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检测 衍射 泛大陆 B.膨胀 缓慢 岛屿链
C.漂移 流逝 不解之迷 D.地震 构造 天衣无缝
2、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B.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C.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D.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一—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3、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脑畔(pàn) 颠簸 海枯石烂(làn) 人情事故
B. 潺潺(chán) 寒噤 落英缤纷(bīng) 水犹清冽
C. 亢奋(kàng) 缄默 蒹葭苍苍(jiān) 蜂至踏来
D. 晦暗(huì) 雾霭 黄发垂髫(tiáo) 窈窕淑女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恐惧伴随着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并在他行将就木时,给他致命一击,使其崩溃。
B.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C.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努力去探求人生的道理。
D.要上课了,正在打篮球的同学们戛然而止。
5、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这首诗为什么一反常态,只写个人的遭遇?
6、古诗文名句默写。
(1)半匹红纱一丈绫,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2)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缺月挂疏桐,_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呐喊,体现了他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5)李白的《送友人》中有山有水,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1)《苏菲的世界》作者是_____(国家)的________(人名),整本书透露出作者对________的思考。
(2)《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作家_____专门写给______的书信。书中话题不同,所讨论的重点不同,但隐隐有一个基本理念贯串其中,那就是希望中学生学会_____,既要发挥“__________”的天性,去发展,去创造,又要心境空灵,于静中领略人生的趣味。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陈柏清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粉红的桃花瓣纷纷飘落,落在她灰白头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上,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显得笑得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的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法主宰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A)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心里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B)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目送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三书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⑧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⑨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
(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语段 | 事情 | 我的心理 |
① | 六岁那年春日里,我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目送母亲。 | C |
② | A | 热切盼望离开,又略带伤感 |
③ | B | D |
④ | 去年深秋,我目送父亲的离世。 | 痛苦深重 |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采用对比手法,将我与龙应台的目送经历对比描写,突出父母的难忘印象。
B. 文末作者认为人生会经历一场场目送,作为目送者或是被目送,情绪消极无奈。
C. 第⑥段化用柳永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增添语言的趣味性,揭示文章的主旨。
D. 选文叙述我的四次目送经历,我因龙应台的《目送》而真正理解目送的含义。
【3】选文以“人生是一场场目送”为题有何妙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4】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第③段A句中“无限地拉长”用得精妙,请说说理由。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第④段中的B句。
【5】谈谈你对第⑧段龙应台说的这段话的理解。
9、作文。
“本来我可以放弃,却咬牙坚持了下来;本来我可以沉默, 却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本来我可以争取,却因犹豫而错过;本来我可以面对,却因胆怯而逃避。”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经历,也许,这就是成长过程中的喜悦与烦恼。
请以“本来我可以 ”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4)字数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