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用排比和短语结构的知说,选择恰当的选项
雕刻家的意思,随随便便雕一个石像不如不雕,要雕就得把这位英雄活活地雕出来,让看见石像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_____________。
A.认识这位英雄 特别明白英雄 经常崇拜英雄
B.明白这位英雄 崇拜这位英雄 认识这位英康
C.认识这位英雄 明白这位英雄 崇拜这位英雄
D.特别明白英雄 认识这位英雄 经常崇拜英雄
2、下列各句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写文章”“眨眼睛”“干得好”(这三个短语都是“动宾短语”)
B.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这个句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普希金,俄国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这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
D.别看宋茜长得娇娇羞羞的,处起事来可是个“花木兰”。(这里的“花木兰”指宋茜处事具有坚毅泼辣、不输男孩的作风)
3、下列诗句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山重水覆疑无路,榴暗花明又一村。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震悚 微不足道 篷断草枯 警报迭起
B.选骋 锲而不舍 高山之巅 家喻户晓
C.怪诞 酣然入梦 一反既往 大庭广众
D.高粱 慷慨淋漓 截然不同 锋芒必露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雨里的小桃树,花瓣一片片落了,树瘦了许多,一副可怜的弱者模样,我目不忍视的同时,蓦然发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看清自己不过是个不敢面对弱者的软弱无能之辈。
B.爷爷喜欢服侍花,每天为他的花事忙忙碌碌,却从来不顾我的小桃树,与奶奶对桃树的照顾形成鲜明对照。爷爷的不好,反衬出奶奶的好来,成为我怀念奶奶的原因。
C.开花的小桃树,“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笑着。我忍不住几分忧优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作者的流泪,固然与对小桃树的情感很特殊有关,同时,睹物生情,多愁善感,也算是文人情怀的一种体现吧。
D.桃花遇上春雨,不想它却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片片付给风雨,我于是“心里喊着我的奶奶”。我在可怜我的奶奶,命运如同这桃花,在日子愈来愈幸福的时候,却命薄而过早离开人世。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文山市多举措严防不发生校园踩踏事故。
B.“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题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
C.只要加强安全教育,才能增强中小学生安全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D.砚山石窝窝生态采摘园内种植了桑葚、桃子、蓝莓、玫瑰等果树。
7、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活的文化遗产,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意蕴。下列适用于鲁迅先生逝世的挽联是( )
A.天地永留圣著,泉台亦复陶然。
B.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C.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D.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8、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乃入城。
(选自《执字入城》)
注:①鲁:鲁国,在现在的山东。②计:计谋,策略。③俄:不久,一会儿。④老父;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⑤圣人:具有较高智慧和道德的人。⑥中截:从中间截断。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惟手熟尔/尔辈不能究物理 B.求之地中/闻之笑曰
C.遂依而截之/遂反溯流逆上矣 D.阅十余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甲)文段中,作者写“寺僧”“讲学家”目的是想批评他们所代表的什么处事态度?
【4】(甲)、(乙)文段中的两个故事分别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9、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2)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3)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4)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5)《登飞来峰》中表现诗人不畏艰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游山西村》中表现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有了她们不断地点,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⑥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⑦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⑧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他从木梯上退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她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村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⑨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⑩真正懂得青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他知青苔的生存环境。
⑪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
⑫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
⑬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
⑭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
⑮此时,如果你没有见青苔,一定是遗憾的;有青苔的世界,也是寂寞的。
选自《人民日报·副刊》2019年05月18日,有删减)
【1】结合文意,请简析“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中“绿意”的含义。
【2】说说第⑤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在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3】文章第③段引用了清代袁枚的《苔》诗,有什么作用?
【4】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作与读书
周国平
①现在的许多作家不读书,只写书,写出的东西就难免贫乏无味了,造就一个优秀写作者的因素很多,我只说一个方面,就是读书。
②要养成读书的爱好。
③许多大作家同时是大学者或酷爱读书的人。鲁迅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得井井有条。
④宋朝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三日不读书,自惭形秽,觉得没脸见人,要有这样的感觉。
⑤要读最好的书。
⑥读书的面可以广,但档次一定要高。我一直提倡读经典名著,即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因为读书的档次大体上决定了写作的档次。读名著可以涵养思想,也可以启迪技法。书如汪洋大海,你自己做全面筛选不可能,碰到什么读什么又太盲目。这等于是全人类替你初选了一遍,这等好事为何要拒绝,即使经典名著,数量也太多,仍要由你自己再选择一遍。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信念,非最好的书不读。
⑦不要追着媒体跑。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读不完,岂能把生命浪费在这种东西上。我不是故作清高,我有许多赠送的报刊,不读觉得对不起人家,可是读了总后悔不已,头脑里乱糟糟又空洞洞,不只是浪费了时间,最糟的是败坏了精神胃口。
⑧读书要激发写作欲望。
⑨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读书应该起到一种作用,就是激发自己的写作欲望,或是写作创造力。为了使读书有助于写作,最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记录读书的体会,特别是读书时浮现的感触、随想、联想,哪怕他们似乎与正在读的书完全无关,愈是这样,它们也许对你就愈有价值,能把你的沉睡着的宝藏唤醒。
(选文有删改)
【1】选文是针对什么现象进行论说的?
【2】如果在③④段中间再加入一个材料,下面材料哪个更合适,为什么?
A.巴尔扎克还在上小学时,就迷上了读书。平时一有空,他总是淘到图书馆去看书。由于耽于读书,他患上了神经官能症,被学校强行休学。待身体稍好,他又开始读书。
B.歌德有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
【3】学贵质疑。请以反问句的形式对选文第⑦段内容进行反驳。
12、请你以“原来春天一直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根据题目,选定文体(诗歌除外);
(2)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