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见他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不消片刻,一篇佳作便展现在大家面前。
B.自然科学领域中,有许多令人异想天开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探索。
C.每当他拿出那本自制的复习大全时,同学们总是冷嘲热讽,对此他都不屑置辩了。
D.演讲比赛中,他一时忘了词,在大家的注视下,他满脸通红,如坐针毡。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作家必须先胸有成竹地知道人物的一切,而后设身处地地写出人物的话语来。
C.下岗后,她开了一个小饭馆,整日兢兢业业,惨淡经营,收入还算不错。
D.不管你腰缠万贯,或是富丽堂皇;不论你声名显赫,或是默默无闻,幸福对谁都一样,不可能厚此薄彼,嫌贫爱富。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闲情,是________,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也是________,去水边品茗。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________。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________。
①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 ②不见一个人,却有说不出的意境
③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 ④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
A.④①③②
B.④③①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④①
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格列佛和鲁滨逊一样,都是充满冒险精神的航海开拓者。
B.《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儒林外史》是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C.《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是梁山泊英雄聚义的开始。参加这次行动的共有八个人:晁盖,宋江,刘唐、阮氏三兄弟、公孙胜,白胜。
D.《简·爱》中的简·爱出身贫寒,从小就极具反抗精神。她毕业后到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最终以独立的人格和勇敢的个性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情。
5、记承天诗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欣然起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
B. 念无与为乐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与外人间隔
D. 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
【2】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6、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古诗文中常常有乐器出现:如甲词中出现的“羌管”,作者借悠悠的羌管声营造了_______的意境;乙词中出现了“五十弦”,作者回忆了过去的军营生活,描绘在粗犷的边寒乐曲声中 _______、沙场点兵的场面。
【2】在众多诗人的笔下,“白发”已成为一种意象。它不仅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的自然现象,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鬓微霜,又何妨”,甲词中的“将军白发征夫泪”,以及乙词中的“可怜白发生”,分析三位作者借“白发”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7、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实验中学拟举行“经典诵读”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校学生会准备举行“我读书,我成长”演讲比赛,请你以学生会的名义向后勤处借音响2只,话筒4个。请拟写一则借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某同学演讲稿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完善。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他陶冶着我们的性情,砥砺着我们的意志,(A) 。(B)读《三国演义》,我们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水浒》,我们感受到什么是义薄云天□读《格列佛游记》,我们了解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远离经典,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担忧。
①请在(A)处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构成一组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划线句(B)中的两处□应该填上相同的标点:______。
(3)一位同学提供了A、B两段文字,设计了两个问题,请你回答。
A.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阿长与<山海经>》)
B.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五猖会》)
①A、B两段文字分别是哪两件事产生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答: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别说说这两件事对作者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答: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望江南》)
(2)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
(3)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赤壁》)
(4)___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雪》)
(6)吊影分为千里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7)《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明了诗人文天祥以死明志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
①“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这一命题的提出,等于先承认了一个前提:今天的孩子是一个一个的“现在”,他们不同于往日的孩子,是一个新形成的群体。在提出这一命题时,我们是带了一种历史的庄严感和沉重感的。我们在咀嚼这一短句时,就觉得我们所面对的这个群体,是忽然崛起的,是陌生的,是难以解读的,所以也是难以接近的。我们甚至感到了一种无奈,一种无法适应的焦虑。
②但我对这一命题却表示怀疑。
③今天的孩子其生活环境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所面对的世界,已不再是我们从前所面临的世界;今天的孩子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生理上,与“咋日的孩子”相比,都起了明显的变化。
④然而,今天的孩子与昨天的孩子,甚至与明天的孩子相比,都只能是一样的,而不会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今天的孩子,其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的行为方式,甚至是基本的生存处境,都一如从前;这一切“基本”是造物主对人的最底部的结构的预设,因而是永恒的;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变化,实际上,都只不过是具体情状和具体方式的改变而已。
⑤由此推论下来,孩子——这些未长大成人的人,首先一点依旧:他们是能够被感动的。其次,能感动他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离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总而言之, 自有文学以来,无论是抒情的浪漫主义还是写实的现实主义,它们所用来做“感动”文章的那些东西,依然有效——我们大概也难再有新的感动招数。
⑥“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我们一旦默读这一短句,就很容易在心理上进行一种逻辑上的连接:只有反映今日孩子的生活,才能感动今日的孩子。我赞同这样的强调,但同时我想说:这只能作为对一种生活内容书写的倾斜,而不能作为一个全称判断。感动今世,并非一定要写今世。“从前”也能感动今世。我们的早已逝去的苦难的童年,一样能够感动我们的孩子,而并非一定要去写他们处在今天的孤独中,我们表示了同情时,才能感动他们。若“必须写今天的生活才能感动今天的孩子”能成为一个结论的话,那么岂不是说,从前的一切文学艺术都不再具有感动人的能力,因而也就不具有存在的价值了吗?岂不是说,一个作家十几年、几十年乃至一辈子的经验都不再具有文学素材的意义,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随风而去了吗?
