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镁条在氧气中燃烧:
B.CO2溶于水:
C.实验室制O2:
D.实验室制CO2
2、下图表示两种单质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相同颜色的球代表相同的原子。白球表示X原子,黑球表示Y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B.完全反应时,参加反应的反应物与
的微粒个数比为3:1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3、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其中二氧化锰在此过程中属于
A.反应物
B.生成物
C.催化剂
D.无任何作用
4、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节约用水用电
B.工业废水直接排放
C.生活垃圾露天焚烧
D.大量砍伐树木
5、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化合物的是
A.海水、硫酸铜
B.洁净的空气、液氧
C.石灰水、氮气
D.冰水混合物、氯化钠
6、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氧化汞HgO
B.甲烷CH4
C.氢氧化钙CaOH
D.氯化亚铁FeCl2
7、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3:4
B.该反应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改变
C.该反应生成物的类别属于化合物和单质
D.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8、对比学习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组成:二者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性质:二者都不能供给呼吸,都有毒
D.用途: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一氧化碳可用于做燃料
9、实验探究是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目的的是
A.图1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图2观察乳化现象
C.图3自制净水器净化水
D.图4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10、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体污染的来源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
B.室内起火时,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C.煤气中的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D.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的安全标志
11、《本草纲目》记载:“三七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三七中止血的活性成分主要是田七氨酸(C5H8N2O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田七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6g
B.田七氨酸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氮分子和氧原子构成
C.田七氨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5:8:2:5
D.田七氨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1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取少量反应后的混合液进行下列实验,能证明二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A.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
B.滴入适量CuCl2溶液,无沉淀生成
C.滴入适量BaCl2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D.测得混合液中Na+与的个数比为2:1
13、在Cu(NO3)2、Al(NO3)3和AgNO3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时有气泡产生。滤渣中一定含有
A.Fe
B.Fe 、Cu
C.Fe、Cu、Ag
D.Fe、Cu、Ag、Al
14、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举行的亚运会开幕式活动表演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击鼓迎宾
B.歌唱祖国
C.国旗升起
D.火炬传递
15、“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下列民俗活动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抛绣球
B.蒸五色糯米饭
C.对山歌
D.打铜鼓
16、下列中国古代发明及应用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火药爆炸
B.活字印刷
C.粮食酿酒
D.烧制陶瓷
17、化学家为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铟、锑、铈、铕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是
A.拉瓦锡
B.张青莲
C.侯德榜
D.卢瑟福
18、科学家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原子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该反应能缓解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
19、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要求的是
A.用耳听
B.用鼻闻
C.用眼看
D.用嘴吹
20、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室内起火时,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垃圾就地焚烧,让环境更美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先做灯火试验
D.图书档案起火时,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21、一定质量的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CO2 和3.6g H2O,另取1.6g 该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2.4gO2, 该物质的化学式可能是
A.CH4
B.CH4O
C.C2H4
D.C2H4O
22、工业上用NO生产HNO3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转化过程中,只有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B.反应①中,参加反应的NO与O2的分子数目之比为1:2
C.反应②中,生成的HNO3和NO的质量之比为21:5
D.理论上,每生产63kgHNO3需消耗48kgO2
23、归纳和整理是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灭火器可用于灭火,图书馆里图书着火时最好选用干粉灭火器
B.铁丝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则所有金属都能在氧气中燃烧
C.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D.点燃氢气前需验纯,则点燃其他可燃性气体前也需验纯
24、在密闭容器中有以下四种物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14 | 36 | 20 | 11 |
反应后质量/g | 25 | 20 | 16 | 待测 |
A.参加反应的乙、丙质量之比是1:1
B.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C.待测值是20
D.丙是生成物
25、厨房中的下列物质溶于水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用油
B.牛奶
C.食盐
D.面粉
26、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处理废弃药品
D.量取液体
27、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a、b中收集的气体的质量比为______(填ab最简比);熄灭燃着的木材时,通常会洒水灭火,其灭火原理是______;写出一个有水参加的化合反应:______。
28、金属及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如图台灯中,由铝块压制成的铝箔反光片,利用了金属铝的_______(填“延展性”或“导电性”)。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铁钉在_______(填序号)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A 干燥的空气中
B 潮湿的空气中
C 浸没在植物油中
29、金属铁、铝、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填名称);
(2)金属铜做导线是利用其延展性和______性;
(3)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工业常用赤铁矿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炼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实验室中用如下实验来研究铁、铝、铜三种金属活动顺序及其在活动顺序表中相对氢的位置。
①乙实验的现象为______;
②若将上述实验之一替换掉一种药品,即可达成实验目的。说明具体的改进方法:____;
③按如图实验结束后,将乙、丙实验后的剩余物倾倒至一个烧杯中,充分反应。然后将甲实验的剩余物倒入此烧杯,无气泡产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最后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有颜色
B.乙实验中铁一定反应完全
C.乙、丙混合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D.最后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含有 Al2(SO4)3、FeSO4、H2SO4,可能含有 CuSO4
30、氧气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气体,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几个有关氧气的问题。
