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以下这段话中依次填入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 )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事情( )办成功。( )不认识规律,违反规律,就会失败。
A. 然而……只要…… 就……因此……
B. 然而……只有…… 才能……如果……
C. 因此……只有…… 才能……如果……
D. 因此……只要…… 就……然而……
2、从甲骨文到楷书,我国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很多阶段,每一种字体的书写都各有特点,其中楷书的书写特点是( )
A.流畅
B.端正
C.古色古香
D.奔放
3、选词填空。
信念 信仰
1.老一辈革命人士都( )马克思主义。
2.鱼竿凝聚着贺龙对革命必胜的( )对战友骨肉般的深情厚意。
解释 解说
1.中央电视台新来了一位( ) 员。
2.警卫员( ) 道:“兄弟部队支援的,是政委叫我给您送来的。
4、看拼音写词语。
一位nián líng____只有二十四岁的男子来到zhěn suǒ____。医生见他脸色cāng bái____,很是jīng yí____。当得知这位tè shū____病人是将军时,对他sù rán qǐ jìng______。
5、我知道下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
1.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_______)
2.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没有不醉的。(_______)
3.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_______)
4.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_______)
6、补充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村庄儿女各当家。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彩丝穿取当银钲。
(3)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先解释加点字意思,再解释诗句意思。
(1)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临:_________________。 意恐:__________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言:_________________。 晖:__________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近义词。
四时——(____) 童孙——(____) 信口——(____)
9、课内阅读。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1】人间对( ),杨柳对( ),
风霜对( ),客对( )。
【2】解释词语。
风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比阅读
(一)
烛邹为齐景公养鸟,但是不小心让鸟飞走了。齐景公很生气,下令杀烛邹。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就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人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所以现在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齐景公听后说:“不用处死烛邹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二)
甘罗的爷爷是秦国的宰相。有一天,甘罗看见爷爷在后花园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爷爷,您碰到什么难事了?”甘罗问。“唉,孩子呀,大王不知听了谁的挑唆,硬要吃公鸡下的蛋,命令满朝文武想法儿去找,要是三天内找不到,大家都得受罚。”“秦王太不讲理了!”甘罗气呼呼地说。他眼睛一眨,想了个主意,说:“爷爷您别急,我有办法,明天我替您上朝好了。”第二天早上甘罗真的替爷爷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王施礼。秦王很不高兴,说:“小娃娃到这里捣什么乱!你爷爷呢?”甘罗说:“大王,我爷爷今天来不了啦。他正在家生孩子呢,托我替他上朝来了。”秦王听了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怎么胡言乱语!男人家哪能生孩子?”甘罗说:“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怎么能下蛋呢?”
【1】(内容感知)读短文(一)和(二),再填一填。
(1)短文(一)的故事耐人寻味,你能梳理出这个故事的梗概吗?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短文(二),填一填。
当爷爷在后花园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时,甘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秦王很不高兴,说“小娃娃到这里捣什么乱!你爷爷呢”时,甘罗说:“___________________”
当秦王听了哈哈大笑时,甘罗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读感悟)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说说两则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1)短文(一)里齐景公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短文(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______________。从文中可以看出甘罗是个_________的孩子。
【3】(智慧之妙)体会晏子和小甘罗的智慧。
(1)晏子没有直接批评齐景公,齐景公却领悟到其中的道理,晏子言语的奥妙之处在于(_____)。
①正话反说 ②动之以情
(2)甘罗用什么办法说服了秦王?(_____)
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②针锋相对
11、课内阅读。
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一天,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田忌问道:“你是说换几匹更好的马?”
