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卯年mǎo 调羹gēng 亵玩xiè 新冠肺炎guàn
B.契约qiè 宗璞pǔ 吞噬shì 毋庸置疑wú
C.贾平凹wā 羸弱1éi 菌子jùn 忧心忡忡chōng chōng
D.马嵬坡wéi 猥琐wěi suō 咀嚼jüé 不绝如缕1ǚ
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B.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与斗牛相比。
C.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D.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B.“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中“哎呀”二字是叹词,表示对美的感叹。
C.“基本条件”“空气干燥”“摘下军帽”“品德高尚”这四个短语中,“空气干燥”与“品德高尚”结构相同。
D.“铭”是一种议论性文体,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说”则是古文中的用韵文体,这种文体中叙事也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我们应该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B.《草房子》这部小说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让人毛骨悚然。
C.面对不期而至的期末考试,同学们积极准备,认真复习。
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会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5、下列短语的结构同类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 改革开放 互利共赢 中华民族
B.十分思念 生日礼物 蝴蝶飞舞 热烈欢迎
C.阳光灿烂 柳暗花明 精神抖擞 桃李芬芳
D.孝敬老人 拟定方案 体谅父母 善待亲人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妈妈为这事批评了他半天,他嘴上虽然没有说不对,心里却_________。
②事情已经严重到这个地步了,他还是_________,该吃就吃,该睡就睡。
③谁也没有想到,幼儿园分别六年后,我们竟然在同一所中学_________。
④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_________。
A.不以为意 不以为然 不期而遇 不期而至
B.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不期而至 不期而遇
C.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不期而遇 不期而至
D.不以为意 不以为然 不期而至 不期而遇
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一切/都将会/过去 B.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C.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D.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欧阳修)
[乙]钱氏①据②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③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⑤,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⑥,六幕⑦相联如胠箧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⑨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
[注释] ①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镠,于公元895年建国,至其孙钱弘归降宋朝。 ②据:统治,割据。 ③布:铺排。④贻(yí):赠给。 ⑤讫:完毕。⑥弥束:紧密约束。⑦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 ⑧胠箧(qūqiè):打开的箱子。⑨伏:通“服”,佩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2)患其塔动
(3)贻以金钗
(4)尔安敢轻吾射
【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以我酌油知之/蒙辞以军中多务
B.康肃笑而遣之/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C.乃以瓦布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尝射于家圃/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3】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甲]文详写卖油翁酌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人、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