⑦再说, 感动今世,未必就是给予简单的同情。我们并无足够的见识去判别今日孩子的处境的善恶和优劣。对那些自以为是知音,很随意地对今天的孩子的处境作是非判断、滥施同情而博一泡无谓的眼泪的做法,我一直不以为然。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恒的。
⑧追随永恒——我们应当这样提醒自己。
(文/曹文轩,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下列对“今天的孩子”的认识,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今天的孩子,指的是那些在现代生活环境中还未长大成人的孩子。
B.今天的孩子所处的生巧环境已有变化,其生理和心理也不同于昨日的孩子。
C.作为一个来出现的的群体,今天的孩子让人有陌生感,难以理解,难以接近。
D.从成人的视角来看,今天的孩子身上似乎出现某种问题,这让成人感到无奈和焦虑。
【2】作者认为今天的孩子是能够被感动的,其理由是什么?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今天的孩子与昨天、明天的孩子是一样的,没有根本性的不同。
B.今天的孩子,其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的行为方式,与昨天的孩子一样。
C.造物主对人的最底部的结构的预设,存在具体情状和具体方式的不同。
D.文学作品中能感动昨天孩子的招数,依然能够感动今天的孩子。
【3】文章结尾说“追随永恒——我们应当这样提醒自己”,作者意在提醒作家注意什么?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今天孩子的处境,不要自以为是地作是非判断。
B.应该认识到能感动今天的孩子的恰恰是从前的内容。
C.可以继续用过去的写作经验来写出感动人的作品。
D.文学作品中要表达道义、情感、智慧和美的力量。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什么盯一个字看久了,反而感觉不认识了?
①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盯着一个字看久了,这个字好像变得越来越扭曲,到最后甚至感觉都不认识这个字了?例如“了”字,你试着 30秒,越看越一脸懵……这个字原本在日常中应用频繁,但却可以在长时间的观察下逐渐变得陌生。不光是盯久了,一个字写久了也会有出现相同的感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②其实,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语义饱和”,简单理解,就是盯着一个文字久了,我们的大脑便只重点关注它的字形,从而忽视了它的语义,产生了短暂的陌生感。通常来说,这个过程只会持续几十秒,当你闭上眼睛或者转头看看其他事物,这种感觉就会消失了。
③那么,这个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目前受到普遍支持的一个观点就是来自这个词的创造者Leon James,他认为这是我们的大脑产生的反应性抑制。
④首先,让我们先搞懂在“认字”的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小脑袋到底经历了什么。
⑤看到一个字时,我们的大脑会经历两个步骤:
⑥我们的眼睛先输入了字形的图案信息,然后传送给大脑;大脑接受到了这个图案信息后开始运转,在它的知识仓库里找到和这个字形相关联的意义,然后把它们联系起来。
⑦而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负责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是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也就是在识别文字时,字的笔画结构等视觉上的信息,会刺激着神经元。被刺激后,神经元会发送视觉信号给我们的神经中枢,我们的神经中枢就会在一个视觉与文字记忆的数据库进行比对,找到正确的语义,我们也就理解了这个字的含义。
⑧但是如果你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情况又会有所改变。你的眼睛不断接收这个字形,同一个区域的神经元会被反复刺激,然后神经元再反复发送信号给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再反复读取记忆库中的数据。
⑨短时间内进行了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神经元感觉到疲倦了,它就会选择偷懒,减少接受刺激。直至最后罢工,也不发送信号给神经中枢了。因此,我们看到一个字就只剩下它的形状,而短暂失去了它的内涵。
⑩Leon James表示,任何一个词都可能成为我们体验语义饱和的牺牲品。但也有例外,举个例子,大碗宽面「biáng biáng面」的字,不论我们盯多久,它也很难在我们脑海里分崩离析。这样一个字形结构复杂而且乍看很是陌生的字,会使我们的大脑进行数据对比时更专注,也就无法在短时间内偷懒。相反,能让我们在十分短的时间内产生语义饱和感觉的字,都是一些字形简单的,极为日常的字。这些字在一段时间的观察下,我们会逐渐忽视这是一个汉字,而去注重笔划图形,反而更容易脑补成其他符号。
⑪没错,其实不用看多久,我就忘了“韭”是一个字,而是仙人掌或者两座高楼;“击”是插在深坑里的电线杆;还有“义”字,看久了就是一个高举双臂的小人儿了。有些结构稍微复杂的字会在长久注视下开始分裂,由一个熟知的字变成两个字。如“的”字,盯久了就只能分出“白”与“勺“了。
⑫其实,这就是我们神经活动中出现的疲劳现象,不仅仅只会出现在我们看字的时候,我们的其他感官,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而视觉上除了看字,看其他事物也是相同的道理。视觉上产生的饱和效应久而久之,甚至演变成一个“都市怪谈”。
【1】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字盯久了,产生的语义饱和现象将会持续很长时间。
B.任何词都会成为我们体验语义饱和的牺牲品,无一例外。
C.在短时间观察下,越复杂的文字越会被脑补成其他符号。
D.不仅仅视觉,听觉、嗅觉等其他感官也会产生饱和效应。
【2】请简要概括造成“一个字盯久了,反而感觉不认识”的原因。
【3】请以“苹果”为例,根据第⑤—⑦自然段的内容,说说大脑识别“苹果”一词的过程。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赵武退休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到公交公司办了一张老年卡,老年卡免费乘公交车,国家福利,不享受白不享受。
上班时,天天忙,累!退休后,天天闲着,无聊。赵武终于找到一件自以为很有趣的事,就是坐公交车满街逛,去超市、去集市、去鱼市、去鸟市、去花市……他看到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处处新鲜,事事开心。每次上车,年轻人一口一个大爷叫着,给他让座,文明社会文明人,真好。黄昏时分回到家,老伴炒好菜等他,他美美喝上两盅,对老伴大发感慨:和平盛世,国泰民安,你我赶上好时候,坐车都不花钱,真好!
