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B.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核舟记》)
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D.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桃花源记》)
全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B. 周末大扫除开始了,爸妈忙成一团,只有作儿子的他站在那里袖手旁观。
C. 成都青白江樱花节吸引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D. 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沼泽(zhǎo) 铿锵(kēng) 佁然(yī) 翕忽(xī)
B.篁竹(huáng) 俶尔(shù) 糜子(méi) 斡旋(wò)
C.蓦然(mò) 载途(zài) 糁之(sǎn) 俨然(yǎn)
D.窹寐(mèi) 悄怆(qiǎo) 缄默(xián) 迁徒(xǐ)
4、下列词语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省(xǐng) 瞭望 不知所错 强词夺理(qiáng)
B. 亢奋(kàng) 晦暗 人情世故 戛然而止(gǎ)
C. 幽悄(qiāo) 斡旋 消声匿迹 怒不可遏(è)
D. 两栖(qī) 追溯 风云变幻 拾级而上(shè)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春日 夏词
〔宋〕晁冲之 〔清〕智生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炎威天气日偏长,汗湿轻罗倚画窗。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蜂蝶不知春已去,又衔花瓣到兰房①。
(注)①兰房:兰香氤氲的精舍,此处指智生坐禅修行的斋室。
(1)《春日》这首诗通过描绘_____、_____、鹅鸭戏水等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图画。
(2)两首诗的三、四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加以赏析。
6、根据提示填写古诗文原句。
①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③________________,在河之洲。
④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
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
⑦《小石潭记》中描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受到读者的喜欢,除了因其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外,还因他有超高的智慧。请从下面两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简述故事情节并分析保尔的智慧体现在哪里。
①营救朱赫来 ②监狱脱险
8、 寻找春天
韩少华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③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④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⑤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⑥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⑦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⑧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⑨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⑩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⑪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
⑫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镪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选自《韩少华散文选》有改动)
【1】一次寻春,作者的思想感情随之起伏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情节 | 寻找春天 | 看到衰草 | ② |
“我”的思想感情变化 | 心情急迫 | ① | 惊喜振奋
|
【2】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
②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
【3】从修辞的角度品赏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4】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
【5】作者认为春天的颜色是绿的。你认为春天是什么颜色?请写出连续两句古诗词句表达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心理描写是常用的写作方法。请你以“今天(6月27日)语文考试前一刻”为背景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当时的心理。
要求:①100字左右;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