B.[乙]文匠师亲自向喻皓请教木塔晃动的原因,并遵照他的指导去做,终于使木塔稳定,他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C.[甲][乙]两文都是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章,通俗易懂,意味深长,具有教育意义。
D.[甲]文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对答和卖油翁酌油的经过,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通过记叙修建木塔稳固的过程,说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决定着他对事物判断力,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4】《卖油翁》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5】翻译下列句子。
(1)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9、古诗文默写。
(1)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2)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晚春》)
(3)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4)___________________,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5)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6)皮之不存,___________________。(《左传》)
(7)___________________,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8)《逢入京使》中写诗人由于行程匆匆,只好用捎口信的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家常豆腐
迟子建
①大凡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豆腐房该是不会陌生的。村子小的至少要有一爿,而大一些的则有两三爿。我童年生活的村子百户人家,却有两爿豆腐房,一爿在村西,另一爿在村东。在村东的那爿就在我家的前一趟房。
②豆腐房都临着水井,这样取水方便。做豆腐的人在前一夜就泡好了黄豆和纱包,当我们还在梦乡中时她就得起来和驴拉磨。驴被蒙上眼睛拉着石磨艰难地转圈,人就得不时往磨眼里填泡涨了的黄豆。待到人们呵欠连天地从炕上爬起来时,两爿豆腐房里的豆腐就都压好了。
③常常是在睡眼惺忪时就被父母喊起来去豆腐房换豆腐。盆子里装着黄豆,黄豆上又放着零钱,我便端着它们没精打采地去豆腐房。那时吃豆腐的人多,常常要排队,豆腐房里满是雾气。有时能换着,有时赶到我这恰好就没了。卖豆腐的人称过黄豆后就将秤盘一掀,黄豆咕噜噜进了一口缸里。一斤豆腐才一毛钱,每块豆腐是二两。一般的情景下我都端着五块豆腐回来。我在地上走,豆腐则在盆子里走;我走出了汗,而它走出了一汪淡黄的水。它在盆里显得颤颤巍巍的,但那不是老态龙钟的表现,而是充满生机的跃动。豆腐进了灶房不是调了汤,就是被炒成糊状,名为“鸡刨豆腐”,再不就是将葱花撒到豆腐上,佐以盐或香油,吃它个爽爽快快的一清二白。
④豆腐在农村还有另外一种讲究,那就是除夕夜的饭桌上要有道豆腐菜,意谓“逗福”,仿佛是伸出一根长长的饵线将满年的福气都钓到自家门中。除夕夜的豆腐不能做汤,汤上不了席面,最好是切成方方正正的六片或八片,用油煎透了,使之泛出金黄色,然后一片片相挨着摆在盘中。六片是“六六大顺”,八片是“八仙过海”,有要平安的,也有要沾染仙气的。
⑤大概由于豆腐是寻常百姓家的惯常食品,所以现在饭店里有一种菜就叫“家常豆腐”。“家常”二字极为准确和形象地概括出了豆腐的特点。豆腐那莹白的颜色比得上蟹肉,它的鲜嫩也敌得过野生的鲜蘑,所以它能美誉不减。有土地在,就有黄豆可打;有河流在,就有永不枯竭的水源。有了豆子和水,豆腐的生命力将长盛不衰。而且豆腐的大众化还体现在它不欺老凌弱,老人牙齿老化和松动后嚼不动肉,可豆腐却以温柔的品性体恤他们的难处;幼儿未生牙时对待许多美食要由母亲的口先嚼成泥状后方能下咽,拾人牙慧,而豆腐却省了这一层麻烦,它永远不会噎住小孩子。
⑥既然豆腐这般好,那么我也重续与豆腐的缘分了。只是城里的豆腐不如家乡的鲜美,大约是水质不同的缘故吧。漂浮着漂白粉的自来水显然比不上清洌的井水好吃。而且现在的豆腐不用豆子来换了,花上一元钱就可提回一块,少了一种交换的乐趣。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豆腐价廉物美,大众化,老幼皆宜,是寻常百姓家的惯常食品,所以称之为“家常豆腐”。
B.选文从做豆腐的方法、换豆腐、豆腐的营养价值这几方面描写了家乡的家常豆腐。
C.第②段描绘了一幅忙碌而质朴的农村劳作图景,体现了人们的辛劳。
D.在作者的笔下,普通的家常豆腐也有着极具特色的“讲究”,比如:六片是“六六大顺”,八片是“八仙过海”。
