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看到这么美的桃花水,作者的心情是( )。
A.难过
B.害怕
C.高兴
2、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篱落疏疏一径深( )
A.不熟悉 B.稀疏 C.同“蔬”,蔬菜
【2】惟有蜻蜓蛱蝶飞( )
A.但是 B.想,思考 C.单,只
【3】最喜小儿亡赖( )
A.顽皮、淘气 B.无赖,不讲理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照列 挣扎 病灶 朦胧 B.掘地 刹那 劫难 劈面
C.慰藉 鸟冀 教练 稿纸 D.急促 聚集 窟隆 折除
4、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欲将轻骑逐( )
A.骑兵
B.骑马
【2】平明送客楚山孤( )
A.天刚亮
B.平平安安到天亮
【3】一片冰心在玉壶( )
A.寒冷的心
B.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5、选择关联词填空。
不论……都…… 即使……也…… 如果……就……
1.乡下人家,( )什么时候,( )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 )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 )是有意义的。
3.( )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 )从不吃惊。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经过昨夜的一场大雨,使空气清新多了。
B.各种读书声汇成一支动听的歌声。
C.在党的阳光雨露照耀下,孩子们在茁壮成长。
D.到吃晚饭的时候,母亲终于发现了我的秘密。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关联词语使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任凭谁怎么呼唤,他也不肯回来!
B.只有你向那个女同学承认错误,我才能请求她原谅你。
C.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D.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8、我能看拼音写汉字。
9、古诗阅读
独坐敬亭山
众鸟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独去闲。
相看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敬亭山。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诗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字最能体现诗的主题,表现出作者的情怀和感受。
【3】诗中前两句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心灵的__________,后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______________之情。
【4】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
没人相信的男孩
①宽阔的热尔草原,有穹顶般的晴空。从甘南进入四川阿坝的高原,眼前绿色柔和的风光浑然不似青海藏区。
②公路颠簸,我们一路摇摇摆摆,穿过一个接一个的草场、湖泊、湿地。终于,看到了柏油路面,车里人一阵欢呼。
③远远看见前方有个分岔口,柏油大路旁有条坑洼小土路。一个藏族男孩站在岔路口。我们的车速很快,一会儿就到了男孩的身旁。男孩对着我们的车打着手势。
④“怎么啦?”
⑤“前面没有路,走那条。”男孩用不熟练的普通话说,用手指着那条土路。
⑥我们都抬眼看了看两条路,看到前方继续快速向前的几辆车。路面区别太大了,这使得我们几乎没怎么思索,就下了判断。踩了油门,我们继续沿着大路走了下去。后视镜中,男孩没有表情地看着我们远去,然后他又转向下一辆高速驶来的车。
⑦车开得飞快,音乐的声音很大。但这仅仅持续了不到三分钟。前方五百米处的弯道出现了一个尽头,路面在一条河边消失。这是新的路,桥还没有开始修。
⑧音乐被狠狠关掉,车和人有一瞬间的静止。那时,我的胃像是被剧烈地抽打了一下,阳光燃烧着我的脸。我已经走了五万多里,从没有过这种生理反应。车里每个人都没有去看另一个人。
⑨车在宽阔的路面上一下子就掉了头。我们之前的车,之后的车,纷纷掉头。那些宝马,那些别克,那些桑塔纳,那些越野车……
⑩沉默中车重新回到了男孩身边。我们停了车,给男孩递上水果和糖果,很大声地说了谢谢。阳光晒着,风吹着,男孩站得久了,嘴唇开裂得厉害。
⑪掉头的车多数并不停下来,为了赶路,立马拐向土路。
⑫接着来的车“聪明”如故,一辆接一辆固执地沿大路飞驰下去。
⑬在我们的后视镜中,男孩依旧徒劳地挥手、解释。但每一辆车注定了要经过他两次。
【1】本文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
A.固执 B.信赖 C.安全 D.报恩
【2】第⑧段,“我”胃部疼痛的原因是( )
A.藏区高原反应 B.瞬间刹车被撞
C.道路颠簸晕车 D.内心愧疚自责
【3】第⑩段画“﹏﹏﹏”的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 )
A.环境描写,说明草原有穹顶般的晴空
B.动作描写,突出男孩的固执疲劳
C.动作、外貌描写,表现男孩执着认真
D.外貌描写,衬托藏区的环境恶劣
【4】第⑩段,对画“____”的句子中“聪明”加引号的原因理解最恰当的是( )
A.表示特定称谓,特指很有主见和智慧的人
B.表示突出强调,突出那些人都很精明、不轻信人
C.表示讽刺,讽刺那些人自以为是、不信任他人的愚蠢
D.表示引用,说明“聪明”是作者引用他人说法
