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B.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C.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D.众人也都讪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2、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今年春晚“摇一摇抢红包”的活动,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以年轻人首当其冲。
B. 《舌尖上的中国Ⅱ》以高清的视角,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中华大地丰富的美食文化。
C. 同学们还有两个多月就要分离了,毕业后将各奔东西,从此便分道扬镳了。
D. “各位家长对我们班级的建设有什么意见,请尽管提出,我们洗耳恭听。”丁老师说。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窗》的结尾别有用心,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B. 一时间,满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信。
C.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的奥秘彻底揭开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骇人听闻。
D. 好的书需要多读,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让你觉得开卷有益。
4、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前者是小说,选自《呐喊》;后者是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唐代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按体制分“风”“雅”“颂”三类,常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C.战国时的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采取层层推理论证的方法,通过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结尾概括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D.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莎翁悲剧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B.仿佛若有光 仿佛:好像
C.便扶向路 扶:沿着、顺着
D.寻病终 寻:随即,不久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乃不知有汉 乃记之而去
C.不足为外人道也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不复出焉 且焉置土石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桃花林,渲染了神秘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B.作者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C.桃花源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去后,泄露了桃花源的秘密。
D.《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阅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①混太清②。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③,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涵虚:水映天空。②太清,天空。③坼(chè):分裂。
【1】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甲)诗三四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C.(乙)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
D.作者在(乙)诗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
【2】任选角度对(乙)诗颔联进行赏析。
【3】同样是眺望洞庭湖,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请结合相关语句作简要分析。
7、2018年1月31日晚,海上生明日,天涯共此“食”。152年后再遇“月全食”。请你借助图例,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月全食”形成的过程。
月全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_______
8、文言诗文填空。
(1) ,白露未晞。
(2) ,芳草萋萋鹦鹉洲。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4)求之不得, 。
(5)金樽清酒斗十千, 。
(6)马作的卢飞快, 。
(7) ,君子好逑。
(8)乱花渐欲迷人眼, 。
(9)《钱塘湖春行》中诗人通过动态的景观表现早春活动和万物复苏的句子是: , 。
(10)《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樱花时节
郝 俊
①樱花确实有些特别,看一次就难忘。樱花的花瓣较小,颜色多为粉红或白色。我见过的樱花,更多似乎是介于两种颜色之间,嫩红中含着素白的花色是那般淡雅,犹如在水中涤荡之后,有了一种一洗尘埃之后的脱俗,又像是原本色泽浓艳的花瓣在水中浸渍,褪去了几分娇红,多了几分苍白。
