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各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长)
B.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C. 尝贻余核舟一(赠)
D.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干)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座古朴与现代相得益彰的老城,将成为中国西部的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
B.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间不容发,关系密切如一人。
C.郭德纲主持节目,常常喜欢叫错名字,李代桃僵,增加一些笑料,以此来博得观众的注意。
D.元宵之夜,我们登楼远眺,只见整个城市灯火阑珊,真可谓不夜城。
3、下列语句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装模作样 海枯石烂 悬崖绝壁 大彻大悟
B.辗转翻侧 戛然而止 强词夺理 不知所错
C.奇形怪壮 依然故我 消声匿迹 衰草连天
D.风雪载途 世外桃园 垂珠连珑 袖手旁观
4、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摇摆)
B.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肯定(是这样)]
C. 教然后知困(困惑)
D.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6、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3)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 (李白《送友人》)
(4)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
(6)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道遥游》)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呼喊,表现了他心系天下寒士的博大胸怀。
7、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作为座右铭的文字,出自苏联小说《 》,这是书中主人公对生命的诠释。
(2)我们生活在当今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可以从保尔身上汲取到什么精神?请简要回答其中主要的两点。
8、太空实验背后的奥秘
3月23日下午,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再度开课,“太空教师”瞿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
为什么要做这些科学实验?背后蕴含着哪些科学奥妙?与人类探索浩瀚宇宙又有什么关联?新华社记者采访多位专家一一解读。
实验一: 的“冰球”
【现象回顾】这一幕仿佛发生在“魔法世界”:透明的液球飘在半空中,王亚平用一根小棍点在液球上,球体瞬间开始“结冰”,几秒钟就变成通体雪白的“冰球”。王亚平说,这枚“冰球”摸上去是温热的。
【专家解读】“太空‘冰雪’实验实际上是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形核、结晶的过程,过程当中会释放热量。”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璐介绍,过饱和溶液结晶通常需要外界“扰动”,而这个实验的“玄机”就在于小棍上沾有晶体粉末,为过饱和乙酸钠溶液提供了凝结核,进而析出三水合乙酸钠晶体。
【延伸阅读】在地面上进行结晶实验时,晶体的样子可能因容器形状不同有很大差异。而在微重力环境中,晶体并不受容器的限制,可以悬浮在半空“自由生长”,这与中国空间站里的无容器材料实验柜相呼应。无容器材料实验柜目前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实现材料在无容器状态下从熔融到冷却凝固的过程,供科研人员收集物性参数进行研究;二是用于特殊材料在轨生长,缩短新材料从实验室走向流水线、走进大众视野的时间。
实验二:________的液桥
【现象回顾】叶光富将水分别挤在两块液桥板上,水球状似例扣着的碗。液桥板合拢,两个水球“碗底”挨“碗底”;液桥板分开,一座中间细、两头粗的“桥”将两块板相连;王亚平再将液桥板拉远,液桥变得更细、更长,仍然没有断开。
【专家解读】张璐介绍,微重力环境与液体表面张力是液桥得以成形的主要原因。日常生活中的液桥不易被察觉,比如洗手时两个指尖偶然形成几毫米液柱,再拉远一点就会受重力作用坍塌。而在空间站里,航天员轻松演示出比地面大数百倍的液桥,这在地面上是不可能看到的景象。
【延伸阅读】液体表面张力是“天宫课堂”中的高频词,天宫一号太空授课、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做过的水膜、水球实验都阐释了这一原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康琦介绍,空间站可以最大限度摆脱地面重力影响,为包括液桥实验在内的流体力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带着液桥热毛细对流实验项目升空。
实验三:____的水和油
【现象回顾】王亚平用力摇晃一个装有水和油的瓶子,让水油充分混合,瓶中一片黄色。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瓶中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油滴仍然均匀分布在水中。叶光富前来助力,抓着系在瓶上的细绳甩动瓶子。数圈后,水油明显分离,油在上层,水在下层。
【专家解读】“我们都知道地面上油比水轻,平时喝汤的时候看到油花都习以为常。”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文杰说,然而在空间站中,情况却大不一样,水和油之所以"难舍难分"、长时间保持混合态,是由于在微重力环境下密度分层消失了,也就是浮力消失了。
“水油在天上成功分离的原因是,瓶子高速旋转时类似离心机,可以理解为离心作用使得浮力重新出现了。”张璐说。
【延伸阅读】科研人员可以借助微重力环境特性开展研究,例如利用密度分层消失,在微重力环境下向熔融合金中注入气体,可以得到航空航天、能源和环保领域的重要材料-—泡沫金属。
与之相关的是,高微重力科学实验柜能够提供高微重力环境,其内部微重力水平是空间站舱内百倍到千倍,更接近真实宇宙空间;外部设计气浮、磁浮两级悬浮,减轻了空间站姿态和轨道控制机动产生的加速度、各类仪器运转产生的力矩和震动、航天员活动带来的质心变化和冲击、太阳风和稀薄大气的扰动等干扰因素影响,能够支持更为精密的科学实验。
实验四:_____的“冰墩墩”
【现象回顾】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压轴登场,迎来太空之旅的“高光时刻”。王亚平水平向前抛出“冰墩墩”摆件,一向憨态可掬的“墩墩”姿态格外轻盈,接连几个“空翻”画出了一条漂亮的直线,稳稳站在了叶光富手中。
【专家解读】太空抛物实验展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现象。在空间站中,“冰墩墩”摆件被抛出后几乎不受外力影响,保持近似匀速直线运动。“天宫课堂”地面主课堂授课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教师张健介绍,地球人眼中物体运动的理想状态,如今得以在太空中一探究竟。
【延伸阅读】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在轨科学实验?张璐介绍,目前正在进行的实验项目,一是要揭示微重力环境下的特殊现象,属于从科学角度认识世界:二是通过在轨实验助力地面科学研究,改进工艺水平;三是舱外有高真空环境、辐照、亚磁场等,这些特殊环境因素对生物体、材料、元器件等影响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四是进一步探索未知领域,包括暗物质探测、行星起源探索等。问天、梦天实验舱发射升空后,还会有一大批前沿科学实验陆续在中国空间站开展。
(摘自2022-03-24新华网)
【1】请用2-4个字补全四个实验的名称,使得四个实验的名称特征突出、个性鲜明。
实验一:_____的“冰球”
实验二:_____的液桥
实验三:_______的水和油
实验四:____的“冰墩墩”
【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空“冰雪”实验其实就是利用晶体粉末为过饱和乙酸钠溶液提供凝结核,使其形核、结晶,从而析出三水合乙酸钠晶体。
B.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液桥”,如洗手时两个指尖形成的液柱、趟水时两条腿之间形成的液柱等。不过,距离再远一点就会因为重力作用而坍塌。
C.在空间站里,如果能使得浮力重现,我们一样可以见到水和油明显分离的状态,即:油在上层,水在下层。
D.“冰墩墩”摆件被抛出后,接连几个空翻,不受任何外力影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完美展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现象。
【3】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概括:在微重力环境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这些现象对人类的科学研究有哪些帮助?
9、请以“那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联系生活经历,抒写内心感受;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创作一个故事。不少于 600 字。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