【5】面对没人相信的情况,藏族男孩是怎么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他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
【6】请针对短文第⑪一⑬段提问题(至少两个),要求能引发深入的思考,并说说打算如何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猫》节选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1】找出文段的中心句,用“ ”画出来。
【2】围绕中心句,作者从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具体描写。
【3】“屏息凝视”中的“屏”在字典中的意思有:①除去,排除;②抑止(呼吸)。在这个词语中的意思是_________
(填序号)。在这一段中,这个词语写出了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中画直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作者责备猫贪玩。
B.这句话看似责备,实际上是作者爱猫的情感流露。
12、课外阅读。
渔夫和金鱼
从前,在大海边有一所破旧的泥棚,泥棚里面住着一对老夫妻,老头子心地善良,老太婆贪婪狡猾。
一次老头儿出海,打上来一条金鱼。金鱼苦苦哀求说:“您放了我吧,我要给您贵重:的报酬:为了赎回我自己,您要什么都可以。”老头儿大吃一惊,心里还有些害怕:他打鱼打了三十三年,从没有听说鱼会讲话。他放了那条金鱼,还对它讲了几句亲切的话:“我不要你的报酬,到蔚蓝的大海里去吧,在那儿自由自在地游泳。”
老头儿回家说到了打鱼的事。老太婆大骂:“我们那个盆太破了,哪怕去换个好点的盆也好啊!”老头儿来到海边。金鱼听了说:“老太婆会实现这个愿望的。”老头儿回去了,老太婆又破口大骂:“再去要个木屋!”老头来到海边,金鱼又答应了。可是,老太婆又要当个贵妇人。老头儿跪倒在海边。金鱼看到老头儿的样子,答应了。
两周后,老太婆大叫:“我要做女皇。”老太婆要打老头儿。金鱼出于对老头儿的同情,又一次满足了老太婆。
没多久,老太婆又要做女霸王,还要金鱼亲自来伺候她。这次,金鱼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尾巴在水里一划,游到深深的大海里去了。
老头儿回到家里,看到老太婆衣衫褴褛地坐在门前,而她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恰当的四字词语。
(1)用低沉而悲哀的声音一再恳求。(__________)
(2)指衣服破烂不堪。(__________)
【2】从哪里能看出老头儿心地善良?在文中用“ ”画出来。
【3】文中的老太婆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4】金鱼没有满足老太婆的哪个要求?( )
A.换个新盆 B.换木屋 C.做个贵妇人 D.做女皇
E.做女霸王,金鱼亲自伺候她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动物世界充满奇趣。有些动物凶猛强大,有些动物弱小无比,有的是巨兽,有的是小雀……从表面看,它们之间“水火不相容”,然而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它们居然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生活在热带雨林沼泽地带的犀牛,身长约5米,高2米,重1吨以上,巨大的头上长着锐利无比的角。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原来,犀牛的皮肤很厚,有很多皱褶。皱褶缝里面的皮肤很薄,常常钻进一些吸血的蝇、虻等昆虫。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搅得它寝食不安。犀牛背上的黑色小鸟,是在啄食寄生在犀牛身上的昆虫和卵。所以,小黑鸟和大犀牛成了一对好朋友。人们把这种黑色的小鸟叫作“犀牛鸟”。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
鳄鱼是一种凶猛的爬行动物。非洲尼罗鳄最大的身长5米,重1吨以上。它可以把一头重几百公斤的野牛拖到水中淹死后吃掉。它用尾巴一扫,能把在河边喝水的羚羊打落水中。有谁想到,就是这样凶猛的动物却能够和一种叫燕千鸟的小鸟和睦相处。当地人经常可以看到鳄鱼在岸边张开大嘴巴,燕千鸟飞进飞出,鳄鱼丝毫不会伤害它们。原来,鳄鱼的牙缝里经常塞满残渣,牙齿和口腔又痛又痒,燕千鸟是在鳄鱼的嘴巴里为它剔牙。因此,燕千鸟也叫“牙签鸟”。有时燕千鸟不在它身边,鳄鱼的牙齿难受了,就会爬到岸上张开大嘴巴。附近树上的燕千鸟看见了,立即飞过来为鳄鱼剔牙。这样,燕千鸟吃饱了,鳄鱼的牙也不痛不痒了。
(略有删改)
【1】读一读画“ ”的句子,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来介绍尼罗鳄,这是一只__________的尼罗鳄。
【2】读一读画“﹏﹏﹏”的句子,这是一只___________的小鸟。
【3】犀牛为什么允许黑色的小鸟在它身,上蹦来跳去,任它乱啄?请至少写出两个理由。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4】犀牛鸟发现异常的动静,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想象一下,犀牛鸟此时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
我爱乡村的傍晚
六月里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乡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的山川原野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堂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岗。我美美地呼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我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柔和的夕阳,绚丽的晚霞,横卧在不远的天边的群山,倚山而建的一簇簇的村落,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奶奶在世时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声响喧闹,但却充满了神秘。