②我觉得樱花的美正好印证了“独木不成林”这句话,看樱花就要看繁花锦簇、片片丛林的热闹。其他花则不然,俏皮的红杏只需一枝就可充当报春的使者——“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一株莲花就是一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凌波仙子,一枝月下的红梅即可绽放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逸风姿。若单看一枝樱花便觉得太柔弱,太单薄,甚至让人难以觉出其生命迹象。带着一份怜恤,从地上随手拾起一片花瓣置于掌心,手中的花瓣就像是被折断的蝴蝶翅膀,在微风中的颤动恰如断翅后隐隐作痛时的挣扎。倘若花树密集,规模盛大,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③我记得第一次看樱花看的就是一片花海,近千株樱花竞相绽放,花朵密密匝匝,远看层层叠叠,亭亭如盖。白的如雪堆枝条,粉的似落霞满天。这般情景,才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目不暇接。眼前的樱花灿烂繁华,加之地势起伏,远看,花潮汹涌。是的,当一种美极其繁复,同时又蕴含连绵的韵律时,几乎是汹涌而来,会令人有点眩晕,可能是在记忆中一时找不到相同或相似的审美经验,所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有些不知所措。
④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樱花,不知道从哪里看起,越是想尽收眼底,越是难以穷尽。这样的美来得如此急切,让人振奋,也让人感觉有些压迫,这种不适应会在短时间内激发心灵,使内心的感受能力迅速扩展。这种体验,让我想到在夜间看萤火虫,如果看到零星几只萤火虫,总觉得它们像一盏盏微弱的灯,飘忽不定,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被黑夜吞噬,出于同情和怜悯,看一眼就想替它们把光再拨亮些。试想,如果我们看到的不是几只,而是数万只萤火虫在眼前闪烁,这时我们一定不会觉得它们渺小。我们会醉心于它们漫天飞舞时的流光溢彩,会觉得这些小精灵正在尽兴地释放自己的光芒,那么欢快,那么耀眼,那么势不可挡。当我们感觉它们化作繁星点点之时,我们的内心早已阔大辽远,灿若星河。
⑤看樱花也是如此。一朵樱花甚是娇小,但如果我们置身于一眼望不到边的花海,内心就不只是顿生怜爱了。知道樱花的花期短暂,越看越觉得这些樱花像无数赢弱的生命经过盟约共誓,一起开放,一起凋落。花开,蔚为壮观,有一种试图将一时的绚烂推向极致的意味;花落,悲壮不已,看万花飘零,满地残红,便觉得有一种芳华骤逝的伤悼。或许,当美的事物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会蓄积某种强大的势能,导致内心深处引发的情感突然加剧,久难平复。
⑥今年看樱花,没有选择白天,友人相邀到近郊的一所植物园,晚上踏月赏樱,感觉甚好。月夜赏花不仅是看花,准确地说是“会花”——与花约会。既是约会,自然不同于白天犹如“花展”一般的喧闹,更不是用贪婪的目光一味地捕获视觉享受。约会是在静谧之中收获惊喜,通过彼此微妙的交流,有了灵魂的相惜和情感的寄托。我看着一树树连绵的樱花,愈发觉得这些繁茂的花枝宛如海底的珊瑚,美得奇异,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愿变成一条鱼,畅游花海……
⑦花是草木中生发出来的一抹芳华,其美不在色香之惑。人们之所以赏花、赞花,终究是为了满足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求。怜花,惜花,其实是希望如花绽放的韶光久留心间。欣赏着夜色里的樱花,期盼下一个樱花时节的到来。
(选自2018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樱花有哪些特点。
【2】结合语境 ,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眼前的樱花灿烂繁华,加之地势起伏,远看,花潮汹涌。
(2)欣赏着夜色里的樱花,期盼下一个樱花时节的到来。
【3】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带着一份怜恤,从地上随手拾起一片花瓣置于掌心,手中的花瓣就像是被折断的蝴蝶翅膀,在微风中的颤动恰如断翅后隐隐作痛时的挣扎。
【4】联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5】读完这篇文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6】请将文中第③段画波浪线句与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的写景角度以及各自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链接材料: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观,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季羡林《幽径悲剧》)
1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梨花的春天
宗满德
①春天是从一叶梨花瓣走进人间的。
②静谧祥和的夜晚,星星丢给大地一些眼色,黄河里追逐的浪花露出银白的乳牙,一口一口地咬着石砌的堤岸。一粒石子落下来,惊醒一河春梦。露珠在岸边的小草上打盹,月亮盛了半碗。蒸腾上升的水汽,在百年梨树群中氤氲。走过冬天的游子,在梨园守夜,轻轻地哼一曲《北国之春》,缓缓的黄河水泛起涟漪。
③阳光错落地从梨树群中穿梭,晨露紧紧地咬了一夜,刚松了一口气,就从树枝上滑落。小草伸出碧绿的小手,低声地吟唱。等待了整整一个冬天,站着的,立着的,都是那样的新颖,那样的鲜活。春天的早晨从最后一个冬夜里开始,预备着上演五彩缤纷的舞会。
④主角登场了。叶子还没有发芽,花就开了。热烈,闪亮,胜过炽热的太阳。白衣天仙下凡吧,纯粹,脱俗,灵秀,远隔尘世。皇后出宫吧,抿着嘴,敛着胸,曼妙,轻盈,似在天上,又在民间;朝饮白露,夕餐落英。山姑待字吧,粉着脸,描着一丝淡眉,穿着一件短裙,绛红中透着新绿。一个冬天没有下地干活,白皙的面,光亮滋润。轻轻地吻一下吧,树下巴望的情郎。官窑的白瓷器吧,五枚清亮清亮的盘儿盛着金色的花蕊,还有一粒昨夜刚刚凝炼的银珠。伸开手掌,怕它掉在地上;张开口,怕它飞走。伫立着,凝视着,听花瓣与花蕊轻轻地合唱春的恋歌。
⑤树枝则一律裸着,不着一字。一个冬天的努力,都献给了花儿。不害羞的花儿顺着根顺着茎,从土里升起来,挂在枝上,尽情地表演艺术体操。一阵微风吹来,一些娇气的花儿夭折了,从枝头上飘下来,归入土中。叶子是后盾,铁一样坚硬,都埋进枝桠里面,不露声色,不出风头,不争春光。全身的力气和营养,都向一个方向输送。平静地等待是一种内力,没有怨悔地给予是一种品格,低调地劳作是一种风度。花儿开了,还怕没有绿叶,还怕没有果实吗?保持沉着,让花苞绽放吧。
⑥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这样地纯,这样地白?梨花给予人间的不仅是春的温柔,也许还有冬的风骨。
⑦坐在梨树下,感觉很清爽。空气过滤了一遍,带着蜜意,加了气压,醇厚,浓酽,向着鼻孔往肺里冲,揭开毛孔往里钻。凉凉的,清清的,每呼吸一次就增加一点力量。伸开臂膀吧,全身的肌肉都浸透了氧气,鲜活鲜活的。那美丽的姑娘,如金的光芒,点缀满树的梨花,笑一笑,挥洒出无数的珍珠玉盘,雪一样洁白,玉一样透彻。
⑧雪是白的。梨花是白的。骨头也是白的。
⑨梨叶长出来了,梨花就纷纷落地。梨成熟了,梨叶就要落地。
⑩长肉的骨头看不着。春天里飞雪,是梨花,不是白雪。白雪呢,藏在冬天里,梨花看不着,就如骨头长在血肉里。
