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序,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哈利波特成为风靡全球的童话人物。
②他一下子闯进了她的生命,使她萌生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
③于是,哈利波特诞生了——一个10岁小男孩,瘦小的个子,黑色乱蓬蓬的头发,明亮的绿色眼睛,戴着圆形眼镜,前额上有一道细长、闪电状的伤疤……
④24岁那年,J.K.罗琳在曼彻斯特前往伦敦的火车旅途中,一个瘦弱、藏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一直在车窗外对着她微笑。
⑤虽然当时她的手边没有纸和笔,但她开始天马行空地想象,终于把这个哈利波特的男孩故事推向了世界。
A. ①②④③⑤ B. ④③①②⑤ C. ③①②④⑤ D. ④②⑤③①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愚见”“鄙人”“寒舍”属于谦辞,“惠顾”“赐教”“久仰”属于敬辞。
B.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戏剧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歌舞剧、戏曲。
C.契诃夫是苏联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D.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3、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污秽(suì) 荒辟 深恶痛绝(wù) 郑重其事
B.愧怍(zuò) 深宵 气冲斗牛(dǒu) 鞠躬尽瘁
C.校对(jiào) 狂澜 锲而不舍(qì) 妇儒皆知
D.惩罚(chěng) 取缔 鲜为人知(xiǎn) 历尽心血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手捧《海底两万里》,我沉醉在那段神奇的旅行当中,精彩曲折的故事情节令我忘乎所以。
B. 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C. 中考百日誓师大会过后,九年级的同学们读书目不窥园,认真刻苦!
D. 邓稼先老一辈科学家们,在这场研究“两弹”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凯歌。
5、下各项中短语类型完相同的一项是( )
A.外国朋友 生日礼物 老师讲课 天涯海角
B.语序不顺 换届选举 变来变去 科幻小说
C.博大高深 阅读文章 文从字顺 安排任务
D.惊心动魄 五脏六腑 改革开放 耀武扬威
6、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否制订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搭配不当,应去掉“能否”)
B.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大约已有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语意重复,应去掉“大约”或“左右的”)
C.通过阳光体育锻炼,使同学们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缺少主语,应去掉“通过”或“使”)
D.张华同学以优美的文笔、大胆的创意荣获“光雾杯”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用词不当,应将“荣获”改为“评为”)
7、下列有关课文内容和文学常识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A.《木兰诗》是北宋时期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北宋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
B.《邓稼先》一文作者杨振宁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
C.《黄河颂》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诗人冼星海。文章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本文是《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
D.《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文章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饮?
(《河中石兽》)
(乙)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②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③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④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⑤,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如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农夫耕田》)
(注释):①息:呼吸。②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③所以:用什么方法;④术:方法。⑤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如是再啮
(2)转转不已
(3)谓农夫曰
(4)行者服而退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一老河兵闻之 B.其反激之力
C.乃子之术误矣! D.一锄尽一身之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甚矣,农之惰也!
【4】请你说说(甲)(乙)两文共同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9、古诗词考查
(1)__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2)《竹里馆》中表达诗人隐居却并不孤单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春夜洛城闻笛》中最能抒发诗人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康肃笑而遣之。
(5)小弟闻姊来,____________________。
(6)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_______?