孙膑说:“一匹也不用换。”
田忌有些不明白□□那怎么能有赢的把握呢□□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
于是,他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就在这时,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都不着急。
接着,第二场比赛开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微微一笑。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1】在文中“□”里加上恰当的标点。
【2】选文中体现孙膑非常有把握能让田忌在赛马时取胜的四字词语是“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中可知,孙膑是一个 的人。
A.胸怀宽广
B.足智多谋
【4】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孙膑是如何使田忌在赛马中取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 )盆( )碗,( )灶( )床,( )过来,( )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1】将下列动词还原到文中。
占 争 抢 夺 搬 移
【2】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力倦神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众猴只顾戏耍玩闹,可石猴却讲出那番话,说明了石猴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石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那段话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跳水》选段,完成练习。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心惊胆战: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归纳选文第1自然段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
【3】对选文中画线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B.“立刻”突出水手救孩子非常迅速。
C.“觉得时间太长”写出了人们焦急的心情。
D.写出了孩子在海中多停留一秒,就会多一分危险。
【4】选文中描写了船长的语言和动作,你认为船长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杯弓蛇影
晋朝制有个当官的名叫乐广,性情恬淡,非常好客。他有个朋友常到他家来喝酒,聊天。可是有长时间,不见那个朋友来家中做客了。乐广很思念他,便前去看望,登门后,只见朋友卧在病床上,样子很憔悴,使便关心地问道“你怎么病成啦?好些了吗?”那夜朋友有气无力地回答说:“上次去你家作客,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可是当时有好几个朋友在座,不便说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不知怎的就病倒了。”
乐广觉得奇怪,想来想去,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弓。他料想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中了。
看罢朋友,乐广归家。为了医治朋友的病,乐广又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当把那位朋友请来后,乐广硬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满满的一杯酒,恭敬地请客人喝。那朋友连连摆手说:“杯里有蛇,我不喝,我不喝!”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开朗,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杯弓蛇影”,用来比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原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广朋友得病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乐广是怎样治好朋友的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在文中画出“杯弓蛇影”的比喻义。
【5】谈一谈“杯弓蛇影”给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唐高宗与王勃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其子李治继位,是为高宗。高宗在位期间,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乃至于三叹,在初唐时即被传为佳话。
王勃,字子安,十四岁不到就去应举。应试之日,到禁卫森严的考场,用眼四观,见全是年长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惟独自己还是一个孩童。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心中颇有几分不快。王勃非常聪敏,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拜聆教。”这几句话,听者颇觉字字顺耳。主考官此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郎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郎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主考官窃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龙门神童,准考。”
王勃赴考高中后,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嗣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宸游东岳颂》、《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高宗见此两篇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不久,沛王贤闻其名,聘为沛王府修撰,十分爱重。沛王贤,周王显,均是贪嬉少年,相与以斗鸡为乐,不惜千金求珍禽,以较高下。二王素来喜欢与王勃谈笑,每次斗鸡时,必请王勃一道畅饮欢宴。王勃仗着文才,戏为《檄英王斗鸡文》。
不料此文传到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于是,王勃被逐。
这样,过了些年头,到了上元二年(675年)冬,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一天,唐高宗也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又读下文,见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唐皇一扫成见,连声叹道:“好诗,好诗!做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做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乳臭未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脍炙人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高宗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乃至于三叹,看到王勃的《宸游东岳颂》、《乾元殿颂》时,惊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到《檄英王斗鸡文》时,怒而叹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到《滕王阁序》时,连声叹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被唐高宗称为千古绝唱的是哪句诗?是哪篇文章中的?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类文阅读