忙碌的日子,结识许多陌生的面孔。熟识的心跳都在花朵上律动。脚步匆匆,又来又去,草地上没有留下一个脚印。不用凝神,不用注目,随意地看一看,每一朵梨花都认识我,都盛满笑意,都那么温暖,那么善良,那么善解人意。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令我欣喜。往日的哀怨和伤痛,曾经的忧愁和苦难,都消逝在这洁白纯净的光波里。
梨花开了,春天慢慢地去了。人间落英无数。
(选自《新群文读本》,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略说说文章是怎样以梨花为线索展开全文的。
【3】简略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是朱自清《春》中对春花的描写。请从联想和想象的角度,简略分析,指出它与本文第④段对梨花的描写的不同之处。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
——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
①提到匾领,许多人可能觉得不是很熟悉。但如果说到普通人家里挂的“积善之家”“天道酬勤”,街上店家的“同仁堂”“稻香村”,再到皇宫大院挂的“太和殿”“颐和图”就会感到匾顿并不陌生。
②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匾”宇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日:“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而“额”,一说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有人说,横的叫“扁”,竖的称“额”。简单来说,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匾额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
③匾额在古代可谓“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旌表制度。与西方惯用的奖章、证书不同,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到的荣耀。
④《汉书》中就有记载,民间有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政府会给他们发匾,作为精神奖励,这是一种古代的激励机制,维系着一种社会表彰制度。所以匾额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号,它其实是要把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多担当的要义传之子孙。
⑤北京文物保护协会会长、研究员齐心说,古代有许多匾额是由书法家题写的。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匾文大多凝聚中华人文要义,浓缩圣贤学养精髓,承载书写者的信仰、名节、担当,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可谓“字字源典、词词据史,是中国故事与哲理知识的宝库”。
⑥现代社会,莫说寸土寸金的都市,连很多山野中的乡土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也都改成了楼房。在这种“水泥森林”中,很难恢复当年“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盛景。
⑦现在除了旅游景区、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和建筑对匾额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几乎不再悬挂匾额。匾额生存发展的生态已经改变,其传承也必然面临困境。直接受到打击的,莫过于匾额的生产了。
⑧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说,行业凋敝,以制造匾额为生的匠人师傅也随之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他认为在古建筑的修缮、复建中还是需要匾额的,仿古的建筑、旅游区也需要匾额,由此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匾额市场。他坦言,机器制匾、3D打印,都对匾额技艺的生存造成了冲击,但是真正懂匾额的人,还是喜欢手工匾额。
⑨或许家家门口堂前悬挂匾额只能成为一种回忆,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匾额文化的传承不容懈怠,正如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所说:“匾额的缺失,使它巨大的社会教化作用不复存在。由此,传统文化失去了一个可以依托的重要载体。”因此,匾额文化的传承刻不容缓。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提到了“天道酬勤”、“同仁堂”、“太和殿”等匾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现在除了旅游景区、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和建筑对匾额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几乎不再悬挂匾额。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匾额兴起于先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
B. 政府会给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发匾、勋章、证书等,作为精神奖励。
C. 古代的匾额都是书法家题写的,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
D. 在稳定的匾额市场中,机器制匾、3D 打印,都对匾额技艺的生存造成了冲击,手工匾额所占比重较小。
12、作文
那天,和一位班主任聊起初一的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我说,我家男孩虽然初一了,但是心智情商好像还是停留在小学5年级的样子,这位班主任严肃的说,我和他们说过,“进入初中后,没有人会把你当孩子了,你必须逼迫自己快速成长。”我点点头,好像有道理。然而,在前面阅读文本中,龙应台这样说,“孩子,你慢慢来”,好像也有道理。我们在这个多彩的世界前行,到底该“快速”还是该“慢慢来”呢?结合自身体验,你有什么感想?
围绕“快和慢”的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800字的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3.请将题目及文章写在稿纸上。