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相关制作过程中沙及化学变化的是
A.扎制风筝
B.手工剪纸
C.彩陶烧制
D.玉柄雕琢
2、下列对“火”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马上点火检查
B.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房间着火,立即打开门窗
D.油库着火,立即浇水灭火
3、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
B.H2O
C.H2SiO3
D.Na2SiO3
4、X、Y、Z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X、Z元素组成相同且常温下均为液体,Y为气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气体Y具有可燃性
B.转化③可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C.转化①、④可通过分解反应实现
D.转化③、④中,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5、202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二个全国防火减灾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旦发生火灾,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B.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电线老化而短路引起火灾,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火火器灭火
D.做实验时,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火
6、下列燃烧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
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D.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
7、过氧乙酸(C2H4O3)可以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关于过氧乙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g
B.过氧乙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3
C.过氧乙酸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D.过氧乙酸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
8、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我国古代就经“一带一路”将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这些发明和技术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纺纱织布
B.杂粮酿醋
C.甲骨刻字
D.指南针
9、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CO2
B.CO
C.NO2
D.SO2
10、将4g不纯的金属Fe投入到足量的稀盐酸中,完全反应后共生成氢气0.2g,则该金属中的杂质可能是
A.C
B.Cu
C.Zn
D.Mg
11、三氧化铬(CrO3)是酒驾测试仪中的主要试剂,能与酒精(C2H5OH)发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氧化铬中铬元素的化合价是+4
B.酒精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C.C2H5OH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酒精分子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12、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带电的原子一定是离子
B.分子中一定含有同种原子
C.纯净物一定是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D.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3、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丝弯折
B.铁块熔化
C.铁锁生锈
D.铜锌熔合制黄铜
14、下列物质转化关系图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X的化学式是CO2
B.X转化为H2CO3的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C.CO只能通过与O2反应转化为CO2
D.在转化关系图中碳元素化合价共有3种
15、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稀有气体制成霓虹灯
B.金刚石可用来裁玻璃
C.石墨棒作干电池电极
D.氮气用作食品保护气
16、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B.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说明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了变化
17、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中,下列装置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制备氧气
C.收集氧气
D.铁丝燃烧
18、有关下图中甲、乙、丙、丁所示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实验的目的是检验氢气的纯度,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B. 乙实验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 丙实验可证明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 丁实验既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19、有关SO2、MnO2、CO2三种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由原子构成
B.都含有氧元素
C.都含有氧分子
D.都含有两个氧原子
20、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说法中,错误的是
A.碳具有还原性,用于冶炼金属
B.氧气具有可燃性,用于火箭发射
C.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用于食品防腐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于制成各种灯具
21、纸张能在空气中燃烧,而石头即便在纯氧中也不能燃烧。这一事实与下列哪一因素关系最密切
A.氧气的浓度
B.燃烧区的温度
C.物质的着火点
D.物质的性质
22、中国北斗,星耀全球。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了高精准度的铷原子钟。铷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有关铷的说法正确的是
A.Rb属于非金属元素
B.R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g
C.Rb原子核里有37个中子
D.m的值是37,n的值是1
23、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金刚石无色透明——可切割玻璃
B.镁有金属光泽——可用作照明弹
C.铜有良好的导热性——可用于制作电线
D.铁粉锈蚀时会吸收氧气和水蒸气——可用作食品袋中的“双吸剂”
24、下列做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的是
A.少开私家车
B.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C.工业废水直接排放
D.使用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
25、有一含有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若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1-a%
B.2a%
C.1-3a%
D.无法计算
26、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H2SO4
B.Mn2O7
C.KNO3
D.Na2CO3
27、学好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请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化学用语。
(1)3个硫酸根离子_____;
(2)2个碳酸分子_____;
(3)1个银原子_____;
(4)氯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_____。
28、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表示:
(1)2个氢原子______;
(2)4个氢分子______;
(3)5个碳酸根离子______;
(4)3个亚铁离子______。
29、化学实验室里要配制200g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
(1)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
(2)需要称量NaCl的质量是____________ g,称量时若指针稍偏右边,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选填“调整砝码或游码”、“调整平衡螺母”、“添加NaCl” 、“减少NaCl”中合适的一项)。
(3)把量筒中的水转移到烧杯时,不小心部分水洒在烧杯外面,则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无影响”中合适的一项)
30、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如下图所示)。
资料: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到碱性物质变红,氨水呈碱性。
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1:小明同学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加2到3滴酚酞溶液,再加入浓氨水。看到的现象是:_____,得出的结论是_____。
(2)实验2(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
(3)该兴趣小组的小华同学还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作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
(4)小明对实验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取一条长10cm、宽1cm的滤纸条,在滤纸条上每隔1.5~2cm滴一小滴酚酞溶液,滴好后把滤纸条放到试管里,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塞好后放在实验桌上(如图所示),用滴管吸取浓氨水,在试管口的棉花上滴10~15滴。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31、有下列物质:①啤酒②高锰酸钾③金属汞④空气⑤氯化钠⑥蒸馏水⑦铜粉⑧氧化铝⑨澄清石灰水。请用序号填空:
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有___________;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有___________。属于含氧化合物的有___________
32、甲烷和水蒸气在反应器中经催化重整可制得较高纯度的氢气。
(1)初始反应如下,请补全反应。
____________
(2)反应器中还存在其他化学反应。
①其中一个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在方框内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__________。
②另外两个反应: i. ,ii.
。反应i中若制得200gH2,至少需要CO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反应ii属于__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3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___________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其中稀有气体是 ___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可以燃烧,现象为:___________,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
34、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作答:
(1)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减小的物质是___________。
(2)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所含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3)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均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35、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1)用化学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2个氮原子_____;3个氧化铜______;镁元素_____;四氧化三铁_________;
碳酸钠_______;硫酸亚铁________;硫酸铜________;硝酸银__________;
(2)读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KCl _______;MnO2 _________;SO3 ___________;MgCl2 ____________;
36、染发剂一般由____药水组成,一种是不呈色的染料中间体,它一般作____剂,另一种药液如双氧水,可以作为____剂.有的染色剂只有一种药液,氧化剂由___代替.
37、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1)燃烧条件的探究
①图1所示实验现象,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
②图2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
③图3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
(2)锌、铜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探究
如图4所示,在A处放入锌片,B处放入铜片,向A、B处加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稀盐酸,观察到___________现象,得出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8、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量”实验探究中,某学生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在燃烧匙内盛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学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比正常值明显的偏小,其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另一同学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上,只不过用木炭代替了红磷。当木炭停止燃烧,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后,水能否进入集气瓶?为什么?__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___________。
(4)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
39、如图所示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1),
,
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_.
(2)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该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______(填粒子名称).
(3)A图中“”表示构成氧气的粒子,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铁可以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其燃烧的现象为______.
40、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
(2)t2℃时,将50克a物质加入到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克。
(3)若a中含有少量b,可用_______的方法提纯a(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4)t2℃时,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
(5)t2℃时,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