近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一阵风吹来,稻苗一起一伏,使我仿佛置身于金黄的海洋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色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一边唱歌,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唱,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一个个大西瓜,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躺在瓜蔓母亲的肩膀里,夕阳的余晖轻轻地爱抚它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只水牛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还不时抬起头来,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夜景,“哞哞”地长叫几声来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和感受,那低沉的余音在广阔的田野回旋,使人听了兴奋不已。
乡村的傍晚多么美啊!我如果有台照相机,一定要把那起伏的山峰、金黄的稻田,西瓜地里丰收的景象和那引吭(hánɡ)高歌的大水牛一一拍摄下来,让它们永远留存在我的影集里。我多么喜欢乡村这迷人的傍晚,我多么喜欢乡村这恬静的生活!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一点灰尘也没有,指环境非常清洁。(______)
(2)诗画一般的美好意境。(______)
【2】细读第2~4自然段,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观察乡村傍晚的景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外到内 B.由远到近 C.由整体到局部
【3】找出与第1自然段中画“ ”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并画上“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作者抓住了群山、稻田、瓜地、水牛等景物,写出了乡村的傍晚美丽恬静的特点。 (______)
(2)“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一边唱歌,一边采蜜。”这是一个比喻句。(______)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喜爱故乡的景色,但觉得乡村有些冷清。(______)
【5】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句子练习。
(1)妈妈对小宁说:“我明天还要去开会,你自己做早饭。”(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飞翔的海鸥,金色的沙滩,带着泡沫的浪花,构成了迷人的海岸线。(照样子,补充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小村优美的风景。
(3)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似的。(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修改下面一段话。
自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各地全市都在积极响应。有的小区成立垃圾分类宣传口号,发出“垃圾分类我先行”的倡议;有的小区与学校联合一起举办儿童环保活动,小朋友被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利用废弃生活品制成时装,并以走秀的方式展出;还有的小区使用了智能垃圾回收箱,采用积分兑换的方式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学过的修改符号,在原文上修改下面一段话。
西阳西下,晚霞应红了天边。我们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高高兴兴愉快地返回学校,同学们的书包里都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矿石标本。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因为增长了知识,所以锻炼了意志。
18、修改病句。
(1)大约有八十左右人参加了这次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参加比赛的同学都到齐了,只有张莉没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家都讲卫生,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保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快乐习作。
作家笔下的动物,栩栩如生。你有喜欢的动物吗?请仔细观察一只动物,抓住它的特点写一写!题目自拟,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