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化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通常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安排内容,分为导语、正文、背景和结语四部分。正文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在此部分中具体介绍了三路大军勇往直前、敌军纷纷溃退的战况。
B.《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三部作品都属于纪实作品,作者都是在实地采访、现场考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加以文学笔法的辅助讲述故事,塑造人物。
C.《野望》是典型的五言绝句,属近体诗。其颔联和颈联是对仗句,“晖、归、薇”都是韵脚。
D.“这橘子酸得我的牙都快掉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三句分别运用了超前夸张、缩小夸张、夸大夸张。
2、下列划线的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寒噤(jīn) 吊唁(yàn) 颓唐 (tuí) 转弯抹角(mǒ)
B.差使(chāi) 尴尬(gān) 匀称(chèng) 大庭广众(tíng)
C.嶙峋(líng) 伧俗(cāng) 逾时(yú) 大煞风景(shà)
D.鸿儒(rú) 诘问(jié ) 镂空(lòu) 惟妙惟肖(xiào)
3、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班上的赵松同学阅读了大量课外读物,知识面广阔,思维敏捷,读写说能力很强。老师很肯定他这种学习方法,赞扬道:“ 。我们就应当这样,像蜜蜂一样,博采众长,就有收获。”
A.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下列对《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部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中,绰号“花和尚”的是鲁智深,他在渭州三拳打死镇关西(郑屠),在相国寺倒拔垂杨柳。
B.土地道:“这宝贝,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方得成熟。短头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有缘的,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却是只与五行相畏。”这段话中,土地说的“这宝贝”指的是人参果(草还丹)。
C.《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全文记叙的是作者留学日本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个片断,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
D.“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段话出自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一句中的真意是什么?结合诗人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6、古诗文名句默写。
(1)天网恢恢,_____________。(《老子》)
(2)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
(3)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4)水至清则无鱼,___________。(《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
(5)______________,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6)_____________,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7)________________,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8)看似寻常最奇崛,__________。(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含蓄表达了诗人想从政却无人引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的记者 _______(作者)写的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作品。“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儿的“西北部”,指他采访的主要地点是______。
(2)纪实作品,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时有作者的倾向。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加以体会与辨别。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余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以上片段是作者对长征途中_________事件的叙述,表明了作者_________。(态度倾向)
8、实用类阅读。
①在地球上,马里亚纳海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区域,该海沟最深处可以达到11千米,完全是地球上最黑暗,最恶劣的生态环境区域之一,但是对于马里亚纳海沟来说,隐藏着不少秘密是大家热议最多的,同时也是地质学家们不断探索研究最多的区域。下面我们来看看到底下面有什么神秘事件。
②在科学发现的几大神秘物种之中,深海龙鱼可以说是最具有特点的一个生物,从公布的数据上来看,该生物并有没有鳞片,有一个大头,有大量又长又尖的獠牙,所以是最恐怖的生物之一,它被称为凶恶的捕食者。最奇怪的就是这个生物有一个发光器钓饵长在下颌。不断闪烁,前后摆动。这就是与其他生物最大的区别,一般生物哪里有这些情况,可以说没有的。
③当然也就是因为该生物这个特点,深海龙鱼依靠“发光器钓饵”能够轻松的诱惑到猎物,从而误导那些来自下方深处的捕食性鱼类。我们从拍摄的图片也可以看到,该鱼类长相就奇特,并且有点令人不舒服,所以在深海探索的时候,最好是远离这种鱼类,当然如今除了仪器能够抵达到它的区间,人也是不可能近距离接触的。
④一般情况而言,深海龙鱼长约6英寸(15厘米),喜欢在栖息深及5000英尺(1524米)之间游弋,这就是它的基本情况,这也是我们说得其中一个秘密,深海龙鱼的发现,长相奇怪,有点令人不适。
⑤按照正常的情况来看,马里亚纳海沟是海洋中的最深点,不太可能出现与人类相关的秘密,但是根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海沟深度达11000米的区域,科学家们发现了“塑料”垃圾的污染,这真的是太可怕了。这成为了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地球最深处的塑料垃圾。这让我们想到了环境生态系统的危机感,其中垃圾包含了最为普通的自橡胶、金属、木头、布匹等材料。
⑥而整个塑料垃圾多达89%都是用过一次即被扔掉的塑料制品,比如塑料瓶和一次性塑料用品。而它们的分解是非常困难的。根据科学研究表明,需要耗费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降解,所以只要人类不进行环境的保护,长期的污染将会持续发展,这样也将对海洋其他生物产生威胁,海洋生物威胁了,那么人类也会再次被波及到,因为我们在食用海洋生物。
⑦我们也经常在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可能引发地震问题的出现,很多人说马里亚纳海沟可能会导致日本沉没,但是个人查询了一下,这个结论并没有在什么科研机构看到。按照常规的科学理论来说,不太可能出现这么严重的情况,海沟危机确实存在。但是并不意味着会有这么强的波动,所以很多时候大家真的是想太多了。
⑧如果海沟产生了地震,导致日本出现沉没,那么周边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同样会波及到,那得出现多强的地震才会引发这么强的波动,所以这完全是“不科学”的问题,确实日本气象厅经常说海沟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但是至今科学界都是没办法精确预测地震的,所以到底存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暂时不知道,但是可以明确的说,不太可能出现这么强的“波动”。同时大家还对如果出现日本沉没问题,人去哪里?很多人说可能移居到我国,这基本都是自己想法吧,不太可能的事情我们不能随便说。海沟危机存在,但是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夸张,本身来说马里亚纳海沟也是全球主要板块区域,产生地震也不是奇怪的事情。
⑨所以综合情况而言,确实马里亚纳海沟存在一些惊人的秘密的,但是都是属于常规的情况,所以无论是一些奇怪的生物发现,还是人类的塑料垃圾的深入,以及海沟危机问题,都没有什么秘密是无法进行说明解释的。
(1)下列对深海龙鱼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深海龙鱼是最具有特点的一个生物,它有一个发光器钓饵长在下颌,这就是与其他生物最大的区别。
B.深海龙鱼长约6英寸(15厘米),长相奇特,有点令人不适,喜欢在深及5000英尺(1524米)之间游弋。
C.人类现在可以进行深海探索,终于可以近距离接触深海龙鱼,拍摄了照片,让这个最恐怖的深海生物被发现。
D.深海龙鱼没有鳞片,有一个大头,有大量又长又尖的獠牙,依靠“发光器钓饵”能够轻松的诱惑到猎物,被称为凶恶的捕食者。
(2)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可以达到11千米,完全是地球上最黑暗,最恶劣的生态环境区域,是大家热议最多的,同时也是地质学家们不断探索研究最多的区域。
B.马里亚纳海沟是海洋中的最深点,却发现了与人类相关的秘密——包含了最为普通的橡胶、金属、木头、布匹、渔具、玻璃瓶等人类制造的垃圾。
C.马里亚纳海沟是全球主要板块区域,容易产生地震,一旦地震日本会出现沉没,周边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同样会波及到,十分危险。
D.马里亚纳海沟存在一些惊人的秘密的,但是都是属于常规的情况,都没有什么秘密是无法进行说明解释的。
(3)请概括说说马里亚纳海沟到底有哪些秘密,引起我们怎样的思考?
9、按要求写作。
围绕下列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作文。
必选关键词:14岁的中学生小叶、《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
可选关键词(至少选1个):圣甲虫 螳螂 大孔雀蝶 蟋蟀 蝉
(1)题目自拟;(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