【2】在朗读文中画横线句时,小丁和小王产生了分歧。请你将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丁:我认为应重读“一掀”,因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王:我关注的是“咕噜噜”这个词,它要读得重一点、快一点,因为(2)_______。
小丁:嗯,你说的也很有道理。
【3】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它在盆里显得颤颤巍巍的,但那不是老态龙钟的表现,而是充满生机的跃动。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通过写“家常豆腐”表达了什么情感。
11、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
朱成玉
①秋天到了,东北的街头小巷有两样东西格外多,一是密密麻麻的“花大姐”,在墙上埋头织着一张巨大的花毯,在阳光的余温里苟活;二是卖白菜萝卜和土豆的人,精气神儿倍儿足,吆喝声此起彼伏,把日子搅合出许多热闹的光景来。
②因为可以选择,所以每次买白菜我都要进行一番比较,挑品相好的、个头大的、硬实的,这样的白菜心儿抱得紧,好吃,也放得住,可以吃得时间久一些。我会趁着卖菜人不注意的当口,就势抖落几片白菜帮儿,至少可以掉几块钱的秤。
③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
④也有例外,有一对卖白菜的中年夫妇就蔫吧着蹲守在角落里,男人低头抽着闷烟,女人也不吆喝。两个人又黑又瘦、无精打采的,看不到一点儿生气。问其缘由,是不允许他们在卖菜的地段卖菜。城里的禁区太多,条条框框也多,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一颗热切的心被泼了冷水,就像饱满的白菜没来得及收割,早早就遇了霜寒。
⑤我劝着他们,“看,你们家的白菜多好,每一颗白菜心儿都抱得那么紧。一会儿就能卖完。”
⑥许是受了我的鼓励,那蹲着的男人站了起来,掐灭手上的烟,直了直腰。
⑦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们着了凉似的。这样的举动很让人不理解,天气还没冷到那种程度,即便是很冷,白菜们也不至于那么娇贵,它们差不多是蔬菜里最朴实的一种了。
⑧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
⑨前几天刚刚看到一则简短的新闻:一个骑三轮车卖白菜的妇人被一辆轿车撞飞数米,落地后爬起来淡定地捡菜。这个短新闻的重点在于“淡定”二字,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因为在生命还没有确保无虞的情况下,一颗白菜竟然还受到如此“重视”!
⑩那么多的不解,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
⑪廉价的白菜,别说一车,就是几十车也比不得她狠狠地索要一笔赔偿吧。可是她的生活里,一直以来就只有白菜,她常年卖白菜,靠这个营生养活了自己和家人,所以,在她的生命里,白菜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事物是和她相依为命的。
⑫别人不懂一颗白菜的重要性,而对于她来说,白菜对她是有恩情的。
⑬收割白菜的季节,精神饱满的白菜最早被运走,赶个好价钱。最后剩下的白菜,人们称之为“扒拉棵子”。没抱成心儿,单薄得像没长成的少女,畸瘦、平胸,没有一点女人的神采。它们中有一些被主人收回家放到大缸里腌了酸菜,另外一些实在不入眼的,只好在大地里度过寒冬了,等待着牛羊们来啃噬。可是不久之后,剧情就发生了变化,城里人喜欢上了冻白菜的口味,把冻白菜用开水焯一下,炸点儿肉末酱,蘸着吃,味道极好。这下,大地上楚楚可怜的“剩女”们又一次得到了大批量待嫁的好机遇,纷纷走进城里人温暖的厨房。
⑭卑微的人就如同这白菜,饱满的、扒拉的,都在广阔的大地里繁衍生息。被栽种、被收获或者被冷落,一茬又一茬。
⑮卑微的人没有见过巨款,没有坐过飞机和高铁,他们眼里,更多的是零钱,靠着一颗颗白菜,他们的零钱也可以攒成很多张大额钞票,但转眼就汇去了很远的另外的城市,那里的冬天不冷,四季常青,那是他们的孩子上学的地方。
⑯我决定过冬的白菜都在这儿买了。我很小心地搬动一颗颗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轻易抖落一片白菜帮儿。我知道,于我,那只是可以让我少付几块钱的白菜帮儿,可是对于那卖白菜的人,那掉落的白菜帮儿是会喊疼的。
【1】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我”买白菜的行为有哪些变化?
【2】第⑨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理解第⑭段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4】本文以“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为题有何用意?
12、作文
这学期我们通过教材,领略了邓稼先、闻一多、鲁迅等杰出人物的风采,也跟随作者走近了阿长、老王、卖油翁等平凡百姓的生活。他们或默默奉献,或说话掷地有声,或身具非凡技艺,或质朴,或亲切,或令人惋惜同情。无论伟大还是平凡,他们都有与众不同之处。
你的生活中就有这样令你难以忘怀的人吧!他们善良朴实,他们聪明机智,他们风趣幽默,他们技压群雄……
请以“那个特别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出真情实感;(2)不少于600字;(3)除诗歌外,体裁不限;(4)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