕,在党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毛泽东号召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困难,去争取胜利。”会议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该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八七会议
D.中共七大
2、二十世纪初军阀割据,战乱纷争不断,下列关于军阀割据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军阀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B.皖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掌握着北京政府
C.直系军阀控制着东北一带 D.军阀割据纷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3、早在1919年5月4日,中国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爱国革命运动。这场运动体现的精神是( )
A.不怕牺牲、艰苦奋斗
B.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C.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D.立党为公、忠诚为民
4、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为了( )
A.夺取抗战的胜利
B.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C.筹备建立新中国
D.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5、根据“太平军洋枪队”“甲午战争”“廊坊战役”等视频材料,我们可以提炼的学习主题( )
A.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B.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C. 反抗侵略英勇斗争 D. 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历程
6、中国人民抗战的起点在
A. 九一八事变 B. 四一二政变 C. 西安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7、“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关于长征精神表述不正确的是
A.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精神
B.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C.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D.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8、“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该材料阐述了土地改革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意义
9、《时局图》生动形象的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现象。此图描写哪一条约签订后的情境( )
A. 《虎门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0、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袁世凯称帝 ②护国战争 ③二次革命 ④宋教仁遇刺
A.④①③② B.④③①②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11、下图为上海轮船招商局,从图片信息中得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B. 洋务派筹建的北洋舰队
C. 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
D.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
12、中共七大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下列关于这次大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井写入党章
B.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
13、“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了,风熄了,我应在院中唱歌。”这是溥仪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与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相关的是( )
A.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B.鲁迅的《狂人日记》
C.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D.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14、黄老师在研究本市国营企业发展史时发现:本市老字号食品公司的前身是1945年殷氏夫妇创办的糕点厂,新中国成立后其生意兴旺;1956年殷氏夫妇的糕点厂经过公私合营,成为了本市第一食品公司。那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殷氏夫妇最有可能的状况是( )
A.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C.不能继续经营,糕点厂被国家没收
D.不能继续经营,但可以以此获得部分收益
15、“党对民族资本家采取团结和改造的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团结和改造的政策”指的是( )
A.赎买政策
B.建立生产合作社
C.廉价收购
D.无偿没收
16、最能说明甲午战后外国势力深入内地的是( )
A. 割占辽东半岛 B. 增开重庆等地为通商口岸
C. 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投资建厂 D.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17、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面是关于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论述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A.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B.1911年孙中山领导和亲自参加武昌起义,建立了中华民国
C.他“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反帝反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1919年孙中山创建国民党,后来又同共产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运动
18、.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即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五四爱国运动
19、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评说“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想有所作为。”能支撑这一结论的是光绪帝在百日维新中( )
A.进行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
B.提倡新文学,倡导文学革命
C.提倡共和,推行民主政治
D.鼓励私人兴办企业,开办新式学堂
20、1875年,清政府任命钦差大臣率领装备了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成功收复新疆,这个大臣是
A.左宗棠
B.李鸿章
C.张之洞
D.林则徐
21、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个经济特区。________在短短的几年内,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2、态度:______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23、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____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____领导科研团队在极其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由于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她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4、《____________》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25、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有_____;地方上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请将下列地点的字母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红军长征出发地
B.红军三大主力军胜利会师
C.红一方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
D.遵义会议召开地点
27、________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________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8、列举相关历史人物
(1)严守潜伏纪律,直至被大火吞噬的志愿军战士:_________
(2)“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榜样:____________
(3)“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国家主席:______________
29、1987年__________(会议名称)明确概括了党的基本路线,即以__________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__________。
30、三大改造是对农业、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的__________改造成为__________。
31、翻开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清晰发现几条并行前进,交错发展的线索,一条是列强的侵略,一条是中国人面对侵略的抗争,请回答:
(1)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请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从开始“沉沦”到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2)1919年的“外交失败”引发了学生的爱国运动,请写出这场著名运动的名称?该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
(3)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侵华战争,国共两党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重大贡献,请分别列举国民党、共产党在军事上的贡献一例加以说明。
32、“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是伟大的爱国者孙中山先生的临终遗言。请问,此处“革命”二字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革命所取得的最大历史功绩是什么?
33、 新华网北京2011年10月9日电 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请回答下面问题:
(1)a.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组建的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
b.孙中山把这个政党的十六字纲领在其机关刊物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是什么?
(2)a.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b.说出这一事件发生的准确日期(年月日)。
(3)a.辛亥革命期间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令是什么?
b.从此,什么观念深入人心?
34、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器物之路】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1)材料一反映了洋务派领导的运动目的是?
(2)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3)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的学习运动,破产的标志是什么?
(4)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发展有什么影响?
【制度变革】
材料二: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5)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的是哪一运动?
(6)举出一个支持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
(7)戊戌变法发生于哪一年?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什么?
【认识提升】
(8)综合上述材料,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