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湘西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据此推知,该报道的主题是

    A.关天培战死炮台

    B.圆明园惨遭洗劫

    C.左宝贵英勇殉国

    D.义和团火烧教堂

  • 2、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自强、求富  ②民主、科学  ③三民主义  ④变法图强

    A.①④③② B.②③①④ C.④①②③ D.③①②④

  • 3、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下列人物与作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阿Q正传》

    B.齐白石——《愚公移山》

    C.聂耳——《黄河大合唱》

    D.张謇——《申报》

  • 4、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B.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C.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D.梁启超《变法通议》

  • 5、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说:“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从中看出,南京临时政府对外政策的核心是(     

    A.坚决打倒帝国主义

    B.谋求中国与列强的和平共处

    C.努力建设国际社会新秩序

    D.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

  • 6、下列事件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A.恢复发展经济

    B.解放生产力

    C.巩固新生政权

    D.抵抗外来侵略

  • 7、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后,小文进行了如下总结,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B.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

    C.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

    D. 新中国的成立,表明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 8、属于国共两次合作的相同点是

    A. 合作方式

    B. 斗争目标

    C. 统一的领导机构

    D. 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9、“文化大革命”中,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惨遭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这突出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D.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 10、“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炮?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士兵撤出宛平?”这是美国记者斯诺在1937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的提问。斯诺的质问主要针对的事件是

    A.“一二·九”运动

    B.卢沟桥事变

    C.西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 11、“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五四传单)关于这场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而导致的

    ②发生于中国上海,以青年学生为主、各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

    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④彰显了学生当时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 12、如果让你写文章反驳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中国史实,你可以引用的论据是

    ①.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无辜百姓30万人以上

    ②.日本在中国占领区内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

    ③.日本在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期间,利用中国平民,秘密进行细菌试验

    ④.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3、下列词语反映海峡两岸关系变化的是(     

    A.汪辜会谈、八项主张、紫荆花开

    B.“九二共识”、汪辜会谈、紫荆花开

    C.“九二共识”、紫荆花开、八项主张

    D.汪辜会谈、“九二共识”、八项主张

  • 14、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事件(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成立

    C.创办民报

    D.光绪颁布诏书

  • 15、《辛丑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一项是(       

    A.拆毁大沽炮台

    B.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赔款白银4.5亿两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 16、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并且认定只有他们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大口号是

    A.民主、科学

    B.民主、进步

    C.科学、进步

    D.民富、科学

  • 17、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地点是(  )

    A.南京

    B.威海卫

    C.慈溪

    D.黄海

  • 18、1919年《上海学联告同胞书》中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由此可见,在五四运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青年学生

    B.商人

    C.工人阶级

    D.资产阶级

  • 19、一首《英雄赞歌》“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常春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还有迷人的《一条大河》“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多少年来,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多少人不免心潮澎湃,联想起

    A.土地革命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 20、北去的风儿慢慢地行,你捎几句话儿到北京城。延安的山头都插红旗,造反派最想念毛主席。这是20世纪70年代陕西省流传的一首诗,请问这首诗最有可能是在什么时期创作的(

    A、五四运动时期   B、解放战争时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1953年,________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________,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原则。今天,这一原则已成为处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 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共同构成了我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 23、_______年12月,中共在北京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 24、1957年,(     )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2006年,(     )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 25、图A人物是______,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图B《______》(剧照)是中国自己在1905年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 26、下图反映的是_____(时间)______(地点)政权交接仪式;其回归得益于______(政策)。

  • 27、1860年10月,主凶________联军火烧圆明园,________成为帮凶,趁火打劫。

     

  • 28、新文化运动提倡“______”和“______”,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形象地称它们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 29、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________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贡献。

  • 30、   的创造性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三、简答题 (共3题,共 15分)
  • 31、蓝色海洋--国家角逐的舞台。纵观历史,中国屈辱近代史是从海洋开始的,而当今棘手问题亦是海洋问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遭受的第一次来自海上的侵略战争是哪个国家发动的?其发动这次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次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2)19世纪末,日本通过什么战争打败了中国当时实力最强的北洋舰队?这次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3)面对侵略与灾难,中国各阶层人民奋起抗争,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你写出中国近代史上为国捐躯的一位海军将领。

    (4)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当前,周边各国不断在我国的钓鱼岛、南海诸岛等海域挑起争端。面对严峻的海洋主权形势,你认为我国应该如何应对

  • 32、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一位祖籍香港岛、1880年移居台湾、1897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到此的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60年来的经历。老人说自己这60年来的颠沛流离,请你想一想:

    (1)老人一生流离失所,受尽苦难可与哪四次战争有关?

    (2)第一次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近代中国人民饱受屈辱,对此你最主要的启示是什么?

  • 33、请以《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

    (1)写出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筹备工作的会议及会议的时间、地点。

    (2)写出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标志性事件及意义。

    (3)写出巩固新中国政权的措施三例,并写明其时间、意义。

    (4)写出由以上事件给你带来的感悟。

    (5)表述成文,字数260字左右。

四、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回顾历史,缅怀先烈,进一步弘扬伟大的‘五四精神’,这对于激励广大青年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长春讲话

    材料二  这些人原来就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为了正式组织共产党,约定到上海来开会的。7月底大会开幕了,到会的一共有13人: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长沙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广东代表陈公博、包惠僧,东京代表周佛海,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也出席了大会。7月30号晚被租界巡捕发现后,被迫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口述实录》等

    材料三 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说“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她满怀信心的说:“长征已经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

    (1)材料一中五四运动发生在哪一年?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它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标志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判断这次“大会”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次“大会”重要历史意义的认识。

    (3) 1935年1月,党中央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什么会议?这次会议上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70
题数 34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四、综合题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