(7)士别三日,_______________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美妙的童年时光
①在记忆中,我拥有着美妙的童年时光,而那些时光里,始终贯穿着知了清脆悦耳的鸣叫声。
②我家住在小镇上,一到暑假,爸妈忙着工作,就把我送到十里外的外婆家,爸爸总会骑自行车送我,从车轮开始转动的那一刻起,我的心便轻快地飞了起来。自行车行驶在马路上,树冠巨大的梧桐为马路覆上一层浓浓的绿荫,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上投下大大小小的光斑,藏在树叶里的知了一声声地鸣叫着。知了的叫声告诉我,疯狂的夏天来临了。
③夏天的夜晚总是姗姗来迟,等不到天黑,我和阿舅他们已经开始摩拳擦掌了,阿舅塞给我一个最小的铁皮桶,挑衅地问我“怎么样,你能装满吗?我爽快地说“看我的!”于是我们浩浩荡荡地向着知了幼虫最多的地方出发。到晚上,俗称“知了猴”的知了幼虫就会破土而出,沿着树干悄无声息地往上爬。
④那时的乡村,没有路灯,我们常常是摸黑干活。如果有月光照着,能一逮一个准,晚上出来捉知了猴的人可不止我们几个,所以一定要眼疾手快。我人虽小,却跑得比谁都快,手也快,不一会儿,就捉了小半桶。被俘虏的知了猴挤在铁皮桶里,它们全然不知过了今夜,就会变成我们餐上的美味。带着战利品回到家,阿舅把知了猴倒进大盆里用水清洗几遍,然后撒上大把盐巴,满足地说:“好喽,睡觉。”
⑤第二天我起来,脸都顾不上洗,就看见外婆踮着小脚往大铁锅里倒点儿油,刺啦一声,盐腌渍过的知了猴被一股脑儿地倒进了油锅里。外婆用大铁铲翻炒几下,便有香味钻进鼻孔,我猛吸一口,口水要流下来了。等到阿舅他们下早工回来,那张矮木桌上已摆上了最简单的稀饭、青菜、馒头,唯一特别的就是炸得黄灿灿的知了猴。记得第一次吃时,我搞刨了,把一只丢进嘴巴里,囫囵吞下肚。结果没尝到味道,还被烫了嘴,被阿舅笑话了半天。外婆一边笑着说:“慢慢吃,慢慢吃”,又一边往我的碗里夹了好多黄灿灿的知了猴。一家人就这样笑着闹着度过了无数个美妙的夏天。
⑥有时候,我会跟着阿舅他们下地,他们干活,我就在一边玩,田边的杨树上,总有知了在拼命地鸣叫,抱着树干摇一下,会惊走几只,可是过不了一分钟,它们便又在枝叶间歌唱,此起彼伏。听着听着,人就醉了,醉在那美妙的夏日光阴里。此时迷迷糊糊中还看见外婆在为我摇着蒲扇,有一搭没一搭地炎热便散去了,长大后,为了圆大学梦,我就像鞭子下的陀螺,不停旋转,每个依然有知了鸣叫的暑假,我都贡献给了书本。
⑦再后来,我有了孩子,我曾万般欣喜地跟孩子讲“你想不想捉一只知了?孩子不解地说“没意思,我半个小时后还要上钢琴课,”也曾费尽心思从农户手里买回一些腌渍好的知了猴,满心期盼得到他的肯定,他却推开盘子,说“这是什么?怪吓人的,我要吃牛排,” 悻悻而归,我心里失落得要命。
⑧我的孩子很忙,小小年纪背着山一样重的书包奔走于学校与家之间,还要利用所有的课余时间练钢琴,学奥数、英语……他几乎没有玩的时间,当他伏案疾书的时候,窗外偶然会有一只知了躲藏在树叶间不停地歌唱,而在我曾经听来最为美妙的声音,竟被他视作聒噪,“妈,关上窗子吧,吵死了,”我走过去将窗子关上,知了的鸣叫被我关在外面。
⑨我想起那些遥远得像烟一样的日子,那些日子很美,傍晚的天幽蓝而深远,大朵大朵的白云纯洁无瑕,风在轻轻地吹,季节也在悄悄变换,知了拼命地歌唱,歌唱夏天,我在心里叹息,那样美好的夏天竟一去不复返了。
(选自《读者·原创版》2017年6期选文有删改)
【1】文章开头写道“在记忆中,我拥有着美妙的童年时光”,请说说我的童年时光美妙在哪些方面?
【2】阅读第②段划线句子,结合语境,将“我”此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从车轮开始转动的那一刻起,我的心便轻快地飞了起来。
【3】联系语境揣摩词句,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记得第一次吃时,我搞刨了,把一只丢进嘴巴里,囫囵吞下肚。(“搞刨了”是方言用语,请推断其在文中的意思。)
(2)而在我曾经听来最为美妙的声音,竟被他视作聒噪。(为什么我认为美妙的叫声,儿子会觉得聒噪?)
【4】批注,是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例,从不同角度对文中第⑨段划线句做两条批注。
示例:自行车行驶在马路上,树冠巨大的梧桐为马路覆上一层浓浓的绿荫,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上投下大大小小的光斑,藏在树叶里的知了一声声地鸣叫着。
批注一:作者对树冠巨大的梧桐树,斑驳的阳光等景物进行描写,烘托出了当时去外婆家心情的愉悦。
批注二:作者运用“浓浓的”大大小小的”“水一声声地”这些修饰语来描写树荫、阳光、知了的鸣叫,充满了夏日气息,表达了我对夏天的期待。
语句:我想起那些遥远得像烟一样的日子,那些日子很美,傍晚的天幽蓝而深远,大朵大朵的白云纯洁无瑕,风在轻轻地吹,季节也在悄悄变换。
11、阅读下面一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1】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25℃、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
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3】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
12、题目:我记忆中的花朵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