赵武依赖上公交车了,反正不花钱,上趟公厕就一站路,也要坐公交车。他几乎天天坐在公交车上,发现有新鲜事,或者有热闹看就下车,看完后再上车,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过着退休生活。
一天他从家门口坐上公交车,到了终点站也不下车,终点坐到起点,起点坐到终点,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时不知到了哪里,迷糊了,正好到了一个站点,一群学生放学拥了上来,公交车上立马变得拥挤。看来到了下午放学时间了,小学生们一个个背着沉甸甸的书包,亮亮的小脑门冒出细汗,他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突然一个熟悉的面孔闯入赵武的视线,那不是自己的孙子成成吗?赵武马上站起来高喊,成成!到爷爷这边来。成成慢慢挤到爷爷身边,赵武急忙卸下孙子的书包背到自己肩上。
成成说,爷爷,你坐,我站着。
赵武硬硬地把成成按到座位上,说,爷爷身体硬朗得很,你小,,正在长身体,你坐。
又到了一个站点,上来一个老奶奶,成成急忙站起来让座,老奶奶坐下后,连声道谢,好孩子,真懂事,谢谢了,谢谢了。
赵武和孙子一起下车,送孙子回家的路上,赵武问,成成,你是不是经常给老年人让座?
成成说,只要我有座位,遇到老人就会让座。
赵武眼睛湿润地说,成成做得对,是个好孩子。
赵武反思,赚小便宜吃大亏,自己一辈子不喜欢赚小便宜,怎么老了好像倒喜欢赚小便宜了?
送孙子到家后,儿子、儿媳都挽留他吃了晚饭后再走。赵武说,你妈肯定做好饭等我了,下次和你妈一起来吃。
赵武没坐公交车,是打的回到家的,老伴做了四菜一汤在等他,两杯小酒下肚,赵武没发感慨,灰溜溜躲到书房去,奋笔疾书,写了一张倡议书:
致老年人的一封公开信
老年朋友们你们好,公交车是公共资源,给人们出行带来很多方便,我们赶上了好年景,坐车不用花线。我退休后,有事没事经常坐公交车满大街逛,我发现年轻人上下班,学生上放学时间,非常拥挤,还要给我们让座,他们工作、学习已经非常辛苦,还要站着受累。我强烈建议,老年人外出办事尽量避开上下班、上放学高峰期,有事就坐公交车去办事,没事少在公交车上消磨时光,浪费公共资源……
一个退休老人
赵武到复印社复印了100份,挨个公交站亭张贴,还制作了一面旗扛在肩上,上面印有“健康万步行”五个大字。他改变了自己坐公交车满街逛的生活习惯,扛着旗步行在河边,很多老人加入了赵武的队伍,跟在赵武后面。河边上徒步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经过一段时间的徒步,赵武感觉身体越来越棒,吃嘛嘛香,睡眠也好,不花钱的公交车还是不坐为好!小便宜就是不能赚!
好长时间没坐公交车了,赵武再次坐上公交车,想验证一下自己的倡议书有没有效果,刷了一下老年卡,语音提示:你的卡未年审,请缴费。
赵武摸出两元硬币投在里面,脸上乐呵呵的。
一个小学生站起来让座,老爷爷,你坐。
赵武说,好孩子,真懂礼貌,我身体很好,小朋友坐。赵武握紧手中拉环继续站在那里。
赵武看遍整个车上,发现老年人没有几个,心里偷偷地笑。
【1】阅读全文,分析文章前三段的作用。
【2】文中详细描写了“成成”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3】第10段中加点语句“占小便宜吃大亏”中的“占小便宜”和“吃大亏”各指什么?
【4】阅读第12段,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5】本文标题是“赵武的退休生活”,但有人认为标题可以改为“让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出理由。
12、掌声雷动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朋友的建议;埋头苦读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花开的声音;背包远行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亲人的叮嘱......
请以“留只耳朵听 ”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1)请先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4)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