读不完的大书
七十多年前的农村,不像今天小朋友的家里有许多自动或机动的玩具,没有开发儿童智力的新式玩具。我在幼年时,家里什么玩具都没有,大人们不关心孩子玩耍的事。我在五六岁时就自己到大自然去找可以玩的东西。农村的特点是接近大自然。辽阔的天空,广阔的大地,浩瀚的河流,繁茂的花草和树木,空中的浮云和飞鸟,地上的走兽和昆虫,水中的游鱼等,有说不完的好玩东西,能够引起孩子的遐想和实验的兴趣。例如小麻雀的蹦蹦跳跳、快乐活泼的样子,叫你高兴。老鹰在高空中盘旋时,展翅飞腾或流荡滑翔,有的猛扑而下,像在捕捉小鸡或什么东西,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花草树木的生长、开花、结子,暑寒荣枯,都有各种不同的趣味。草的叶子不一样,有长有短,有的还带刺;开的花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形状也有单瓣、重瓣的,有四瓣、五瓣的,等等。树木的千姿百态,更有给人乐趣的东西。①昆虫的动作也很好玩,例如蚂蚁搬家,那么长的队伍,那么井井有条的阵营,个个尽自己的力量,把货物全部搬迁。这种组织性很强的小动物的行动,真叫人佩服。当它们两军对垒时,更是好看,队伍整齐;正式打仗时,打得你死我活,直至尸体堆积如山,勇敢忠贞的精神,真令人敬佩。
我家房子的前后左右都有余地,栽有各种果树,有梨树、桃树、橘子树、柚子树、酸橙树,它们在不同的季节开不同的花,结不同的果实。从树上直接摘下的果子,格外鲜美。我家后面还有两丛竹林和一株棕榈,是我最爱的。②竹子长得快,雨后春笋,一天长几寸,出土几天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笋子炒咸菜,味道鲜美无比。更可爱的是它们那耸入高空的青翠茎叶,亭亭玉立,显得那么纯洁!微风吹来,一片沙沙声,是那么温柔细腻。但当大风袭来时,竹林总是最先发出萧萧的喧声,不平静的调子,奏出我幼小心灵的怅惘情绪。池塘边的棕榈树坚毅地挺立着,大蒲扇似的叶子显得很高洁,在秋高气爽的日子,倒映池水中,小鱼在池水的倒影中间游玩,是另一种境界。
大自然是一部看不完的大画册,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极大的学问,有欣赏不完的乐趣。
【1】(理解课题)短文题目为“读不完的大书”,“大书”是指________,作者用这个题目是想说明_______________
【2】(整体感知)认真阅读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农村的特点是_________。七十多年前的农村,家里没有好玩的玩具,但大自然中有很多,作者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重点写了自家屋后的______、______,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之情。
【3】(提取信息)对大自然这本书,作者是分哪三部分来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感悟写法)文章对大自然中万物的描写有详有略,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各详细描写了什么?突出了事物哪方面的特点?填一填。
句①详细描写的是______,突出了______却有严密的______和高度的______;句②详细描写的是______,突出了竹笋______,______,竹子的______美及其风中撩动人心的_______。
【5】(语言运用)学习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写你小时候在大自然中见到的一种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地回到自己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对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毛主席的内心独白,他多么希望毛岸英能像前几次一样,平安回到自己身边啊!
B.省略号的运用,突出了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
C.这两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慈爱的父亲形象。
D.这是对毛主席的语言描写,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2】读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这句话是对毛主席接电报后的____________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主席失去爱子后________的心情。
(2)那一刻,作为父亲,毛主席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 kuà kuā )一掀。 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sù shù) 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晴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1】圈出文中括号里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中连用几个“闪”,写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描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写出了老虎的什么特点?这对刻画武松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额研究报告》中的“资料整理”,完成后面的题目。
信息来源 | 涉及的方面 | 具体内容 |
书籍、报刊 | “李”姓的来源 | 传说皋陶曾任尧帝的大理官(掌管刑法的官职)其子孙以官名为姓,即理氏,后改为李氏。 |
书籍报刊、教科书 | 历史上的“李”姓名人 | 李冰、李耳、李世民、李白、李清照、李时珍、李自成、李大钊…… |
网络 | “李”姓人口数量 |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李”姓人口有9276万。 |
爷爷口述 | “李”姓族谱 | 在福建连城蓬峰镇的文川保存着一本90卷之长的李氏族谱。 |
…… | …… | …… |
【1】从这份表格中研究者的信息来源有:书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涉及较广,有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等获得的资料丰富,这是得出结论的前提。
【3】通过上述资料的分析,请你写出两个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老班长为我们牺牲在草地里,我们怎能不伤心呢?(改成陈述句)
2、妈妈对我说:“今天我要开会,你自己做饭吃。”(改成转述句)
3、雷雨前,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闪电和雷声。(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21、句子乐园。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把下面一句话用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
土匪打伤了我的眼睛,请您给治治。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高塔上,浮云遮住了我的视线。
改为“被”字句: 。
(2)这场交易实际上是两个老农的才智和计谋的较量。
缩句: 。
(3)看不清山的样子,是因为人在山中。
改为反问句: 。
23、习作
题目:________的他(她)
提示: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勇敢的他(她),懦弱的他(她),顽皮的他(她),坚强的他(她)……选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