(1)下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 写出图中标号的仪器名称:a ;b 。
② 化学实验绿色化的特点是:原料、产物、条件无毒无害,提高原子的利用率。从绿色化学的理念考虑,应选择A装置制氧气,请写出用该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③ 制氧气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或 (填序号)。
④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A. 在实验室中,常用加热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B. 氨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则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编号)
31、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公布元素周期表时,就预言了当时还未发现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68的元素的存在,且性质与铝相似,称为“类铝”。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类铝”元素镓的相关信息,请同答下列问题:
(1)镓原子核外电子数为_____。
(2)金属镓与稀硫酸反应,产物中Ga的化合价为+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高纯氧化镓广泛用于生产半导体材料,其一种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 I:向含有硫酸的硫酸镓溶液中通入氨气(NH3),冷却,生成 Ga(NH4)(SO4)2固体。
步骤 II:在一定条件下灼烧Ga(NH4)(SO4)2固体,制得高纯氧化镓。
①Ga(NH4)(SO4)2中含有的带电的原子团(根)是_____(填化学符号)。
②请配平步骤 I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Ga2(SO4)3 +_____NH3 +_____H2SO4=_____Ga(NH4)(SO4)2。
(4)请计算 Ga2(SO4)3中镓元素质量分数_____。
32、水是生命之源
(1)沉淀、过滤和吸附是工业中常用的净水方法。水中含有不溶性杂质,加入明矾沉降后,通过______将其除去;常用________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实验室过滤操作中所必需的仪器为(填字母)_________,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
A烧杯 B酒精灯 C铁架台 D试管
E玻璃棒 F漏斗 G托盘天平 H蒸发皿
(2)生活中常用 ________来区分硬水和软水,生活中可用________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正极与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______,该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_____组成的,得出这个结论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3、燃烧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化学反应。如图是用实验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1)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2)本实验运用了对比的实验方法,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对比,能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
(3)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热水的作用分别是加热白磷红磷和______。
34、请运用你在初中学过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或解释下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家用煤炉中的蜂窝煤有12孔、14孔,甚至16孔等多个品种,孔道越多燃烧越充分,理由是 ;
(2)铝能制成箔做包装品材料的原因是铝具有良好的 ;
(3)除去保温瓶内胆中的水垢,可选用厨房中的 ;
(4)切过咸菜的菜刀(未清洗擦干)更易生锈,原理是 ;
(5)油锅着火时可以倒入洗过的蔬菜来灭火,其中的道理是 ;
(6)工人师傅切割铁板时,常用硫酸铜溶液在铁板上画线即可留下红色的印记,此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是: .
35、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尽量捕获、封存和利用不可避免的碳排放。
(1)“碳减排”。写出生活中能做到“碳减排”的一种措施:_______;
(2)“碳捕获”。利用海水吸收CO2是实现“碳捕获”的方法之一。海水吸收CO2所得的产物是_______(填名称)。
(3)“碳封存”。矿物质碳化封存的化学反应之一是:MgO+CO2=X,物质X的化学式为_______。
(4)“碳利用”。中国科学家已实现由CO2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主要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图中丙为甲醇(化学式为CH3OH),甲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该反应中________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6、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CO2,加剧了大气层的_____效应。
(2)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日常生活中鉴别出硬水常使用的物质是_____。
(3)活性炭能去除水中的臭味,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_____性。
(4)儿童发育停滞,智力低下,严重时会得侏儒症,是因为缺少_____元素。
(5)世界卫生组织于1989年把铝元素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易拉罐的表面含有铝的氧化物_____(填化学式)需要加以适当控制。
37、“微观与宏观相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请结合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物质性质反映其组成和结构。从宏观进入微观,探索物质变化规律。
①不同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图1中能体现酸的通性的是(填序号)_________;稀盐酸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而稀硫酸则能与之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据图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写出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
(2)物质组成和结构决定其性质。从微观进入宏观,探索物质变化规律。
①图2圆圈中表示这杯氯化钠溶液的构成,则该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
②通过分析组成和结构,可以预测物质的某些性质。根据图3硫酸氢钠溶液的微观图示,分析推,的性质,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_。
A 其水溶液能与氢氧化铜发生反应 B 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 其水溶液能与金属锌反应生成氢气 D 其水溶液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38、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_____ ②_____。
(2)将有关装置的序号填入下列空格中。
①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其发生装置为_____(填装置字母代号),该装置有一处不足,请改正:_____。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最好用_____装置(填装置字母代号)。若用该装置收集的氧气也不纯,原因可能是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
②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其发生装置为_____(填装置字母代号)。
③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硫酸铵和固体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应选用_____作发生装置(填装置字母代号),收集氨气最好用_____装置(填装置字母代号)。
(3)检验所收集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_____。
39、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请用化学符号表示:硫酸亚铁中的阴离子________。
(2)A、B、C、D表示4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C和D。回答下列问题:
①上述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②若反应后生成8.8 g C,则生成D的质量为________。
40、《天工开物》记载:“凡取煤经历久者,从土面能辨有无之色,然后掘挖。深至五丈许,方始得煤。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人从其下施攫拾取者(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煤属于_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巨竹凿去中节”使竹子整体贯通,此竹筒相当于实验室中的________(填仪器名称)。
(2)“毒气灼人”,煤矿中的“毒气”俗名叫瓦斯。它主要成分是甲烷,此外还有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理是_______。挖煤时“毒气”遇火会发生爆炸,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现代工业为了综合利用煤,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得到________、煤焦油和煤气。
(4)为了防止煤矿的矿井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下列做法可行的是_______(填序号)。
A.进矿井前先做灯火实验
B.工人必须戴安全帽才能进入矿井
C.矿井内要加强通风
D.安装瓦斯探头传感器监测瓦斯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