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所示的建筑,位于上海兴业路76号,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见证了
A.新文化运动的诞生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五四运动爆发 D.中华民国成立
2、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与此过程相关的事件有
①《马关条约》签订 ②中华民国建立 ③抗日战争胜利 ④国民党政权垮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几个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时期,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②改革开放,新的征程
③和谐社会,全面小康 ④探索建设,曲折前进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
4、决定增开天津为商埠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天津条约》 B. 《瑷珲条约》 C. 《尼布楚条约》 D. 《北京条约》
5、以段祺瑞为首,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是
A. 直系
B. 皖系
C. 奉系
D. 滇系
6、(原)关键词“边陲小镇”“一夜崛起”“开放窗口”,描述的城市是( )
A.上海
B.深圳
C.南京
D.厦门
7、“该宣言发表于1848年2月……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该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第一国际”的成立
D.《资本论》的完成
8、他是历史文化名人,年近70,亲统清军收复了被沙皇俄国等外国势力占领达13年之久,占中国国土面积达六分之一的新疆全境,为维护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立下了伟大功勋。他是( )
A.左宗棠
B.张之洞
C.李鸿章
D.曾国藩
9、20世纪20年代,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青年们相信军队是国家的基石和支柱,为了参军救国,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源源不断地奔赴广州报考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福州船政局 D.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10、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曾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 )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俄《北京条约》
C.中俄《瑷珲条约》
D.中俄《天津条约》
11、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搜集了如下学习资源。由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西方列强殖民扩张
B.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C.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中华民族反抗侵略
1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农村社会调查,就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0%以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13、《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一文中写道: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这笔巨款相当于当时日本四年的国家预算额。日本把这笔巨款的84.7%用于军事,其他部分用于皇室费用及教育基金等。以下对这则材料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 日本利用这笔赔款,开始向欧美国家学习
B. 日本利用这笔赔款,建立了一支效忠天皇的军队
C. 这笔赔款为日本扩充海陆军军备提供了大量资金
D. 这笔赔款为日本对中国进行经济扩张奠定了基础
14、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下列民族精神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红船精神 ②五四精神 ③长征精神 ④井冈山精神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15、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在这次农民战争中,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A.率军北伐
B.永安封王
C.天京事变
D.进行西征
16、“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材料描述的是( )
A.公车上书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7、“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颂扬了一位民族英雄收复新疆的事迹。这位民族英雄是( )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左宗棠
D.邓世昌
18、我国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中,采用公私合营办法改造的是( )
A.个体农业
B.资本主义工商业
C.个体手工业
D.国有企业
19、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下列作者与作品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冼星海——《义勇军进行曲》
B.徐悲鸿——《愚公移山》
C.郭沫若——《女神》
D.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20、下列文艺作品中,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抗战斗志的是( )
A.《狂人日记》
B.《义勇军进行曲》
C.《最后的晚餐》
D.《天鹅湖》
21、1935年在北平爆发的“______”,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________年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1984年,开始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
23、根据称谓写出历史人物
﹙1﹚“铁人”___________。
﹙2﹚党的好干部__________。
﹙3﹚解放军好战士_______________。
24、(1)《天津条约》签订后增加开放的通商口岸①处是________;《马关条约》签订后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②处是________
(2)________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________5月4日,北京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
(3)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________上将壮烈殉国;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________将军血洒疆场。
(4)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取得的________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取得________战役的胜利,成功解放了东北全境。
(5)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________》;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________》,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5、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都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设起来的。
26、著名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________收复新疆,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贡献。1894年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________壮烈殉国
27、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______》;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______》,使外国商船和军舰获得了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28、甲午中日战争后,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____道路;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将革命的重心放在偏僻的农村,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开辟了一条____的道路。
29、1927年9月,___________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举行秋收起义。
30、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___________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国家主席___________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31、共同探究下列问题:有人说,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削弱了共产党,不利于革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出你的理由
32、170多年前,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千年文明古国从此惨遭帝国主义列强铁蹄的蹂躏,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激越的近代史诗。
【屈辱历史】
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1)根据材料一,请你回答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材料二:(如图)
(2)图一惨景的制造者是谁?看到该图片你有何感想?
(3)图二反映的史实发生在哪次战争期间?这次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顽强抗争】(如图)
(4)如图两幅图片中的历史人物都曾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请写出他们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忧患意识】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导致近代中国屈辱的原因有哪些?并联系自己的体会写出“我的感悟”。
33、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材料二:2015年9月3日,是中国首个法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材料三: 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被集体杀害,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
请回答有关问题:
(1)材料一中人民解放战争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2)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兴起和胜利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随着抗战的胜利,被日本统治达50年之久的什么地方回到了祖国怀抱?
(5)材料三控诉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什么事件?
(6)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一人间惨剧真相的事实,谈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34、中国共产党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不断调整农业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秋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1952年12月,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图1 | 图2 | 图3 安徽省凤阳县粮食产量变化 |
材料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全国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改革使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图1反映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怎样的方式?图2所示现象体现了哪一运动?
(3)据材料二图3可知,1980—1982年凤阳县粮食产量呈现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三,请你为乡村振兴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